重庆古诗地图

更新时间:2024-01-21 23:39:09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21日发(作者:窦遵)

《重庆古诗地图》中怎能少了吴家海棠诗!

市第五次党代会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重庆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让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重庆日报推出“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全媒体系列报道。吴家的海棠诗是海棠诗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少了吴家海棠诗,真还称不上完整的《重庆古诗地图》。

一,子良治隆

说起海棠诗还得从《子良治隆》谈起;子良暨陈子良(公元?-632年),吴人,在隋朝时,任军事统帅杨素的记室(掌章表书记文檄的官员)。入唐后,官右卫率府长史。与萧徳言、廋抱同为太子李建成的东宫学士。子良著有文集十卷,《两唐书志》传于世。

公元627年玄武门事件中,李世民杀了李建成,他被贬到普州隆地当县主薄。在入蜀途中写有《入蜀秋夜宿江渚》诗一首,诗中写道“我行逢日暮,弭棹独维舟。水雾一边起,风林两岸秋。山阴黑断叝,月影素寒流。故乡千里外,何以慰羁愁。”这个人是著名的文学大家,在仕途受到影响时对文学和游览特别喜欢。来到隆地后,他经常到吴家花园游逛,发现吴家花园以及这一方的山水非常有灵气,这一方的人非常俊杰,于是在城边办了一所文昌书院,专门为这里有才智的人提供读书机会,并亲自挑选教本,亲自检查教学效果。吴海棠及吴棣棠以及周围的有志青年都进入了这所文昌书院学习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知识,以及后来他们的子孙们都受益于这所书院,成为知识渊博、武艺高强、文武全能的豪门子弟。更可贵的是,还办起了幼儿教育班,让不少的孩子从幼儿就开始接受教育,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幼儿教育诞生地,铸就了这儿人才辈出的基石,使隆县的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不但在普州冒尖,在朝廷也有声望。

在公元631年,吴地有一福门才子叫吴公芾,他擅长旅游和诗词,经常外出游览并写下一些游记和诗词作品。这年,他沿长江一路西进,来到了蜀地,当他来到普州后就闻着满城欣香扑鼻的花香味,他向当地人了解才知道在城中有一家吴家花园直销行,商店里的花就是这种香味。他赶紧来到直销行,一股直袭鼻息的馨香让人激情难抑,欣慰之极,急于向商行了解是什么花,来自何方。当他得知花名叫海棠花,是隆县城外吴家花园所产的时候,他的心早已情不自禁地飞向了隆县。

第二天,他收拾行李早早地出发了,马不停蹄直往南下奔赴隆县。到了隆县找了一家中心客栈“永康客栈”住下,刚把住宿安顿好,就急忙出门打听种植海棠花的吴家花园的地址。事情也真有那么奇巧,正好遇上住在吴家花园旁边的吴泽民,吴泽民把情况介绍了给他,并主动带领他去吴家花园玩赏海棠花。到了吴家花园,吴公芾第一次观赏到了如此规模宏大的海棠花,花色艳丽醒目,味道馨香扑鼻,色彩斑斓耀眼,空气清新宜人。顿时使他神清气爽,心胸开阔,情志愉悦。便欣然吟诗《海棠康肃》一首;“海棠元自有天香,底事时人故谤伤。不信请来花下坐,恼人鼻观不寻常。”

这个吴泽民也是当地一位颇有学识风度的人,他听了吴公芾的吟《海棠康肃》诗后,也回吟一首《永康海棠》;“仙花海棠植永康,自有天香万里芳。庸夫俗仔总不顾,惟君能嗅馨仙香。”吴公芾听了吴泽民的回吟诗后,了解到他也是诗词爱好者后又吟了一首《和泽民寻海棠》;“君是诗中老作家,笑将丽句换名花。花因诗去情非浅,诗为花来语更嘉。须好栽培承雨露,莫令憔悴困尘沙。他年烂漫如西蜀,我欲从君看绮霞。”

看了海棠花园后回到城中,他又看见街上有卖海棠花的,他内心感到很怅然,因此他又写了一首《见市上有卖海棠花者怅然有感》;“连年踪迹滞江乡,长忆吾庐万海棠。想得春来增绝丽,无因归去赏芬芳。偶然檐上逢人卖,犹记樽前为尔狂。何日故园修旧好,剩烧银烛照红妆。”

后来吴公芾了解到隆县的县令陈子良就是吴地本乡人后,作为老乡,又有喜欢诗词写作

的同道志趣,于是两人成了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玩耍了几个月,也一起去观看了吴家花园的海棠花,并写了《和陈子良海棠四首》;“春来人物尽熙熙,红紫无情亦满枝。正引衰翁诗思动,举头那更得君诗。花开春色丽晴空,恼我狂来只绕丛。试问妖娆谁与比,一株胜却万株红。雨后花头顿觉肥,细看还是旧风姿。坐余自有香芬馥,不许凡人取次知。十年栽种满园花,无似兹花艳丽多。已是普(谱)中推第一,不须还更问如何。”很明显这里说的海棠花在此地种植的时间是十年栽种,从吴善思接到天降仙花,唤着海棠花栽种时开始,到631年将近十年了。在普州之中当推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在整个华夏大地上也是当推第一的。应该说这是最早写海棠诗的,因为在公元631以前,没有见到有写海棠诗的。

在吴公芾和陈子良一起玩耍了几个月后,吴公芾要启程回吴地了,因为他们既是老乡,且又情趣相合,所以分别时都难舍难分,依依惜别。分别时陈子良写了一首《送别》;“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后来几个月,不到一年后,因为陈子良极度的思乡,仕途不利,长期的“穷途泣”悲伤郁闷,致使身体严重虚脱衰老,最后在公元632年,在极度的悲愤中死于任职之中,弄回老家吴地葬埋。隆县经陈子良兴起的学习之风传遍千家万户,使这里学习风气隆盛,特别是开创的幼儿教育,让这里的文化底蕴源远流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文昌书院修成了文昌宫,还塑有他的象。

这几首海棠诗被宋朝沈立收入《海棠谱》,与陈子良的身平断定,显然吴公芾不是吴公讳芾或吴府讳芾,何况诗词的标题从来也不这样写,吴公芾与诗人大家们说的吴芾不是一人,因时间相差几百年,同时也证明最早的海棠诗出自隆县(吴家)。

隆地,前身为永康。据普州誌记载,公元575年分资州置普州,同时因为在汉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永康的盐滩井三口盐井就进入了朝廷工业历史档案,所以被设为永康县。管辖地为西至资州太平、龙江,北至安岳兴隆、天林、李家等片区,南至隆昌天华,东至玉龙山一带。公元691隆地吴家花园的海棠花被引入皇宫,受到李隆基溺爱,公元712年李隆基将其改为普康,公元758年解析为静南,明朝初年改为新桥里,清时称为吴家铺,现为吴家镇。

二,贾岛吟静南海棠

唐元和年间,有一位早年出家为僧的人,叫贾岛,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年)冬,至长安,见张籍。次年春,于长安,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作《病蝉》诗“以刺公卿”,因诽谤,贬长江(今四川蓬溪)。垂老之年,贾岛才出任长江县主簿。这儿离静南不远,该县常有游客去静南游览,回来后也对静南海棠的艳丽芳香传为佳话。至到唐开成五年(840年),贾岛61岁三年考满,才迁任普州(今四川安岳县)任司仓参军。此时静南已经从普州分出来82年了。静南的海棠花经过武则天的推荐和移栽京城,再由李隆基溺爱和宣传,“静南海棠独香实”,“海棠香国”等美誉传遍天下。这时的文学大家贾岛咋到普州,加上在长江县作主薄时,就曾经听过游览过静南观看过海棠花游客们的美好传言,怎么也克制不了要来静南看看海棠花的冲动情绪,于是毅然来到静南。当他一看到静南如此宏大的海棠花场面,欣然令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海棠》诗;

昔闻游客话芳菲,静南城头几万枝。纵使许昌持健笔,可怜终古愧幽资。

以推敲著名的大诗人贾岛,在这首诗里也运用了推敲手法,把“静南城头”反复推敲后改为“灈锦江头”。这是贾岛喜欢用江、河、溪来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观的特殊感情,比如在普州《登南楼》诗中“水岸寒楼带月跻,夏林初见岳阳溪。”他不说岳阳城,也不说普州城,而说岳阳溪。城是人工打造之景,而江、河、溪、山则是天造地设的自然形成的景观。所以最后的诗则是;“惜闻游客话芳菲,灈锦江头几万枝。纵使许昌持键笔,可怜终古愧幽资。”意思是,很早以前就听了到静南来游览过的客人们谈论静南海棠花的艳丽和芳香,现在亲自来观看到了静南城外始龙溪经过城区的一段河——灈锦江头栽满了海棠花,气势恢宏,让人惊讶。即使许多昌州以外的其它州县投入了丰健的资金和繁重的劳力来栽种,可是到最后来还是愧对这些财力和人力,无法与静南相比啊。在古时候的始龙溪经过静南城区的一段河称为灈锦

江,即盐滩井到燕子坝入赤水溪口这一段,而在盐滩井及白杨湾这带,是属于灈锦江的起始段,所以称作灈锦江头。

在昌州成立之时,静南海棠花早已在全国独领风骚,海棠花的广泛种植几乎普及到每家每户,州治置于静南后,所管辖的昌元,大足,永川也开始种海棠花,并且不惜一切代价致力于种花,这也是在全国的大背景下。在这个时候,大诗人贾岛来到普州上任,当然禁不住要来静南看看,写下这首诗,表现出静南海棠花的宏伟壮观,以及昌州各县都在种海棠花的现状。

三,薛能随恩师来静南

咸通四年(864),年届知命的薛能以节度副使的身份随恩师李福到了剑南西川道治所成都。李福,字能之,李石弟,陇西人。太和七年(833)登进士第,累辟使府。石为宰相,自荐弟于延英,言福才堪理人,授监察御史。薛能(817?-880?)晚唐著名诗人。《郡斋读书志》、《唐诗纪事》、《唐诗品汇》、《唐才子传》均载:“能,字太拙,汾州人(今山西汾阳一带)。”仕宦显达,官至工部尚书。时人称其“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唐人交游之风盛行。薛能一生仕宦他乡,游历众多地方,诗多寄送赠答、游历登临之作。薛能到成都后不久,他被国人疯传的昌州海棠香国所迷住了,约了恩师李福一起来到静南,立于长岩领下,放眼灈锦江头,全是艳丽彩霞一遍,立即为之震撼,随即吟出海棠诗七律一首;“四海应无蜀海棠,一时开处一城香。晴来使府低临槛,雨后人家散出墙。闲地细飘浮净藓,短亭深绽隔垂杨。从来看尽诗谁苦,不及欢游与画将。”他和李福一起,弄回一些海棠花树苗回成都插柳栽棠,种植好后,和付出辛勤劳作的佣工及府内官衙们痛饮一通,他又吟了一首五律长诗以示其功。

第二年咸通六年(865)末,薛能摄知嘉州刺史,在成都分别时,李福无诗相赠而是一句话:“兄台,青山绿水中作风月主人,嘉州之谓也。”一年以后,咸通七年(866),他游览了嘉州各有名的山山水水后,又写了一些诗,闲来无事之时,就将这些专门写海棠的诗整理成了专辑并加注序言,唐薛许昌能海棠诗并序;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杜工部子美于斯有之矣,得非兴象不出殁而有怀何天之厚,余获此遗遇仅不敢让,用当其无因赋五言一章二十句,学陈梁之紫妍,汉魏之朱,不以彼物择其功,不以陈言踵其趣,或其人之适,此有若韩宣子者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又花植于府之古营,因刻贞石以遗吾党将来君子业诗者,苟未变于道无赋耳。咸通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叙(866年)。咸通八年春,李福升迁到朝廷授监察御史。随即,薛能离任的日子也到了,走吧,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地。“几日监临向蜀春,错抛歌酒强扰人。江楼一望西归去,不负嘉州只负身。”走之前,他又留下了一首诗。大概是对嘉州的纪念吧。毕竟,嘉州给他的远比他给嘉州的多,远非他说的“不负嘉州只负身”。

四,郑谷奔西蜀

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入长安,郑谷奔西蜀,对静南也作了一首海棠诗。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死,众推黄巢为主,号称“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乾符六年(879年)正月,兵围广州。广明元年(880年)十一月十七日,东都留守刘允章迎黄巢军入洛阳。十二月一日,兵抵潼关。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郑谷(约851年--910年),字守愚,唐末著名诗人。郑谷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父史,开成中(公元838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郑谷奔西蜀。他乘舟入蜀,先到川东写了一首江上景色的【东蜀春晚】;“如此浮生更别离,可堪长恸送春归。潼江水上杨花雪,刚逐孤舟缭绕飞。”因为黄巢十二月中旬兵进长安,郑谷逃到川东刚刚进入春天,所以写了刚迎春归,江上雪花绕船飞的景象。到了仲季之春,郑谷到了静南,看到了艳丽娇娆,妩媚多姿,场面宏大,芳香扑鼻的海棠花。欣然令笔写了一首【海棠】;“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 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此诗表达

了郑谷对海棠花发自内心的爱慕和丹青点笔之恋。后来他到了成都,看到府城中寥寥无几的海棠花,回想起静南娇艳妩媚,场面宏大的海棠花,感到浣花溪上空惆怅,又写了一首《蜀中赏海棠》郑谷;“浓淡方春满蜀乡,半随风雨断莺肠。浣花溪上空惆怅,子美无情为发扬。”他对成都寥寥无几的海棠花,不是随风断肠空惆怅,而是写诗激情为发扬。

他大概是沾了静南海棠花的灵气,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的他,在光启三年(887)终登进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鄠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897)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官至都官郎中。天复三年(903)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卒于北岩别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

五,石扬休静南吟《海棠》

据位于佛湾之首的韦君靖碑,由军事判官将仕郎前守静南县令胡密撰文,唐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上石,记载了乾符之际黄巢起义,唐僖宗逃避成都,蜀中藩镇征战,“四海波腾,三川沸腾”的晚唐局势。时任昌州昌元县(今荣昌)令的韦君靖,趁势“合集义军”,雄据昌州。继而蜀中发生著名“三川”之战----涪州韩秀升起义、西川陈敬瑄征讨东川杨师立、王建讨伐陈敬瑄,韦君靖无役不从,由是步步荣升为静南军使,成为统领四州虎视川东的封建领主。在王建夺取西川虎视东川的形势下,韦君靖为求自保,又“维龙岗山(即今北山)建永昌寨”,周围二十八里,筑城墙二千余间,建敌楼一百余所,粮贮十年,兵屯数万。故将昌州州治搬到大足。州刺史和州里的其他官员将海棠花的种植技术也带到了大足,使大足的海棠花也在全国名操一时。后来还将海棠开发出海棠花茶,与静南的海棠酒并驾齐驱,傲视中原。

静南虽然没有作州治了,但是海棠花的种植仍然比较普遍,广植海棠的规模仍居各州县之首,海棠香国的声誉经久不衰,并越传越响。到了晚唐和宋朝仍有很多诗人骚客都来过静南,写下了无数的海棠诗篇,比如下面这一首宋朝海棠诗; 《海棠》 著作 石扬休

化工裁剪用功专,濯锦江头价最偏。

酷爱几思凭画手,难题浑觉挫诗权。

艳凝绛缬深深染,树认红绡密密连。

因想当年武平一,枝枝眷赐侍臣先。

诗中把海棠种植场面,栽培剪枝的技艺,其中还遐想了当年武皇把海棠花弄回京城,首先把花让给下面大臣们先欣赏的情景。石扬休,字昌言,祖先是江都人。唐朝兵部郎中石仲览的后代,十二岁父母双亡,后来迁至京兆叔父家。七代祖石藏用,为右羽林大将军,通晓历数,曾对家人说:“天下将有大事发生,蜀地最为安全。”因此,就去投靠亲戚眉州刺史李滈,成为眉州人。本诗就是他自渝州过大足到静南,再经资州奔赴眉州时,住在静南而写的佳作。

学了这么多静南海棠诗,当然《重庆古诗地图》不能少了吴家海棠诗。在吴家镇后山上,还专门刻有海棠诗碑林。

B,填川迁徙之路

入蜀始祖之地

吴家不单是海棠诗有名,还有填川始祖敖桂高故居、坟墓,敖家祠堂记录着填川迁徙之路的艰辛。

“荣昌敖氏理事会”资料显示;江西新余水北十二世仲山公之后裔十三世桂高祖在明朝初洪武2年(公元1369-——1371)年间从江西新余水北迁到重庆府荣昌县新桥里江北嘴繁衍。距今638年。

据【敖氏家谱源流】入蜀始祖敖桂高后裔迁途表记载;吾祖敦厚,以耕读为业至今640余年矣。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明末有献贼作乱,百姓流离失所,吾族避难于四方;也有其它原因所外迁者也。几经辗转,子嗣散居五湖四海。其中主要记载迁徙到云、贵、陕及四川各地州市。

2014年6月18日,阴历5月21日辰时,“荣昌敖氏理事会”率全族在荣昌县吴家镇江北村江北嘴“入蜀始祖敖桂高墓前”举行了隆重的立碑仪式,立碑仪式圆满完成,“荣昌敖氏理事会”及成员邀远方族亲代表在“双流村敖家祠堂”祭拜了祖先,还进行了2小时的会议,谈论了从古到今敖氏的相关历史,还讨论了宗祠的修缮和“荣昌敖氏”将来的发展方向。

同时远方的族亲等代表慷慨解囊,踊跃捐款为修缮先祖等相关事宜作出贡献,捐款有《成都双流县九九清明会》桂高祖之后第八世祖敖选房系敖锡林代表;《贵州桐梓和重庆綦江区》桂高祖之后第八世祖敖绥全房系理事会;《重庆大足区大足理事会》敖正华代表,《贵州桐梓九坝镇》桂高祖之后敖万奇房系第二十四世孙敖贵贤;《贵州瓮安县》桂高祖之后敖维全房系第十四世孙敖昌华、敖昌林等七兄弟;《重庆綦江区》桂高祖之后敖维全房系第十四世孙敖时毓、敖时海、敖时贵和敖友强。

对敖家祠堂进行了维修保护,对敖桂高的故居也进行了保护。故居位于江北嘴上,幽雅极致,山河环绕,明朝刑部尚书喻茂坚专程前往,吟诗赞颂。

喻茂坚爷爷喻志善1435年从江西出发,移民填四川,1436年到达荣昌新丰赵泗河,1476年左右去逝。嘉靖27年(1548年)喻茂坚任刑部尚书,尚书能诗能文,所撰楹联亦朴实可颂。致仕(退休)回荣家居,常与文士交游,曾见处士敖桂高的宅第颇有幽趣,遂题诗相赠:“海棠香国开晴霭,步履逍遥踏翠薇。青鸟往来鸣客至,黄鹂上下傍云飞。两江兰桂多森秀,一路林园有瘦肥。唯爱翁村真乐处,衡门无日不春晖。”

翻开移民填川史,无论入川时间,还是繁衍流传、迁徙分布之广袤,敖桂高都称得上入川始祖第一人,吴家理所当然是入川始祖之地。

C,川渝盐道要冲,制盐历史悠久

食盐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叫“巴盐”或“盐巴”,因为巴人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发现并开始利用盐业资源。位于重庆巫溪县的宁厂古镇,便是目前为止有实物例证的我国最早制盐的地方,被视为我国井矿盐生产的发源地,也是三峡地区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中国最古老的文献《山海经》曾载,巫溪曾是巫咸古国的所在地,中心就是宁厂一带。相传当地人“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樯,食也。”即不纺织不种地,却有衣穿有粮食吃,这一切全因为他们有盐。

《华阳国志》、《水经注》等古籍记载:“当虞夏之际,巫国以盐业兴。”宁厂古镇有一股自流盐泉“白鹿盐泉”,从宝源山腹地流出,相传是被猎人追捕的一只白鹿发现的,至今仍涌流不息。

一,盐道要冲的形成

大约至今3000年,巫溪宁厂的制盐技术传到了云阳、合川等地。合川成为制盐和销售盐的集散中心。渝西川东地区都得靠人力去合川挑盐,特别是资州、内江、简州、荣州等地都得经吴家、大足、铜梁到合川。他们把沱江沿岸的糖挑到合川,卖了糖又买上盐挑回本地卖,吴家就成了这些地方人们去合川挑盐的必经之路。

就在那个时期,吴家盐滩井这个地方就发现流出的泉水流过的地方是白色的,有人认为流出的水中含有卤水,人们用这个水来煮就产生了锅巴盐。去合川挑盐的人们自然而然地传送着这个消息,不久,这个消息径直传到了周围各州县,甚至产盐的合川等地。

二,制盐历史悠久

后来,从合川来了一位姓吴的盐商老板,到盐滩井来打井取卤制盐。当时没有机械设备,全用人工把铁锚套在楠竹头上,用人抬起来使劲往下舂。老板一开工,就三口盐井同时舂,舂了三年时间,老板的积蓄都用光了,没有开销无法再进行下去了。

吴老板只得对工友们说:“工友兄弟们,大家帮我这么久,真是辛苦大家了。现在我的积蓄和所有家当都用光了,连一口井都没有舂穿,如果是这样,我这一辈子的劳累也只好付

诸一旦,因此,我只好请求您们明天再帮我舂半天,如果还是舂不穿,那我也只好作罢了。”

工友们听了此话后,想到吴老板对我们很和善友好,现在走到了这一步,的确也是不容易的,于是,大家都很怜悯这个老板。第二天早上天刚一亮,大家就起床开始舂井,恰巧就在快吃早饭的时候。第一口井舂穿了。大家高兴得连早饭都忘了吃,不到一会儿,另两口井也舂穿了。

吴老板也特别高兴,立即上街买了酒肉给大家聚餐。然后说;“感谢各位工友精心竭力给我干活,最后取得了成功。有了您们这样的工友兄弟,我的盐商事业一定会取得辉煌成就,欢迎各位继续当我的制盐工人,生活住宿全由我包,每月給三吊二文银两。”工友们听了吴老板的话后,感觉老板对我们都非常慈善友好,于是,大家都留了下来,给老板制作人工井盐。

当时有人工井盐的地方不多,并且交通也很不方便,都全靠用人工挑着去卖,外地的推销盐商知道后,也专门派人到这里来挑盐,因此,盐滩井的盐越卖越红火。原来资州一带的盐商都要去合州等地挑,现在,有了盐滩井,就再用不着去那么远了。资州以及荣州(现荣县)所管辖的一些地方的食盐全都由盐滩井供给,一时间,盐滩井的制盐工业声名鹤起,名传巴蜀。

三,朝廷记入制盐工业历史档案

制盐工业从来就是由朝廷直接管理,并有专门的盐井令这一专业官职管理。当盐滩井的制盐工业红红火火的时候,朝廷中正好在调查全国各地制造井盐工业的情况,就这样,盐滩井的制盐工业就由资州刺史向上报料,并登记注册,进入了朝廷中的记录档案。对于朝中有记录档案的,朝廷中的相关专职官员都要实地了解生产情况,并要追缴税赋。

到了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专门派朝廷官员到南方巡察井盐生产情况,所到之地包括成都、云南等地。在本次的巡察中,汉朝官员也曾由成都向东经资州来巡察了盐滩井。他们咋一到达,这儿的景象就让他们感到惊奇。首先规模宏大,有三口盐井远超成都的广都,号称公元前523年,李冰穿双流广都得井盐,也只不过一口盐井。

四,制盐技术传播自贡

吴家盐滩井制盐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优越的水路交通。生产好的盐在吴家码头上船运到内江、泸州、宜宾等地经销。到了宋朝,有船工到富顺去卖,由于多次出没于此地,就了解到那个地方的沿滩、自流井等乡镇有卤水可以制盐。吴老板家的后人颇有经商头脑,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就亲自去调查,结果发现那里不但有卤水,而且是十个盐滩井也比不上那里。

他们回来后,就立即抽调这里的资金到富顺买下了自流井乡的一个地方,逐渐地把重心放在那里,到最后,将盐滩井抛售给本地的一个绅良。绅良接过手后,由于没有经营的经验,加上吴老板在自流井的规模宏大,占据了川南的所有销路,川中、川东等地相继又开凿了一些小盐井,到最后,盐滩井的制盐工业倒闭在了这个绅良手中。

五,西南私盐销售中心

绅良姓李,他有一个孙子叫李振中,因为盐滩井的倒闭,吴家的人吃盐又得去合川或是去自流井挑盐,人们都骂李家是败类。李振中听后很不服气,立志要把家乡作为食盐的销售中心,便把家中值钱的东西都变成银两,只身去了自流井。

李振中和吴老板的后代商议;李振中专门安排十个挑夫住在吴老板盐井旁的工棚里,盐一出锅,挑夫立即就挑走。这样就躲过了盐井令(古时政府管盐的专职官)的赋税,因此,挑回吴家来的盐比自流井的批发盐还便宜。自宋朝起,吴家就成了西南地区私盐销售中心。

私盐销售越做越大,自到上世纪90年代,被内江盐业局和公安部门一举截获几十辆车皮的私盐震惊全国。据当时内江日报用两个版面报道,当天下午6点钟,分别由几辆小车将装满私盐的大货车引入自贡、内江交界处的大山铺、三多寨、凌家、永安等镇的乡下隐藏。

然后,人员统统分别到各镇上划拳饮酒。直到晚上十点钟,由三辆小车最前面探路,三辆小车中间防护,三辆小车直接引路,大货车后还有两辆小车援后。一路浩浩汤汤进发内江,离城十里处,统统熄灯,最前面三辆小车探路,一直探到出城十五里的高桥镇,然后回去报平安。接着每隔1里有一辆小车保护,开始进城,到了西林大桥,盐业局和公安部门执法人员突然出现,一举截获。原来装满私盐的大货车隐藏在乡下时,就已经被人举报了,所以,执法人员也隐藏得深深的,没被发现。

现在,每到逢场日,在吴家街上还能看得到用蛇皮口袋装着盐在卖的私盐商。

荣昌区吴家镇 陈国珺

2017-7-15

本报讯 (记者 兰世秋)巴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文人留下众多千古传诵诗篇。这些诗歌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那些历代文人诗吟过的地方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报今日起推出“重走古诗路 思君下渝州——探寻重庆古诗地图”全媒体系列报道。

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近年来,本报推出一系列“重走”报道,包括“君从何处来——重走湖广填四川迁徙之路”大型实地采访、“重走古盐道 感受新变化”大型实地采访系列报道等。在“重走”中去挖掘巴渝文化的文脉,在“重走”中感受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重走”系列已成为重庆日报的特色报道之一,也是我们践行“走转改”活动的具体实践。

在此次“重走”中,我们的足迹将遍及重庆各区县,挖掘史料,实地寻访,追寻诗人的足迹,讲述古诗背后的故事,在古诗中记住乡愁,在采访中记录时代变迁,以此表达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向读者、网友发出“征集令”,你认为哪一首古诗最能代表你的家乡?你的家乡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古诗?欢迎向我们推荐。相关信息和线索请发送至邮箱:kjwtzx@,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同茂大道416号”“区县头条”并留言。编辑;吴国红,兰世秋,黄小川。

本文发布于:2024-01-21 23:39: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997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海棠   海棠花   静南   重庆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