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霍懋征老师的故事里

更新时间:2024-01-20 08:11:58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20日发(作者:梁树英)

走进霍懋征老师的故事里

霍懋征老师1921年9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市一个教师之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时,这位数学高材生放弃留校机会,毅然选择了小学教师的岗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人的子女许多都曾在这里读书)。有人问她为什么大学毕业非要到小学?“一个原因是我爱孩子。”

35岁的她被评为共和国首批特级教师,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2004年教师节前,温家宝总理来到霍懋征家里慰问她。她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在全国各地推广,人们把她和南京的斯霞并称为“南斯北霍”。

故事一:

1966年"文革"中,是因为当时有几个领袖、老帅的孩子是她的学生,文革中中他们的家长受到冲击,霍老师保护老一辈革命家的孩子,受到牵连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派",被批斗,被关押,被监督劳动,一年零九个月不许回家。

有一天,工宣队通知她可以回家看看,她还挺高兴,心想终于能看到孩子们了。那时15岁的女儿和13岁的儿子自己在家,没有大人照管。可一到家门口她就惊呆了:13岁的儿子躺在血泊中,已经死去。15岁的女儿在旁边吓傻了,屋子里被抄家者翻得乱七八糟。她听说儿子是被红卫兵用三棱刮刀扎死的。

儿子死了,霍懋征悲痛之余,想的却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那些思想畸形、行为扭曲的学生们。被批斗、被专政时,她没少挨学生的打骂。

1

好好的学生,运动一来完全变了样,张嘴就骂,抬手就打,这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悲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该怎样教好这迷失的一代?这位数学系的高材生,此时暗暗做出一个决定:“如果有朝一日还能重返讲台,我一定改教语文。”“因为从古至今,语文教学重在育人,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语文教学能塑造人的灵魂。”文革结束之后,她又回到了讲台,真的改教了语文。

她被借到教育部去编写语文教学大纲,审查教材。4年后编完了,审完了,教育部要留她,但她还是坚持回学校。后来全国妇联调她去,她也没去。

领导问她为什么?她还是回答:“我爱孩子,爱讲台,爱语文教学。”

故事二:

她的有一个女儿得了红斑狼疮病,22岁死的。那天她正在上课时,学校通知她女儿病危。她不忍心把一个班的孩子丢下,继续把课讲完了。等下了课赶到医院时,女儿已经断了气。女儿临终前没能等到妈妈,只给她留下了一张字条:“亲爱的妈妈,我要活啊!”

故事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孩子只有内向外向之别,没有先进后进之分。”

“小学阶段谁也看不到学生的未来。”霍懋征说,“小学教师带的就是6至12岁的孩子,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可塑他的未来。小学6年,教师塑

2

造的是成人的雏形,雏形的成败全凭老师一颗心。”

“教师、学生的眼睛在同一水平线上对等了,心灵自然对等。”

“没有平等就没有爱。”

霍懋征眼里,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她说,好坏先进后进是大人主观分类,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教师没本事才划分学生三六九等,甚至辱骂体罚。有时,霍懋征被闹生气得话到嗓子眼,此时,她强制自己喝水、看东西、出门吸气、按摩胸口,提醒自己“教师不能说伤害学生的话”。如讨厌、走开、笨蛋、懒猪、叫你家长来、中午别吃饭„„平静后,她让无知的孩子有知。“孩子是可敬佩的” 特别是闹生,霍懋征看准鬼点子多的孩子创造力强,他们成人后在科研、管理上有出息。所以,霍懋征对淘气包采取激励、赏识态度。

“再想想,你还能做得更好!”霍懋征不赞成使用“乖”一词。她说,“乖”是大人对孩子听话、不烦大人的肯定。孩子的天性不是乖,是动,迎合大人而扼杀孩子的天性、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老师往往喜欢“听话的孩子”,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这也是我们当前的教育不足取。

50年代,霍懋征便自觉意识到蹲下的必要:“教师、学生的眼睛在同一水平线上对等了,心灵自然对等。”这一身体语言对霍懋征来说并非可有可无。她举例,眼见老师一个电话叫来家长,老师坐着训站立着的家长。一坐一站,平等从何谈起。没有平等就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我非常敬仰霍老师,她不仅有勇气喊出来,而且用行为践诺了它。

3

1981年北京市最后一次小学毕业升学统考,全班46人的语文成绩平均97.46分,而且所有试卷干净整洁,没有出现一个错别字。这个结果如同放了一颗卫星,引起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界的普遍关注。

三年级的一个班,错别字多。霍懋征跟班干部商量成立“错别字病院”。谁当院长,谁是重病号,谁是主治医,由干部分配。干部在家校联系簿上写道:“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您家孩子荣登院长宝座”;或者是:“告诉您不幸的消息,您家孩子XXX得了重病,望您积极配合治疗。”仅一周,错别字消失了。

霍老师说“很多教师只是把教师当作职业,觉得把课教好就行了,这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要想得多一点儿,要想到不管多调皮的孩子,他都会长大成才。60年来我没丢下一个学生,全部成才了。我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故事四:

1999年,中央决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霍懋征回首60年从教之路,认为党的教育方针就是素质教育。

霍懋征以陶行之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为素质教育之首。其次是“十学”,“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审美,学会创新,学会乐群,学会做事,学会劳动,学会锻炼。”,霍懋征要求自己和教师先自修这样的素质,后传学生。

素质教育,霍懋征强调:“绝不是被一些人理解的特长教育。特长只是素质的外在表现。玩,孩子的天性,‘玩’‘道’结合,在玩中渗透素质教育。”

4

素质教育重在“教师如何拥有课堂教学艺术,即让学生爱听,听不够,想学习爱学习,有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有欲望得到满足的乐趣。”

“素质教育并非单对学生,它是针对双主体而言。有什么素质的老师就有什么素质的学生。”

学生的错误常出自教师误教,比如,“肺”字,几乎所有学生把“肺”字的右半部写成市。

80年代,霍懋征每天课前讲一首唐诗,深入浅出的讲解,学生听懂后乐意背诵。多少次,下课铃响,学生央求霍懋征:“不下课,想听霍老师接着讲。”由此,霍懋征这样理解快乐教育:“教师把课上得跟孩子依恋动画片一样,就是快乐教育。

80年代,霍懋征否定我教你学的教育思想,采取双主体办学模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和“让他学会”为“让他会学”。此法正如叶圣陶所云:“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凡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启发导引后,学生展卷自能通解,执笔自能合度。”

霍式教学法“五多四好”:多读、多想、多听、多问、多练。课前复习好,课上学习好,课后复习好,运用实践好。

对学生的八字方针:“激励、赏识、参与、期待”

16字的改革方针:“数量要多,速度要快,质量要高,负担要轻。”

学习不该是件苦恼的事

她不主张语文课留课外作业,而是靠课上精讲多练,合理组织教学,

5

向课堂要质量。教材上一个学期是24篇课文,她教学生95篇。自己选了很多课外材料。比如书上讲一篇寓言,她就另外准备几篇寓言,教一篇带多篇。讲一篇故事,就选一组故事。

霍懋征当年的一个口号:“把课外时间还给孩子”。这也是她最大的教学特点。她从不占用学生的自习课时间,低年级不留作业,高年级作业一般也不超过半小时。别人用四五个课时教一课书,她用两三个课时完成,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大量阅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别看我的班不留或少留作业,但学生课外活动非常丰富,可以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就有班级图书箱,老师学生都从家里带书来,互相借阅。班上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如写作组、故事组、阅读组、板报组,象棋组、美工组、小足球队等,还有饲养组养小鸡、小兔,学生喜欢哪项活动就参加哪个组。从四年级起,每学期班上都出一两本油印的《作文选》。”

“教育教育,为育而教,不是为教而育。”从教60年的霍懋征这样诠释教育。

故事五: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是霍懋征老师喊出来,你怎么解读这句话?

我的解读:“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是教育理论,更不是教育规律,她是霍老师追求的一种信念,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006年在北京参加一次培训,会上聘请了北京的一位名师讲课。其间,这位老师就针对霍懋征老师说的这句话发表了她的看法,她认为霍老师这样说,不符合教育规律。在互动交流的时候,她要求把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递给她,我就写了一张纸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是教育理论,更不

6

是教育规律,她是霍老师追求的一种信念,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你的否定,恰恰说明你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这就是差距(当然也包括我)。”那时对霍老师从内心充满着敬仰。

2011年去洋思中学考察学习,“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这坚定有力的八个大字又写在他们的教学楼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堂堂清的教学模式能如此开花结果,竖起一面旗帜,也是因为从校长,到教师,到学生,都坚信这八个大字。这八个字让他们充满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并变成了他们的实际行动。

对霍懋征老师和洋思中学来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不是理论的实践,而是信念的践诺。

大家想象吧,要扛起这面旗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需要多大勇气和力量呢?更何况是一个学校,一名校长。

如果说我没有勇气举起这面旗帜,但至少应该崇尚这一信念:

想一想:

有了这种信念,发现学生做错题了,就不会火冒三丈。

有了这种信念,看到学生考得不理想,就不会找家长算账。

有了这种信念,家长会就不会是告状会。

有了这种信念,反思的是自己,可爱的是学生。

有了这种信念,阳光了学生,也阳光了自己。

有了这种信念,就不会放弃每一个学生。

有了这种信念,教学研究才会持之以恒,富有旺盛的生命力。

有了这种信念,离教改成功还会远吗?

最后的话: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这个问题,霍懋征回答:

“首先就是要爱教育这个事业,爱你的学生,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教好的。”

7

8

本文发布于:2024-01-20 08:11: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975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孩子   教师   老师   没有   教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