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发(作者:松全森)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确地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
教学过程:
一、熟悉课文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同学们都做过预习了吧?好的,现在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大声地读读课文,熟悉文章。
读熟之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讲一讲这个故事。
要求:讲述生动、内容完整、 语言流畅
二、理解字词,疏通全文
三、合作思考
1、两小儿各自观点是什么?
2、它们所持的依据是什么?
3、他们观察太阳的角度是什么?
4、故事的结局怎样?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学生回答:他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
朗诵指导:我们再来读两小儿的观察结果,体会他们不同的观察角度。男生读前面一小儿,女生读后面一小儿,老师读提示语。
提示语:一儿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是——
一儿却从触觉的角度观察太阳,观察的结果则是——
小结:按照常理来说,远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小一点,近的东西看起来总是显得大一点。
学生填“远、近”。
引读:一儿曰,我以日初出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因为——谁接着读一儿的话?
小结:按照常理,远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总是冷一些,近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总是热一些。
学生填“远、近”。
引读: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因为——
三、感悟道理
①师:正在此时,孔子过来了,孔子是谁呀?
②师:这个问题孔子能回答吗?
③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回答:孔子不能决也。
四、悟日——“智”的启迪
师:这个问题,在我们看来,是一个科学常识,并不太难。但搁在两千多年前,却是一个难题。不但难倒了两个爱思考、爱辩斗的小儿,也难倒了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教育家孔子。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总结:说得好!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已经过去两千五百多年了,但是,做为一种人生智慧,两小儿的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孔子的实事求是、虚心好学,却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依然照耀着我们。我们不仅需要自然的太阳,我们也需要智慧的太阳!闭上眼睛,让这轮智慧的太阳在你的心头冉冉升起,越升越高!下课。
板书设计:
两 小 儿 辩 日 日初出
车 盖
(近)
沧沧凉凉
(远)
盘 盂
(远)
探 汤
(近)
日中时
本文发布于:2024-01-19 12:55: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965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