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发(作者:窦遴奇)
《两小儿辩日》教案〔9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在疏通文意的根底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读熟课文,看注释理解句意,不懂得意思教师点拨,体会课文内容,两儿争辩的是什么内容,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结合资料,用科学知识答复两小儿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做学问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一、引题、释题
1、两个辛字中间加上什么分别可构成一个怎样的字?
2、区分“分辩〞和“分辨〞的意思,引出课题,生读课题,释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课前预习课文。能说一说读古文的感觉吗?
2、想听老师读读吗?师范读,提出倾听要求〔课件出示原文〕
3、听懂些什么吗?〔从读法上〕
4、教师领读,〔课件出示有停顿提示的原文〕
5、学生自由练读,选择自己认为读的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师随机点拨]全班大声齐读课文。
6、读通顺后,解决刚刚学生读古文时困难中难读这一点,学生提出解决方法老师并相机板书。
三、质疑,指导学法
1、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会怎样?〞而通过刚刚咱们那么几遍的读,你知道他们在辩论太阳的什么呢?你是怎么读懂的?
第 1 页 共 18 页
2、让学生区分文言文和白话文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学习本课的学习目标〔师板书〕。
3、让学生总结出完成学习目标所要采用的方法,更进一步指明如何学习文言文。
四、精读课文,解疑全文
1、学习第一段,由学生说出整句话的含义,重点让学生理解“游〞字。
2、让学生区分两小儿,由此引出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学习第二小节。
⑴ 从“也〞字入手,指导学生朗读。
⑵ 学生释意,老师随机板书。
3、小结,让学生明白两小儿辩论的内容就是太阳的远和近。
4、合作学习三、四小节:
⑴ 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划出两小儿辩论太阳远近各自的理由。
⑵ 小组间练习朗读,采用你读他译,他读你译的方式〔师生进行评价〕
⑶ 重点学习“探汤〞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古今两义,课件出示“孟〞和“盖〞的图片,并指导“孟〞的书写,理解句意后指导朗读。
⑷ 课件出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两句话。让学生找出两句类同之处,〔从句式上,内容上〕指导学生读出反问,自信的语气,并小结出两小儿各自的理由〔远小近大,近热远凉〕师板书让学生达成背诵的效果。
5、学习最后一小节:
⑴ 这时候两小孩子问孔子,孔先生,你说我们两个到底谁说的对呀?孔子能判断吗?能决断吗?古文怎么说《两小儿辩日》
⑵ 解释“熟为汝多知乎?〞孰是什么?为是什么?汝是什么?多知又是什么?连起来就是?
⑶ 学生试背这两句话,并提出两小儿说这句话时态度怎么样?
五、研读课文,读后明理
1、让学生重点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态度:
⑴ 教师提供资料让学生明白太阳离我们远近的有关科学知识,并让学生当
第 2 页 共 18 页
堂概括。
⑵ 学生提供孔子的资料,老师对孔子进行评价。
⑶ 师生互动后课件出示孔子说过的话,让学生懂得孔子答复不出其实就表达了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学习态度。
⑷ 让学生理解两小儿对孔子的笑,是在笑什么?并指导朗读。
2、拓展延伸,让学生书写感想,学习孔子实事求是和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
六、交流学法,诵读全文
1、同学们我们初读古文收获就如此之大,从这篇古文中,让我们认识到学古文其实要做到的就是“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过论交流明道理〞〔课件出示〕
2、生读课件内容。
3、师小结后,全班在音乐的伴奏下诵读全文,结束课文。
两小儿辩日
一儿 近〔大〕 远〔小〕
一儿 远〔凉〕 近〔热〕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五
课时目标
1、会写“辩〞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明白课文中两个小孩的观点各是什么,懂得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
1、名句导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
第 3 页 共 18 页
2、交流资料。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
课件出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孔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3、师: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然而,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假设遇到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查工具书,同桌交流或举手询问老师。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音、语速和语气〕
〔2〕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
〔3〕指导书写“辩〞字:左中右结构,中间的言字旁要写得小而窄。
3、教师领读,提升能力。
〔1〕教师领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分小组读。
三、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1、自读理解,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
第 4 页 共 18 页
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2.检查学习效果,出示课件:
〔1〕解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
l问其故。
l及日中那么如盘盂。
l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l孰为汝多知乎?
l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l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l孰为汝多知乎?
3、理解全文的意思。
4、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课件出示:
l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l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l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争论的问题:
人物
观点
依据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
〔3〕对话交流,填上表。
①两个小孩争论的是什么问题?
争论的是太阳离人远近的问题。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儿甲小儿乙
第 5 页 共 18 页
日始出时近,日中时远日初出远,日中时近
③他们是怎样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
小儿甲: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那么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视觉〕
小儿乙: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触觉〕
小结:他们运用了打比方、作比拟的方法,分别从视觉、触觉的角度说明各自的观点。
〔4〕过渡语: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
1、汇报交流,领悟寓意。
〔1〕孔子最后做出判断了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不能决也〕
〔2〕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这个问题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但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我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课件出示动画〕
课件出示:
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那么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上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很难有比拟直观的认识,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出示:
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成认自己学识缺乏。
〔4〕演一演。
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一组合作练习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第 6 页 共 18 页
总结学法: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课件出示:
学习文言文的根本方法:
反复认真读课文——联系注释说文意——研读交流悟道理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找到了两个小儿各自的观点,知道他们不同观点的依据,明白了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结论不一样的道理。
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阅读主题丛书《日近长安远》
1、学生借助注释及译文默读《日近长安远》
2、完成下表。
问题:
观点
依据
3、晋明帝为什么两次答复不一样?〔考很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说远是从客观考虑,说近是从个人情感角度考虑。晋明帝对京都思念却无法回归,太阳还可以看见,但京都却无法亲近。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生字,语文教案-两小儿辩日。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重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法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第 7 页 共 18 页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两小儿辩日》。
2.交流汇报。
作业:熟读课文
小记: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第 8 页 共 18 页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那么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似。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
第 9 页 共 18 页
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内容:
两小儿辩日
二、设计理念
1、以新课程理论为导向,构建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
2、以文言文特点为根本,构建目的要求和能力结构
三、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到达“熟读成诵〞。根据注释理解文章。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等道理。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与地球之间关系方面的资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感知大家风范,激发学习热情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古代有哪些有名的人物?是的,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人们称为圣人。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圣人,有一次竟被两个小孩的问题所难倒。大家一定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在他的《列子》这本书中,将这件事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说说题目的意思。
通过问题的导入和对孔子生平事迹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作为一代思想
第 10 页 共 18 页
家、教育家的孔子的大家风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自然而然地导入下文。
〔二〕以读为本,目的明确,层次清楚
请同学们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大家在读准字音的根底上再把课文读一遍,注意句子的停顿。〔出示课文课件,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记号,练读。〕
读准字音停顿后,边读课文边看后面的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以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请几位同学将课文读一下,学生评议。
教师把诗文范读一遍,学生评议。
出示课件,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读课文,思考找出问题的答案。
A、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儿在争论〔〕
①、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
②、太阳在不同的时候的大小问题。
③、太阳在不同的时候的冷热问题。
B、对这一问题,两小儿的看法截然不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画上“——〞。
C、两个小孩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标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已做好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指名答复下列问题。
第三四小节是这篇课文的重点,着重阐述了两个小孩的不同观点以及理由。齐读第三四小节。〔这两自然段,两个小孩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相同,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读出反问语气。“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比照的味道。〕
第一二大组读第一个小孩的理由,第三四小组读第二个小孩的理由,好好地读,接下来辩一辩。
第 11 页 共 18 页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让学生读通、读顺、读出滋味,为学习文言文迈好第一步。在教师的“陪伴〞下,学生动口、动脑,自我磨练诵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感受到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屡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展开辩论,师生互动,平等对话。
1、两个小孩各执已见,争辩不下。下面请同学们分角色辩论一下。
2、第一二组推荐一人,三四组推荐一人,两人辩论,既然是辩论,应强调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注意辩论时的语调。
谁愿意和老师辩论一下?
现在我们把这两段话换成我们今天的现代文读一下,自由读。〔出示译文课件〕
通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运用辩论的方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突破本文的难点,进一步感知文言文的行文及语言特色,促进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同时,也给学生趋于疲惫的大脑得到新的激发,活泼课堂的气氛,提高课堂的效率。
合作学习,相互交流,资源共享
两个小孩争论的。问题应该怎样答复?同学们查到了哪些资料,怎样解答两个小孩争论的问题?
每个合作小组推举代表,汇报本组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3、各小组可以互相补充完整,对不明晰的问题,谈出自己不同的意见。
老师帮助解决学生尚存的问题。[课件:错觉演示;太阳辐射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两小儿各自错误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运用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拓展延伸,深化体验
1、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为什么?〔两小儿:天真可爱,善于动脑;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如何正确地评价孔子?〔文章结尾写孔子“不能决也〞,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两小
第 12 页 共 18 页
孩并无挖苦之意。再说,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是在古代,由于科学不兴旺,却是难以解开的谜。
课本剧表演:三位学生表演课文内容,其余同学穿越时空隧道对他们三人对话,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
教学中为表达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正确地评价孔子〞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使学生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等道理。当然两小儿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课堂表演,将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是对学生本课学习效果的检验。
总结学法,自主构建,悟道学法
学们回忆一下,刚刚我们学习这篇文言文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学生讨论。
播放课件,反反复复读课文,认认真真看注释,仔仔细细找答案,辩论辩论表此情,交流交流明道理。
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要读通、读懂、明理。
〔七〕巧设作业,拓展延伸,开展个性
同学们,通过读、看、找、辩,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老师设计了几个作业,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做。
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开展的状况……
收集与太阳有关的资料,举办“你对太阳知多少〞的班队活动。
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想到的。
将学生由课本引向课外,由理论到实践。同时也注意到要求的人文性。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八
本教案设计,自我感觉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观点新
《两小儿辩日》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为此,我深入地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领会教材安排
第 13 页 共 18 页
文言文的目的只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根底。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反复诵读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到达“熟读成诵〞。
〔2〕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等道理。整个目标以读为主,注重整体理解,让学生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读得入情,读出了古文的韵味,以读促理解,从而明理。不在“之乎者也〞等字词或语法上纠缠,而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目的,并将为一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设计中。
二、方法新
设计中,时刻以新课程和精神和教学目标为指导,加强教师、学生、文本的联系,强化师生互动、生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设计了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不难看出,在此过程中,朗读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对文言文的学习,读得多了,熟了,自然会理解内容,悟通道理。但又不是让学生有口无心地跟着教师读,而是让学生带着竞争性、带着表演欲去读,读的要求是渐次提高的。
再者,辩论、课本剧的表演,也是本设计的亮点。它们是学生朗读、理解效果的表达,也是促进学生朗读好,理解好课文,提高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课本剧的表演中,又不是纯课文内容的再现,而是安排了同学们与两小儿的对话,使学生了兴奋的状态下,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极富个性的独特理解。
三、手段新
在本设计中,从头至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了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的效率,更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本文中学生理解的难点是为何“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那么如盘盂〞和“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两小儿视觉和触觉的错误,只凭教师口头的讲解,学生是很难有比拟直观的认识的,为此设计了“错觉演示〞和“太阳辐
第 14 页 共 18 页
射〞演示动画,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得到理性的认识。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篇九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借助《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学生将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增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信心,并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根底。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到达“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布置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对照课文注释初步阅读课文,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一、读题、解题
1、读题,引用古诗解题:
锄禾日当午、白日依山尽。日,是太阳的意思。
2、题意。
二、探究阅读方法
1、读这篇课文遇到什么困难?
第 15 页 共 18 页
⑴ 很难读。
⑵ 有些词语很难理解。
2、你用什么方法解决?
3、归纳总结学习本课的有效方法:
⑴ 多读几遍。
⑵ 联系上下文、结合书上注释理解。
三、初读课文
1、学生阅读课文。分两步解决问题:
⑴ 结合注释读明白。
⑵ 理解大意读通顺。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的阅读。
3、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⑴ 生分段读古文、说古文的意思。
⑵ 两小儿在辩论什么?〔两小儿都是围绕太阳的远近来议论的。〕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指名读,学生评读。
2、教师范读,学生感悟朗读的语调、速度、情感。
3、学生齐读。带着自己认可的情感朗读。
4、再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两小儿辩斗的内容,观点是什么,有什么理由。
5、朗读课文。合作读。教师择要板书:
大那么近 小那么远
故 晨午 不能决
凉那么远 热那么近
6、讨论:
孔子不能决,你们知道奥秘吗?〔早晨中午太阳是一样的距离。〕
7、你知道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吗?
五、分角色表演诵读
第 16 页 共 18 页
注意读出两小儿辩斗的语气。
1、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对话。
2、分角色用书上的文言文对话。
3、同座位的同学互相对话练习。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总结课文
1、总结学习方法:
⑴ 知道古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2、总结学习内容,渗透思品:
⑴ 通过学文,你知道了什么?
⑵ 孔子的学问为什么这么丰富?
学无止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⑶ 思品渗透: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七、课外延伸
将收集的有关孔子的资料张贴到语文学习园地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两小儿辩日
大那么近,小那么远
故 〔晨〕〔午〕不能决
凉那么远,热那么近
该板书〔共18个字〕力求通过重点词语的有机组合,一方面表达文言文简洁、明了的特点。
另一方面那么高度概括地再现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辩斗〞的观点和理由〕。板书的整体架构与作者行文思路相照应,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而板书中选用了“故〞“那么〞“决〞等文言词,也表达了课文语
第 17 页 共 18 页
18 页 共页言特色。
第 18
本文发布于:2024-01-19 12:53: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9656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