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0、两小儿辩日

更新时间:2024-01-19 12:51:41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9日发(作者:仇保兴)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宁夏吴忠市裕民小学 靳巧玲

教学内容分析:

《两小儿辩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也是该册教材中出现的第二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中的一则传说故事。课文记叙了古时候两个小孩 ,各凭自己的直觉辩论太阳离人近还是离人远。孔子也不能下结论的事。结合本组的课文的训练重点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科学知识的,认真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科学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对文言文已有过初步的接触,因此对文言文的理解,学生可以运用以往的学习经验与知识基础,借助注释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但是,由于古文与现代白话文文体相差很大,再加上学生年纪还较小,知识基础不足,因而较难理解本文字里行间所渗透着的哲学思想,而这正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指导朗读加以渗透的。同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检索信息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因此,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合作学习就能使学生明白太阳离人远近的科学知识,教师不做过细的讲解。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

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并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故事。

难点:让学生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感悟朗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单元导读,名言引入新课。

1.今天这节课我们进入第三单元课文学习(指名读单元导读)单元训练重点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明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有效指导对课文的学习。】

2.在同学们学习的道路上,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句话(出示大屏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谁说的话?(孔子)

3.孔子的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知道的认为是知道了,不知道以为不知道,是聪明的)孔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列子.汤问》 一书中记载的小故事“两小儿辩日”(板题)齐读课题两遍,“辩”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预设:两小儿争论什么?为什么争论,结果如何?-----)过渡: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打开书,走进课文。从书中寻找答案。

二、初读感知,读出韵味。

1.提出自读要求: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过渡: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与我们平时所学课文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篇文言文)

2.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准字词的读音(出示大屏幕)

盘孟、辩斗、探汤、沧沧凉凉、孰为汝多知乎(开火车读,齐读)

过渡:字词的音读准了,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3.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一边听一遍用“/”画出课文中停顿节奏(请一位同学上台画)检查对照.

【设计意图: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做到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倾听习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过渡:要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还得讲究一定的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出示大屏幕)

4.结合朗读方法,根据画出的停顿节奏,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理解感悟,有感情朗读。

过渡:要想把这篇文言文读的更好,还得理解课文的大意。请打开书,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1.出示自学提示:

自读课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和同桌或四人小组同学讨论解决。3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学得好,学得快。

【设计意图:这篇文言文理解起来不太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大屏幕:(课文原文)指名让学生释意.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太阳离人远还是离人近的问题,他们各抒已见,孔子不能裁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能力,让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也是落实单元训练重点之一: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4.引导:两个小孩因为什么而争论?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用“——”划出第一个小孩的观点;用“~~”划出第二个小孩的观点。【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不同符号区分两小儿的观点,进一步让学生明确两小儿因为什么而争辩的原因。】

5.出示(2—3自然段)相机板书:

早晨 中午

一儿:近(大) 远:(小)

一儿:远(凉) 近:(热)

并指导朗读这两句话。让学生观察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引导: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不重复罗嗦。)指名把第二个句子改成第一人称对话的形式。 分角色再读句子。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语言简洁,不重复啰嗦。另一方面,让学生落实句型转换并进一步体会两小儿说话的态度。】

6. 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出示3—4自然段)相机板书:

凉、热。重点指导3—4自然段朗读,尤其读好两个反问句。

7.小结:这两个小孩各自发表各自的观点,用一个成语概括是什么?(生:各抒己见)而且他们说话有理有据,这都源于他们平时——(生:善于观察)相机板书

8. 文中通过语言描写把两小儿各抒己见、争论不休的场景刻画的栩栩如生。你们能不能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当时的情景呢?(同桌分角色读、师生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朗读,理解感悟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入境入情地读书。营造师生,学生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

9.正当两个小孩争论不休时,他们遇见了谁?(孔子)孔子什么反应?(孔子不能决也)

过渡:如此博学的孔子面对两小孩的提问却下不了结论,孔子具有怎样的态度?(实事求是,)板书:实事求事。

10、这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连孔子都不会回答,你能通过课前预习、上网查找资料的方法来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吗?

11、学生交流资料。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学习浏览,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的能力。此环节学生通过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帮助理解两小儿提出的科学问题】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是无穷的,学习也是无止境的!老师想用孔子的名言来结束这节课(出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生齐读一遍。希望这句名言成为同学们的座佑铭来鞭策自己做一个博学的人,也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五、课后拓展:

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

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

要求: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下节课,在班上交流。

六、板书设计:

早晨 中午

一儿:近(大) 远:(小)

10、两小儿 善于观察

辩日

一儿:远(凉) 近:(热)

孔子:实事求是

教学反思:

读中悟意 读中悟情

《两小儿辩日》是小学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首篇课文,而且是一篇文言文,也是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不陌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我在教学中,立足课堂,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的引领。让学生充分的读书,读中领悟文言文的大意。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即:读中悟意,读中悟情。

新课程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朗读有助于真切地感受课文,有助于因声明义,领悟课文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表情达意,唤起想象,以声传情,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巩固字词和提高表达能力。

基于以上理念,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读书,有层次的指导学生朗读。即:四读法,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二读,读出停顿节奏及韵味;三读,读懂课文大意;四读,读出情感。在落实“四读”法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对学生习惯的培养。

一、读书过程中让学生由易到难。

本课文言文在朗读时有一定的难度,老师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在范读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又加强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养成教育,学生在读文言文时,就不会出现读破句的现象。

二、在朗读文言文中注重方法的引领。

学生在初学文言文,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要想读好文言文的韵味还得讲究一定的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

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再读文言文就有意识去读好。当然这三点方法也适用于今后对文言文的学习,也为学生学会学习铺路搭桥。

三、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在读通、读出文言文节奏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读好这篇文言文,还得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于是,我把理解文言文大意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学,遇到不懂的地方和同桌或小组同学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从而逐步培养了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四、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层次,不仅要求正确,流利,掌握停顿,语调和速度,还要读出情感。

这篇课文抓住两小儿四句语言,生动再现了两小儿辩论时的场景。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画出他们争论的观点,再让学生找出他们争论的理由,逐一指导读出每句话的感受,然后把四句对话连起来,整体再读,让学生先同桌分角色读,然后师生、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告诉学生如果扮上动作,带上表情来读会更好。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觉得这节课学生还是读得不够尽兴,尤其让学生带上动作,带上表情,课堂上却无一人呈现这一活跃的一幕,这也许与六年级学生不善于表现自我的缘故。

本文发布于:2024-01-19 12:5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965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学生   学习   朗读   文言文   小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