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9日发(作者:薛志学)
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角色刻画
摘要: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书中,陌生女人身上有着女性主义意识萌发的体现,且她那长达数十年的爱慕因强大的“超我”突破了世俗男女情爱的桎梏,上升成为其本身的一份信仰追求。同时作家选择将贫民卑微又粗野的生活作为小说的一个切入面,表达了对底层社会的同情、悲悯之心。
关键词:茨威格 书信体小说 女性人物形象 心理描写 本我超我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文学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说。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一、巧妙的叙述结构
张德明在《西方文学与现代性的展开》一书中提到书信体小说与现代性主体话语这一话题。其中指出私人书信的出现为世界文学创造了发展一种新文体的可能性。在十八世纪的欧洲社会已产生以私人书信进行交流的风尚,这为随后书信小说长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用国际知名的小说研究专家伊恩.P.瓦特的话来讲,“对于无拘无束的书信写作的崇拜,实际上为作者本身提供了一种已经与个人经验的基调相协调的传声筒”。
这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全文便是以书信的方式、倒叙的手法,通过主人公“我”的情感倾诉,描写了一位陌生女人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毕生痴情,留下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书中,茨威格改变了传统小说那种全知全能型的视角而多采用次知视角去凸显重要的材料,选择以“我”来直接讲述故事。这种的叙述视角的采用,使得传统小说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作者隐退在作品中,
而主人公“陌生女人”的人物形象与读者保持一个较近的距离,一定程度上也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刻:一封封信的背后是真情流露的内心独白,陌生女人身影也愈发清晰,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
但茨威格仍主导着故事的推进,在这部书信小说中,他是贯穿于作品主人公与读者之间的纽带,他设计谜面,最后揭开谜底。如全书的开头便设下了一个悬念,由R作家收到了没有署名的信开始:“你,从来都没有认识过我的你......”一个陌生女人从十三岁至近三十岁之间短短人生的心路经历、情感纠葛通过丝丝入扣,环环相生的叙述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谜在开篇,谜底在行行幽怨倾诉的背后,在其整个作品的字里行间,这贯彻全篇的悬念艺术也正反映出茨威格艺术创作的卓越魅力。
二、人物形象基于生活且高于生活
这部小说也正是与茨威格个人经验基调相协调的“传声筒”。首先,现实生活中茨威格本人确实收到过两份陌生的来信。其次,茨威格所处在一个理性与非理性正在激烈地碰撞的时代:19世纪备受尊重的理性到了20世纪已经被逐冷落。但是茨威格一直坚持着他的“理性精神”,在叙述中没有丝毫的混乱颠倒或者旁逸斜出:全书以R作家收到一封信展开,娓娓道来,向R先生同时也向读者还原了一个不为人知,使人备受震撼的故事。又以理性的手段将本能的冲动以及激情的驱使终结于自我的谴责甚至是超我的升华,即展现普普通通的人物时是不可遏制的冲动,又充满善意地涂上人文主义的色彩:使得陌生女人对于R先生长达数十年,看似“不可理喻”的迷恋和执念变得可以解释起来,讴歌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纯粹的爱恋。
所以从陌生女人坚持了一生的奉献自我,献祭式的爱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高贵的灵魂,也感受到人类真挚情感的一种美好理想。随着女人的离去一同幻灭的是她那一生的爱恋,最后竟迸发出炫目的光芒,照亮了那个并不理想的社会。茨威格作为理想主义者,在这部书信小说中,借陌生女子的人物塑造暴露不理想的现实,既使读者产生了痛苦的思索,同时也带来了某一程度上精神的希望。
三、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灵魂
众所周知,茨威格尤其擅长抓住人物的心理、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丰富或又敏感脆弱的心灵,同时揭示心灵深处隐秘的角落,从而塑造人物的形象。但茨威格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意识流派作家,不同于意识学派的完全突破空间局限,使不同成分、各种信息出现不规则状态的流动,甚至可以说是无情节轨迹可寻的状况。茨威格更倾向于心理现实主义,他的心理现实主义是在继承传统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要的是更加注重用心理描写与现实的巧妙结合。通过刻画人类精神领域上的渴求与冲突,塑造一个充满人性矛盾的人物,展示社会生活逼真而完整的艺术画卷。
全书中,“此刻”“那一刻”“在这一秒钟”“在这瞬间”“这一时刻”“那一瞬间”这些词,都是陌生女人一个又一个心灵瞬间,记录了女人颤动的内心曲线,描绘出陌生女人心中奇异多彩的万千图景,淋漓尽致地呈现出陌生女人为时一生的隐秘而又丰富的情感心路历程。如书中写到有一次,陌生女人和她的情人去舞厅,小说家R刚好在邻座,在他渴慕地盯着陌生女人那一瞬间,陌生女人颤抖起来,杯子几乎失手跌落,热血涌上面颊。
陌生女子对R作家真挚深沉的爱情,似信教徒般的虔诚令人震撼,但情感总归还是基于现实的土壤,这份感情是贫瘠的土壤中破例长出的一朵小花。陌生女子数十年的坚持,也许原本还是可以得到与R作家唯一存有链接的事物,可现实早就写好了两个人的最终结局,就算陌生女人有在一次又一次的争取,看似命中注定的不可能也就是现实社会给出的答案。
四、人物形象诠释“三我”理论
茨威格的传记文学创作,和他所生活的时代和所受到的社会教育关系紧密,他受到了西方人道主义精神熏陶,并批判地接受尼采超人哲学、泰纳、罗曼·罗兰、斯特拉奇,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人的思想、学说。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书的人物塑造中,有一些在我们看来无法接受的行为便可以用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来解释。
陌生女人对于R作家的疯狂的“非理性”的迷恋可以看作是本我的驱使,她的一生都是对于作家激情地追随,孩童时期的爱慕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肆意地生
长。但是面对于残酷的现实,陌生女人不仅仅是以“自我”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关于爱恋R作家这件事,她这短短的一生都未停止,而是用强大的超我,努力将这件事往理想中的发展方向引导,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陌生女人可以坚持一生的单恋。
因为她抑制住本我中想要与R作家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的欲望,所以我们看到的便是她这种不求回应的,自我牺牲式的爱情。同时她在这份感情中保存了自己的自尊,始终都是以一种平等的、坚定的心态热爱着R作者,她完全可以早一点把这一切都告诉R作家,可她没有,她始终在等待着他的相认,她不愿在这爱里有任何乞求与勉强。
所以无论结果如何,至少在这份爱情面前,她表现得是格外勇敢,格外的执着。她一直有自己坚守的东西,虽然生活所迫,她出卖了自己的肉体,但她至始至终都保持着一份精神上的贞操。她对于R作家的爱不会因为R作家本身轻浮而动摇,也不会因为自己成为了别人的情妇而改变,更不会因为R作家从未记得她而消失,这份爱已经由陌生女人强大“超我”的控制冲出了世俗男女情爱的桎梏,上升成为她本身的一份信仰追求。所以作为读者的我们,才会一次又一次为这种超越生死的不朽的爱情而感到深深的震撼。
以上,便是我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书中陌生女人人物塑造的评论。
参考文献
[1]张德明.近代西方书信体小说与主体性话语的建构[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版,2002,32(3)::10.3785/.1008-942X.2002.03.005.
[2]李雪华."我"不再沉默——解读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叙述视角[J].语文学刊, 2006.
[3]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A〕.高中甫译北京燕山出版2003
[4]杨荣.茨威格小说研究 〔M〕.巴蜀书社2003.
[5]AnthonyStorr,斯托尔,Storr,等.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6]黄敬甫.茨威格及其小说的特点[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0,
020(006):120-123.
作者简介
虞快,2003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市,汉族,现为浙江外国语学院大二在读生,专业为汉语言文学(涉外文秘)方向。
指导老师:应学凤
本文发布于:2024-01-19 05:1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961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