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气候

更新时间:2024-01-16 19:30:46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6日发(作者:滕杲)

黄岛土壤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黄岛区境内土壤多为棕壤土和潮土两类,棕壤土占绝大部分,棕壤土的成母岩为酸性岩,成母土质为坡积物和洪积物。土壤剖面通体以棕色为主,有明显的淋溶沉积作用,有较重的心土层。结构面多覆盖锰胶膜。它主要分布在荒坡岭、坡麓梯田,土壤肥力较差。分布规律为由高处到低处,依次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土体随地形的起伏由高处到低处逐渐增厚。潮土类土壤的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由于受潜水作用和耕作的影响,其质地有明显的分选特点,在同一处有不同厚度的砂粘间层,又由于干湿交替,地下水参与成土过程,土体中、下部有明显的铁锈斑纹。这类土壤较肥沃,呈中性或微酸性,主要分布在辛安平原处。

棕壤土类 棕壤是黄岛区面积最大的土类,面积129888.91亩,多分布在荒坡岭、坡棕壤性土亚类(Aa):面积50835.91亩,主要分布在全区石质山的下部和大小岭系的顶荒地或坡麓梯田上。棕壤亚类(Ac):面积70768.8亩,多发育在丘陵中、下部的坡地上。潮棕壤亚类(Ae):面积8284.2亩,发育在洪积扇沿。群众称“油沙土”。

潮土土类 面积18839.45亩,主要分布在辛安前、后河的中下游两岸、薛家岛镇、黄岛镇较短的沟河下游,也有零星分布。按土壤受潜水作用程度及有无盐化特征,分潮土、盐化潮土2个亚类。河流土亚类(Cb):面积5746.85亩,主要分布在离河流较近的沿河平地上。盐化潮土亚类(Cc):面积13092.6亩,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海拔高度在10米以下的滨海低地一带。

土壤特征 黄岛区由于地形复杂,土体的厚度不一。分布在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及低洼地区的残丘部位,多属薄层、中层土壤。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的下部及河流两岸,多属深厚层土壤。土壤的容重也有很大差异。全区0至23米,土层容重1.28至1.48克/立方米。潮土土类容重1.34克/立方米,棕壤土类容重1.56克/立方米。土壤质地:粗砂(71mm)占12.63%,中砂(70.5mm)占22.25%,细砂(70.25mm)占15%。壤质土25179.3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4.2%。土壤孔隙度:全区0至23米的土壤,总孔隙度44.3至54%,毛管孔隙度25.9至38.6%,通气孔隙度9.1至21.2%。属易旱易涝性土壤。

土壤的化学特征,主要用代换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PH值等指标来表示。黄岛区土壤代换量在5.1至13.9毫克/100克土之间,平均7.7毫克/100克土,属保肥力弱的土壤。 黄岛区土壤养分含量低,仅达全国的养分标准3—4级。其主要原因,一是90%的土壤是酸性岩、花岗岩风化物形成的。质地粗、通气好,有机质分解的快,积累的少,成为先天性缺乏。二是重用地,轻养地,单纯靠化肥提高产量。另一特点是养分比例失调,氮磷比为1:0.19,磷素缺乏,影响作物对其他养分的吸收。碳氮比为15:1。有机质不足,对微生物活动缺乏足够的能源,不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潜在肥力低。

土壤改良 根据黄岛区土壤不同区域的特点,分别采取水土保持、科学施肥、深翻改土、调整作物结构、改造盐化潮土等改良措施。

全区处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自古以来,农民便有整修小块梯田的习惯。从农业合作化开始,特别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依靠集体力量,大面积整修水平梯田,和在山坡上开挖鱼鳞坑,植树造林。共计整修梯田38200亩,占总面积的49%。到1987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94平方公里,已治理77平方公里。

区内土壤大部分含肥量较低,提高肥力成了一项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一是增施家畜肥、海腥肥,沤造绿肥,提倡秸杆还田,扩大有机肥来源,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二是根据作物需要和土壤含氮、磷、钾的状况,合理搭配施用化肥。协调氮、磷、钾的施肥比例,改善土壤的化学性状。

为提高土壤的含水、含肥能力,将原有粘化生土改为疏松熟土层,群众每年冬春两季,为深翻改土的主要时间,翻土深度达50至60厘米,或换土,或压沙、结合整平地面一起进行,使适宜作物生长的熟土层逐年加厚。

扩大大豆、花生等养地豆科作物面积,有计划地实行禾本科与豆科作物轮作,适当种植谷子等抗旱作物,调节土壤养分。

防止反盐造成农作物缺苗断垄,用引淡洗盐,蓄淡压盐。挖沟台田,客沙压盐,客土压砂,抽沙换土的办法,减少土壤生长层中的含盐量。

地质 黄岛区除大面积的第四系地层以外,中生代之后,随着胶莱断陷盆地的不断沉降,在前震

旦系古老的片麻岩基底之上,沉积了一层火山岩系、火山碎屑岩和沉积碎屑岩系。主要出露有:太古界、远古界、侏罗系、白垩系和第四系5个时代单位的地层。区境西部的龙雀山、窝洛子、老君塔山一带出露有较纯的大理岩、角闪石片麻岩,系变质岩,属太古界胶东群的地层。

地貌 黄岛区属鲁东丘陵区,是由于断裂抬升和岩侵喷发形成的穹状低山丘陵。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西部是小珠山山脉,陡峻挺拔,绵延数十里,向东、向北延伸,与西侧胶南县形成了自然分界线。其主峰海拔724.9米,北部有老君山、龙雀山、抓马山。东面濒海,海岸线蜿蜒曲折,长达102.6公里,岛屿众多,港汊遍布。东南面薛家岛为一半岛,与青岛市太平角相对,把胶州湾与黄海分开。中部为一海积平原,整个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

黄岛区地质构造处于华北地台鲁东地质的海阳—高密坳陷和胶南隆起的过渡区。自太古代以来,长期处于稳定上升,剥蚀夷平过程中。到了中生代晚期才产生强烈的地壳运动,除沿老的断裂构造活动外,还产生了一些新的构造,同时岩浆活动和火山喷发,在坳陷区形成了厚层的沉积岩。黄岛区的地貌格局也是在此期间形成的。由于受断层和节理的影响,形成了断裂构造,而褶皱构造不甚发育。

区境内岩性为燕山期花岗岩。从地层构造看,下元古界胶南群的片岩、片麻岩、燕山晚期侵入岩等,主要分布在小珠山山麓,中生界白垩系青山细砂岩、砂砾岩夹粉岩、页岩,分布于薛家岛镇东部、北部及黄岛东北部。新生界第四系冲积砂层主要分布在辛积公路东部平原,为区境内最古老的地层。在薛家岛一带出露的安山岩系火山岩的一种,其时代属于下白垩系青山组地层。辛安小盆地系沉积碎屑岩区,属第四系地层。大石头南侧出露的火山碎屑岩属于下白垩系青山组地层。黄岛、徐戈庄、薛家岛等地出露的各类花岗岩、白岗岩,统属岩浆岩,为白垩系地层。

全区低山面积占总面积的22.8%,海拔高度在150米以上。其地面坡度陡峭,相对落差大。一般坡度在25度以上,山顶岩石裸露,中下部土层浅薄,多砾石。丘陵面积最大,占全区总面积的50%,海拔高度在50—150米之间。其地貌为荒坡岭,岭坡梯田、坡麓梯田,是由坡积、洪积物形成。薛家岛镇、柳花泊乡、辛安镇西部多属此地形。平原、沿海低地占面积的27.2%。海拔高度在50米以下,地形较平坦,微向东倾斜,是沿河两岸和河流入海地

区之地段。它由河流冲积物和海积物形成,土层较厚。辛安平原及沿海平地、滩涂属此类。

区东部大部分是由高程20米左右的海蚀地和高程50米左右的缓丘组成。薛家岛,由高程100米以上的低山和缓丘组成。西面为低山丘陵,山石多为花岗岩,全区除辛安镇东部近海处由河流冲积物形成的平均海拔3米的平原外,其他均属丘陵山地。全区山海相连,岛礁、海湾、岬角遍布整个海岸。基底坚实,湾内航道水深,不冰不淤。

十、气候

特征 黄岛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经常受到海洋季风和海流、水团的直接影响,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有明显的海洋气候特点。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地相差近1个月,多东南风和海雾。夏季气温高而不燥,降水较集中,湿润多雨而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缓慢,雨量骤减。冬季雨雪偏少,干旱,气温下降较迟,多风,无寒冬。有春寒、夏凉、秋爽、冬暖之说,是天然的避暑胜地。

温度 黄岛区因受海洋的影响,终年气温较温和,日差变化较小。年平均气温12.5℃。最高年平均气温12.9℃,最低年平均气温9.4℃。春季平均气温11.3℃,其中4月份为11.5℃。夏季平均气温23.9℃,8月份为气温最高月份,月平均气温25.5℃。秋季平均气温为14.3℃。冬季平均气温为1.5℃,年较差26.3℃。极端最低气温为-15.5℃(1958年1月16日),极端最高气温为35℃(1968年8月1日)。全年≥0℃的积温是4128.6℃,≥12℃的积温3781℃,≥15℃的积温3306℃。

降水 黄岛区年平均降水量为750.7毫米。年内分布极不均匀,7月最多,1月最少。春季降水量占全年14.1%。夏季降水量占全年59.4%。秋季降水量占全年的22.7%。冬季降水量占全年4.4%。多雨年(1975年)降水量1391.7毫米,少雨年(1981年)降雨量为294.7毫米,一日内最大降雨量为167.3毫米(出现在1972年8月18日)。据统计:历年平均降水量以辛安镇为最多800.6毫米,薛家岛镇最小为723毫米,两地相距10公里,年降水量相差77.6毫米。最大降雨量年(1975年)黄岛和辛安相差253.2毫米。

气压 黄岛区四季变化明显。以1月、4月、7月、10月分别代表四季,冬季受蒙古高压的控制,1025.6毫巴,为全年最高值。春季由于蒙古高压势力减弱,太平洋副高压活动区逐渐北进,气压有明显下降,为1016.3毫巴。夏季(7月)高空西北带北撤,太平洋副高压活动明显加强,黄岛区其气压为全年的最低值1002.1毫巴。秋季(10月)太平洋副高压开始活动南撤,蒙古高压迅速南进,气压开始回升,为1019.3毫巴。气压年际变化不大,平均气压1966年最低,为1014.8毫巴,1971年最高,为1016.4毫巴。

风 多风也是黄岛区气候特点之一。全年最多的风为东南风和西南风。其次是北风和西北风,间而也刮东北风。秋季多北和西北风,年平均风速5.4米/秒,1至4月份风速较大,7至9月份较小,最大风速可达32米/秒。每年10月份以后,随着北方冷空气的侵袭加强,风速显著增大,有时大风连续数日不歇,4月份后,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风也随着减小。干热风(西南风)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短期出现。

湿度 黄岛区相对湿度比内陆地区大。累计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其年际变化不大,差值为1%至4%。各月的变化有一定差异。如7月最大,为92%,11月最小,为64%。相对湿度最大值为100%,最小值为3%。

日照 黄岛区历年平均日照2543.1小时,百分率为58.6%,5月份日照时数最多均为247小时,6月、8月、9月、10月较多均为220多小时,有利于小麦灌浆成熟和秋作物的成长。7月份日照时数最小不足90小时,不利于花生下针结果和其它作物的生长。

辐射 年总幅射量为117.4千卡/厘米2,其年度变化是5月、6月最大,12月份最小。3至9月份均大于10千卡/厘米2。

地温 年平均地温15.1℃,5厘米地温平均为15.3℃,10厘米地温平均为15.1℃。8月份最高地面温度37.4℃,1月份最低地面温度为-15.2℃。平均每年冻土期29天,最长年份83天,最短仅6天。冻土开始期在12月20日,最大冻土厚37厘米。

2005-5-23 12:27

回复

221.215.212.*

10楼

灾害性天气 黄岛区常见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热风、霜、雾、雷殛等。

干热风 春末夏初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称为火风。严重的大气干旱使正处在灌浆成熟的冬小麦植株内水分失调。籽粒迅速脱水,从而出现青枯或逼熟现象,造成作物减产。但因区境地处沿海,受海洋影响,干热风危害较其它地区为轻。据调查,轻干热风5年一遇,重干热风10年一遇。

无霜期为202天至211天。初霜期一般在11月中旬,最早出现为10月26日,最晚出现为12月2日。终霜期在3月下旬,最早终霜在2月19日,最晚终霜在4月21日。霜冻

一般发生在初霜期和终霜期前后。

多雾是黄岛区气候的显著特点,每年4至7月份为雾季,出现频率约占全年的77.8%。年能见度≤1公里的约占15天。春季海雾着陆深度一般为90华里左右,秋季海雾一般深入内陆10几华里。夏季海雾发生最多,危害最大。冬季发生最少。雾不仅对农业生产、群众生活不利,而且还影响水陆交通。

一般在冬春两季发生,其中以春季较多。雨淞的出现,影响小麦生长,危害越冬作物返青,对交通、供电和通讯也可构成严重危害。

黄岛区雷殛多发生在离地面比较突出而又单独存在的物体和地政有矿物的处所。每年的7月份发生的次数最多。

直接影响黄岛区的次数不多见,大多是受台风外围或台风登陆后减弱为低气压的影响。建置以来,较为严重的有两次。1978年8月16日,因受台风外围影响1天1夜降雨250公厘,水库塘坝被冲,渔船被毁。1985年8月18日,9号台风从胶州湾登陆,造成大风暴雨,树倒屋塌,邮电及供电线路中断,渔船被毁,塘坝被冲,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达721万元。

物候 秋季种小麦应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最适时”。 “槐树开花柳絮飞,快种花生莫迟推”。不用地膜复盖种花生的时间最好是在槐树开花和柳絮漂落的时候。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六月六看谷秀,七月七,看谷米”,“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乱赶集”,“秋分无生田,白露动刀镰”,“处暑三日无青糁”等等农业用语,都是农作物的生长同气候之间的关系。

燕子和大雁每年来去都有一定时间,黄岛地区有“小燕不过三月三,大雁不过九月九”之说。“布谷鸟叫农时到”,“夏至到,蝉始叫”,“蟋蟀叫,秋天到”,“蛇立冬蛰眠,清明前后起蛰”,“蛙立冬入蛰,清明后入河”等俗语,都是气候同各类动物生活习性的关系密切。

二十四节气 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共同形成的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但由于黄岛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同其它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如何利用二十四节气按排农时方面,亦与其它地区不尽相同,从而形成自己的特点。在海洋气候的影响下,同内地相对比较,春寒夏凉秋暖冬温。按季节温度比较,基本上要比内地推迟一个月。若以10℃以下为冬季,10℃至22℃为春季和秋季,22℃以上为夏季的标准来衡量,夏季时间最短,只有两个月,冬季时间最长,约四个月,春秋两季则各3个月。这样,黄岛地区的农时安排比内地晚,就是在黄岛区内,两个乡镇的农时安排也不尽相

同,例如小麦的收割,东西相差将近10天。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初六廿一

下半年初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不差一二天

立春·雨水 黄岛区春天到,大地回暖,雨水渐多。其时在2月,月平均气温仅0.2℃,仍处在冰冻期,下雨的可能极少,偶尔下雨,形成雨淞,影响交通。

惊蛰·春分 黄岛区春雷始动,入蛰的昆虫和动物亦开始苏醒。白天和夜晚平分。其时在3月,月平均气温为5.3℃。

清明·谷雨 黄岛区天气变暖,草木,自然界呈现一萌动派清秀明朗景象。雨量增多,雨生百谷,冬季作物开始生长。其时在4月,月平均气温为11.5℃。农作物春播全面展开。当地农谚有“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之说。

2005-5-23 12:27

回复

2211楼

1.215.212.*

立夏·小满 黄岛区风和日丽的春天即将过去,夏季即将来临,农作物生长旺盛,逐渐变得丰满可爱。其时在5月,月平均气温为17.3℃。当地有“立夏刮北风伏里旱,刮南风伏里涝”的谚语。春地瓜、春花生开始播种,小麦开始拔节灌浆,农民着手准备夏收。

芒种·夏至 黄岛区干热风即将来临,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其时在6月,月平均气温为21.8℃。上旬,西部小麦开始收割,下旬东部小麦开始收割。夏种繁忙。

小暑·大暑 黄岛区进入酷暑时期。其时在7月上旬,月平均气温为24.8℃。正是农业补苗、定苗、除草、追肥的时间。

立秋·处暑 黄岛区高温酷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高气爽的秋天就要到来。其时在8月,月平均气温为25.5℃。春播的黍谷、玉米陆续成熟收割,故有“处暑三日无青糁”之说。

白露·秋分 黄岛区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同春分一样,白天黑夜时间平分。其时在9月,月平均气温为21℃。是小麦播种的适宜季节。故有“白露早,寒露迟,秋分前后正合适”之说。

寒露·霜降 黄岛区天气逐渐变寒,由于气温下降,露始变霜。其时在10月,月平均气温为15.3℃。农业主要是抓紧时间刨收花生、地瓜、芋头、大姜。

立冬·小雪 黄岛区秋天结束,冬天来临,偶尔有初雪出现。其时在11月,月平均气温为8℃。农业主要是收藏蔬菜,以备冬春之用。

大雪·冬至 黄岛区冬天到来,降雪天气渐多。与夏至相反,冬至这一天黑夜最长,白天最短。其时在12月,月平均气温为1.4℃。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大寒 黄岛区天气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其时在1月,月平均气温只有-1.5℃。为冬至后的“三九”。当地农谚有“冷在三九”之说。

气象谚语气象谚语是有地域性的,黄岛地区流行的气象谚语甚多,仅录有代表者如下:

风的气象谚语

南耳风,北耳雨,两耳晒,要作怪,两耳平,天放晴。

地发黄,山发乌,星眨眼,刮倒树。

日出南风来,日落北风死,此风不死刮三日。

双日刮单日,单日刮三日。

日落西天云,明天刮北风。

月圆三日刮大风。

月亮带晕圈,一刮两三天。

麻雀起哄,不是下雨是刮风。

东北风是奸风,旱天不下雨,涝天不放晴。

南风不受北风的气,倒过来就是三五日。

日落云彩接,明天风向折。

老汉活到八十八,没见过麦糠向南刮。

立夏刮北风伏里旱,刮南风伏里涝。

交了十月节,刮起风来就是雪。

雨的气象谚语

六月的北风当日湾,七月的北风晴了天;不刮北风不下雨,不刮北风不晴天。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水缸穿裙,大雨临门。

东虹雾露西虹雨。

关门雨,下一宿。拉门栓,下一天。

东北风雨上不来,上来就要没锅台。

春冷有雨,秋热有雨。

红云变成黑,当日就是水。

星儿密,住不上两三日。星儿稀,没有期。

亮云雨,黑云风,冰雹亮云加上红。

晚照晒死人,照不开就雨临门。早照不出门,晚照晒死人。

其它气象谚语

不怕初一下,就怕初二阴。

不怕十五下,就怕十六阴。

严霜出毒日,不到早饭就阴天。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太平。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

八月十五云遮月,防备来年雪打灯。

十一、土壤

土壤的形成与分类 黄岛区境内土壤多为棕壤土和潮土两类,棕壤土占绝大部分,棕壤土的成母岩为酸性岩,成母土质为坡积物和洪积物。土壤剖面通体以棕色为主,有明显的淋溶沉积作用,有较重的心土层。结构面多覆盖锰胶膜。它主要分布在荒坡岭、坡麓梯田,土壤肥力较差。分布规律为由高处到低处,依次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土体随地形的起伏由高处到低处逐渐增厚。潮土类土壤的成土母质为河流冲积物。由于受潜水作用和耕作的影响,其质地有明显的分选特点,在同一处有不同厚度的砂

粘间层,又由于干湿交替,地下水参与成土过程,土体中、下部有明显的铁锈斑纹。这类土壤较肥沃,呈中性或微酸性,主要分布在辛安平原处。

2005-5-23 12:27

回复

221.215.212.*

12楼

棕壤土类 棕壤是黄岛区面积最大的土类,面积129888.91亩,多分布在荒坡岭、坡棕壤性土亚类(Aa):面积50835.91亩,主要分布在全区石质山的下部和大小岭系的顶荒地或坡麓梯田上。棕壤亚类(Ac):面积70768.8亩,多发育在丘陵中、下部的坡地上。潮棕壤亚类(Ae):面积8284.2亩,发育在洪积扇沿。群众称“油沙土”。

潮土土类 面积18839.45亩,主要分布在辛安前、后河的中下游两岸、薛家岛镇、黄岛镇较短的沟河下游,也有零星分布。按土壤受潜水作用程度及有无盐化特征,分潮土、盐化潮土2个亚类。河流土亚类(Cb):面积5746.85亩,主要分布在离河流较近的沿河平地上。盐化潮土亚类(Cc):面积13092.6亩,主要分布在河流下游,海拔高度在10米以下的滨海低地一带。

土壤特征 黄岛区由于地形复杂,土体的厚度不一。分布在低山丘陵的中上部及低洼地区的残丘部位,多属薄层、中层土壤。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的下部及河流两岸,多属深厚层土壤。土壤的容重也有很大差异。全区0至23米,土层容重1.28至1.48克/立方米。潮土土类容重1.34克/立方米,棕壤土类容重1.56克/立方米。土壤质地:粗砂(71mm)占12.63%,中砂(70.5mm)占22.25%,细砂(70.25mm)占15%。壤质土25179.3亩,占可利用面积的14.2%。土壤孔隙度:全区0至23米的土壤,总孔隙度44.3至54%,毛管孔隙度25.9至38.6%,通气孔隙度9.1至21.2%。属易旱易涝性土壤。

土壤的化学特征,主要用代换量、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PH值等指标来表示。黄岛区土壤代换量在5.1至13.9毫克/100克土之间,平均7.7毫克/100克土,属保肥力弱的土壤。 黄岛区土壤养分含量低,仅达全国的养分标准3—4级。其主要原因,一是90%的土壤是酸性岩、花岗岩风化物形成的。质地粗、通气好,有机质分解的快,积累的少,成为先天性缺乏。二是重用地,轻养地,单纯靠化肥提高产量。另一特点是养分比例失调,氮磷比为1:0.19,磷素缺乏,影响作物对其他养分

的吸收。碳氮比为15:1。有机质不足,对微生物活动缺乏足够的能源,不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潜在肥力低。

土壤改良 根据黄岛区土壤不同区域的特点,分别采取水土保持、科学施肥、深翻改土、调整作物结构、改造盐化潮土等改良措施。

全区处在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自古以来,农民便有整修小块梯田的习惯。从农业合作化开始,特别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依靠集体力量,大面积整修水平梯田,和在山坡上开挖鱼鳞坑,植树造林。共计整修梯田38200亩,占总面积的49%。到1987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94平方公里,已治理77平方公里。

区内土壤大部分含肥量较低,提高肥力成了一项改良土壤的重要措施。一是增施家畜肥、海腥肥,沤造绿肥,提倡秸杆还田,扩大有机肥来源,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二是根据作物需要和土壤含氮、磷、钾的状况,合理搭配施用化肥。协调氮、磷、钾的施肥比例,改善土壤的化学性状。

为提高土壤的含水、含肥能力,将原有粘化生土改为疏松熟土层,群众每年冬春两季,为深翻改土的主要时间,翻土深度达50至60厘米,或换土,或压沙、结合整平地面一起进行,使适宜作物生长的熟土层逐年加厚。

扩大大豆、花生等养地豆科作物面积,有计划地实行禾本科与豆科作物轮作,适当种植谷子等抗旱作物,调节土壤养分。

防止反盐造成农作物缺苗断垄,用引淡洗盐,蓄淡压盐。挖沟台田,客沙压盐,客土压砂,抽沙换土的办法,减少土壤生长层中的含盐量。

本文发布于:2024-01-16 19:30: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939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黄岛区   土壤   作物   影响   形成   分布   开始   梯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