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6日发(作者:匡亚明)
英国宗教概况
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诚如宗教学创始人Max Mueller 所说:宗教信徒可谓对宗教非常熟悉,“成千上万的人信心之诚笃可以移山,但若问他们宗教究竟是什么,他们可能张口结舌,或只能说说外表的象征,但谈不出其内在的性质,或只能说说信心所产生的力量”。
一.从自然崇拜到宗教的起源
自然宗教是人类文明史以前的宗教形态,有着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随着人类对于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宗教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宗教形式。原始宗教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形式: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Totemism),灵物崇拜,偶像崇拜。
由于认识能力有限,人类对自然界中,无法认识的事物,产生出了强烈的而又普遍的恐惧心理,这就是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所产生的原因。这可以说是原始的宗教崇拜。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对自然直接地崇拜,慢慢抽象化,最后也就产生了神。可以说,对自然崇拜是宗教起源的一部分原因。
二.罗马帝国时期早期信基督教的传入(约BC5世纪—10世纪)(Early Christianity Preach into Great Britain During Roman Empire)
基督教起源于1世纪,在2世纪已经牢牢地扎下了根,3世纪迅猛发展,4世纪末则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Roman Catholic
Church)。
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从它处在的罗马帝国中得益不少。罗马帝国提供安定的环境,基督教传教士可以从海,陆路漫游整个罗马帝国,在整个帝国境内都流行希腊语,都为传教士传播教义创造了有利条件。罗马帝国的许多居民都是罗马公民,它的世界主义使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在凯撒大帝时期(Gaius-Julius-Caesar),他征服了高卢,然后
继续往北,渡海到了大不列颠,也抑或直接,抑或间接地把罗马文明传播到了大不列颠。
伴随着基督教国教地位在罗马帝国的确立,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早期基督教传入大不列颠。不列颠的基督教化,是通过几条途径完成的。罗马公教的帕特里克(Patrick 约389—461)和奥古斯丁(?—604),在5世纪中叶和6世纪晚期先后在英国传教,为罗马教会打下基础。帕特里克有“爱尔兰使徒”之称,他于432—461年期间,使爱尔兰人基督教化,并建立爱尔兰教会,他将主教制传入爱尔兰时,把它与爱尔兰的传统氏族制结合,从而创造出修道院院长,部落领袖和主教合一的独特制度。651年,基督教在英格兰牢固的建立起来。
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从被压迫的宗教,变成罗马国教,成为欧洲普遍的信仰的宗教。基督教的传播伴随着欧洲大陆逐渐从奴隶时期向封建时期转变,暗示着封建时期对思想控制的诉求。
英国史学家吉本对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成长的原因作出了精辟的分析,他提出了5大原因:1基督教徒一成不变和毫不容忍的狂热情绪。这种情绪虽出自于犹太教,但已清除掉了那种非但不设法诱导,反而阻碍非犹太教徒接受摩西戒律的狭隘的不友好的精神。2 关于来世生活的教义。这一教义更由于一些能使这一重要真理增加分量和影响的新情况的出现而得到加强。3 一般传说的原始基督教会具有的神奇力量。4基督教徒纯真,严谨的品德。5 基督教世界的内部团结和纪律——它在罗马帝国中心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日益壮大的国家。
三.英国中世纪基督教(约5世纪—15世纪)(British Christian in
the Middle Ages)
中世纪的西欧被称为教会的黄金时代。教会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教会组织和国家世俗政权组织,同为中世纪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在中世纪,西欧封建主阶级统治地位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教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地位十分重要。
可以说中世纪是王权与教权长期博弈的时代。二者相互依存,却又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教皇提出“两把刀”理论,把“两把刀”解释为神权与政权(即教权与王权)。这两把刀都属于彼得,而教皇是彼
得的继承者,所以教权和王权都属于教皇。随着教皇权势的扩大,封建主对其越发不满,设法摆脱教皇。
1.封建王权和教权:
公元6世纪初,在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各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Feudal Society).
在中世纪的西欧,国家政权组织和教会组织各成体系,形成其独特的政教两元体制。在11世纪前,西欧各国的教会与修道院,基本上受国王或皇帝控制。但是,西欧教,俗人士都承认罗马教皇是西欧教会领袖。国王,皇帝为了他们王权的神圣化和合法化,需要得到教皇的加冕和承认。
中世纪英国的封建王权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与封建化的拓展而逐渐形成。英国封建王权自9—10世纪开始孕育,最终确立于1066年的“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并在12世纪进一步加强。当时的英格兰国王既是权利神授的一国之君,又是封建宗主。在英国封建王权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基督教的神权政治文化传统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督教不仅为英国国王的统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也为之输送了诸多有用的人才。教会贵族乃至有文化专长的教士大量卷入王国政务,作为王廷朝臣于政府官僚辅佐王政。
在封建主同基督教的长期斗争中,双方都找到了彼此的共同需要。封建主阶级利用基督教为其思想统治服务。基督教上层也期望得以在封建主手下发展。但当神权影响到君权利益的时候,二者又会发生矛盾。在整个封建社会,神权和君权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斗争。
欧洲社会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封建主阶级完成对基督教“再改造”的过程。欧洲封建主阶级以封建王权主义的完成对基督教的改造,并且在同各种宗教异端的斗争中,巩固和加强了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地位,结果使封建教会在欧洲横行无忌。
2.封建王权与教会的冲突和妥协:
中世纪是王权与教权长期博弈的时代。二者相互依存,却又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王权和教会的矛盾在于,基督教认为世俗权力既王权和宗教权力既教权,都是属于上帝的,上帝只是暂时把世俗权力交给国王代为执行。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国王对于王权集中的需要想摆脱宗教的束缚,但教会有了自己的财产,有了政治化的一套体系,也就和国王争夺权力。发展到后期,冲突不仅仅是争夺领导权,还含有明显的经济目的,并与部分世俗贵族的反叛汇合,甚至罗马教廷也直接卷入其中。教会的抗争是促成的不再是单纯的教、俗权的协定,而是涵盖了教、俗贵族乃至自由人阶层之权益。其次,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人们感到作为英国人,抵抗外来的势力包括罗马宗教的干涉,都是正当而合理的。
英国封建王权与教会基于根本利益一致性之上的密切政治联合。受共同根本利益的制约,双方的冲突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且最终是以相互妥协而告终。这种对立始终是在统一轨道中的,它只能局部地调整教、俗权力之间的关系,而不会危及双方共同构建起来的王国封建统治。
3.异端运动
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年代,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天主教对异端的血腥镇压。教皇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了宗教裁判所来惩罚异端,自从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宣布合法化基督教后,基督徒就从被迫害者变为迫害者,他们敌视一切不合乎《圣经》的东西。
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约翰·威克里夫(约1320—1384)抨击教皇,反对教皇权利至上,教廷拥有巨大财产,主张建立脱离罗马教会的英国教会(这是民族意识在宗教领域里的反映),一切教产由国王没收,反对教廷在英国征税,要求简化宗教仪式和以民族语言作礼拜(资产阶级原始积累和形成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他强调《圣经》是教义的唯一源泉,主张《圣经》权威高于教皇,教徒应服从基督,而不是教皇。他的主张得到广大人民和下层教士的拥护,形成一种教会改革运动。
异端运动的兴起表明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唯天主教独尊了。
人们开始比较客观的审视天主教,开始反思天主教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然而天主教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把新思想视为异端,不断进行镇压,迫害,实质上偏离了基督教宽容,仁爱的本质。
四.基督教与文艺复兴(Christian&Renaissance)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封建社会处在动荡和转变的伟大时代。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在文化,艺术,宗教,政治,自然科学和哲学等各个方面掀起
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这场欧洲文化史上划时代的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
1.英国背景(Background of the Great Britain):
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以后,英国败于法国,英国国会势力大增,国王和支持国王的贵族势力削弱。不久,英国爆发内战——玫瑰战争(Wars of the Ros)。
英国兰开斯特家族(Hou of Lancaster)和约克家族(Hou of
York)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断续内战。内战之后两个家族和好,由此出现英国第一个王朝既都铎王朝(Tudor),君主为亨利·都铎(Henry Tudor)。
贵族和王权争夺统治权,最后几乎是平分天下,但后来作为一种君主立宪制度(Constitutional Monarchy),英国从此走上一条相对来说比较民主的自由的政治制度,甚至在解决宗教冲突的问题上也比大陆国家好。
2.人文主义(Humanism)和科学技术对神学垄断(Theological
monopoly)的冲击: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这是一个新时代,因为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成长;新兴资产阶级文化,在反封建斗争中迅速发展;它冲破并取代以天主教文化为代表的封建文化;它是文化革命,并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准备了条件。在这场革命运动中,处于西欧“封建制度万物归宗的地位”
的天主教会,是战斗矛头所指的对象。文艺复兴和科学发展,在外部对天主教会进行冲击;宗教改革则在内部对教会形成突破。在内外夹击下,天主教会对西欧思想意识的专制,垄断瓦解了,天主教会神学系统破了,新文化形成。
文艺复兴中强调的人文主义与中世纪基督教有显著区别的看待人和事物的方式。人文主义者眼中的人是独特的,有理性的,有创造性的个人,以个人为中心,个人的发展。对于强调个人发展与上帝结合或被上帝所拯救的天主教思想是巨大的冲击。促使人们以新的方式去理解教会,回到原始的基督教。
3.人文主义者的贡献(Contribution of Humanism):
当时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Shakespeare)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和资产阶级对财富与权力的追求,宣扬人文主义思想,歌颂人的力量,提倡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等。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反对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主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新的哲学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地研究自然,认为认识自然地主要方法是实验。托马斯·莫尔(Thomas Moore)深刻地讥讽了英国的圈地运动,反对剥夺农民的土地。
但是,那时的人文主义者思想有一定的缺陷,培根的唯物论是不彻底的。他既承认从感觉,经验得到的真理,又承认从神的“启示”和信仰得来的“真理”,承认神的存在,显示了他的认识论的不彻底性。莫尔的“乌托邦”是以中世纪的手工业为经济基础的,在“乌托邦”里还保留奴隶和宗教。这样的社会理想是不具有现实性的。莫尔未能认识当时社会的根本矛盾,这是他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的必然结果。
4.文艺复兴的意义(Significance of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并不是真正要“恢复”古典文化,而是借此抨击当时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体系创造舆论。
文艺复兴是一逐渐发展的时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事件。但文艺复兴使当时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后来的启蒙运动以文艺复兴为自己的榜样。文艺复兴是“黑暗
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
文艺复兴渐渐动摇了天主教的统治。与中世纪对比,文艺复兴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是关于人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中世纪,神权的突出,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权威,在当代人中间唤起了对天主教会及神学的怀疑和反感。否定了君权神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在思想界带来了一次大解放,冲破神学枷锁。
灵感与思考:
为何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后半生却投入神学研究?
在西方的科学史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和神学是一家。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神学和科学是不矛盾的。牛顿受当时思潮影响很大。在发现力学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特别是“第一推动力”的问题时,因而转而投入神学研究,企图通过对上帝,对神学的研究,找出第一推动力。
牛顿对神学的研究,反映了当时天主教思想统治地位,以及受时代等客观因素限制,牛顿不能找出第一推动力。
五.宗教改革(Reformation)
宗教改革,是指西方基督教世界内在16世纪导致几个新教教会出现的运动。宗教改革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即关于正确地解释基督教信仰。新教实际上相信罗马天主教会在神学上的错误,而不仅仅是某些错误的观点。宗教改革派历史学家主张:宗教改革是恢复真正的基督
教信仰。反之,天主教会则认为宗教改革是一次反叛。
1.背景
16世纪的英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王权的势力已经很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很好的建立起来,民族意识也不断增强。随着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打破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神权垄断成为建立和巩固君主专制政体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教会代表的反动封建势力,竭力限制与阻挠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商业的发展,同市民阶层也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同时教皇的谬误日渐明显,教士阶级生活糜烂,加之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宗教改革应运而生。宗教改革的本质是一场打着宗教旗号的政治运动。这就是16世纪英国和欧洲爆发宗教改革最基本的背景与动机。
2.改革过程(Reformation in Britain)
不同地区,由于王室集权程度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政治结构,这又决定了宗教改革在当地的方式与走向,英国的宗教改革就是别具一格的。英国的宗教改革并不是由教会内的宗教改革家发动的,而是国王亨利八世完全出于世俗的动机,通过行政命令和立法措施自上而下推动的。当他在位初期,在马丁·路德于德意志发动宗教改革以后,英国很快就受其影响。英国天主教会拥有全国地产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享有各种特权,是国王统治的重要支柱。可是,可能由于国王,贵族,新贵族等觊觎教会财产,也可能由于国王要集中王权;总之,最直接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导致他最后与罗马教廷的决裂。
亨利八世利用国会与教廷对抗,英国的宗教改革从此开始。1531年,英国召开国会和教士会议,对教士会议全体成员以拥护教皇和蔑视王权罪起诉。教士们付出11.8万多镑巨款获得宽免。1533年,国会通过禁止罗马教廷上诉的法案,隔断了英国与罗马教廷的一切联系。新任的坎特伯雷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克兰麦主持法庭,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批准他与安娜·波琳的婚姻。1534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亨利八世及王位继承人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国王有权召集宗教会议,审理各种异端。英国国教会(安立甘宗)正式产生。在1536—1539年间,国王封闭了修
道院,没收了他们的地产,房屋,财产。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原始积累;英国王室也增加了经济收益。
1558年,波琳的女儿伊丽莎白继位。她恢复了英国国教会的统治地位和国王在英国教会中的最高权力;取缔了天主教,否认教皇的权力,所有的神职人员必须效忠女王,否则革职;并改革了宗教礼仪。1571年,国会批准了《三十九条信纲》和《公祷书》,采用了一些新教教义,保留了洗礼Baptism,圣餐Holy Communion两种圣事,成年时行坚振礼
(Confirmation Ceremony),保留了主教制。可是,伊丽莎白一世既反对天主教势力,也不允许国教会之外的其他新教派在英国的流行。
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安立甘宗(Anglican Church)基本形成。
安立甘宗在英国确立统治地位时期,英国国教会以外的新教各派,已经传入英国。尤其是适合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发展要求的加尔文宗,在英国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苏格兰已经建立起了加尔文宗的苏格兰教会。在英国,16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不遵守国教的加尔文宗信徒。他们很多人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会中的天主教不良影响,还反对教会上层的封建统治者奢侈,浮华的生活,因此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16世纪70—80年代,英国加尔文宗开始建立自己的教会。16世纪末,清教徒中又分裂为两派:即主张有长老领导教会的长老会,主张由所有信徒共同管理教会,每个教会完全自主独立的独立派。
3.清教的产生与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Puritan)
在英国宗教改革运动中,宗教改革家群体发生了分化:一些人称为安立甘宗的信徒;另一些人则要求彻底的改革,成为清教徒。1549年12月,约翰·胡珀(John Hooper)对爱德华六世的《第一公祷书》提出非议;这是英国宗教改革家对安立甘宗进行抨击的最早记录,标志着清教的出现。胡珀也因此被称为“清教之父”。
伊丽莎白当政后虽然恢复了基督新教的信仰,但并未使英国许多
新教徒满意。初期,新教徒主要反对宗教礼仪。到16世纪60年代后期,加尔文宗逐渐成为清教运动的理论基础,清教的斗争重心也从礼仪领域转向制度领域,清教徒开始反对安立甘宗的主教制。16世纪70年代,清教徒开始在各地组建长老会。然而,清教长老会运动始终受到安立甘宗的遏制。1590年,卡特赖特等长老派领袖被投入监狱,特拉弗斯逃亡爱尔兰,菲尔德已于两年前去世,长老会运动迅速衰落。清教长老会因此让位于16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清教分离派即独立派运动。
清教独立派的理论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其核心人物也成为革命的领袖人物。
4.宗教改革的意义
英国的宗教改革并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发生大动荡,但是由于其妥协,包容,混合,使得其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持续性和绵延性。英国宗教改革有几个特点:一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质上是以强化王权为目的。二这场改革的曲折性十分明显,中间经历几次反复(玛丽一世恢复天主教),但最终改革者还是取得了胜利。主要原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不是很强大,所以遭到封建力量的反扑。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历史潮流,所以改革者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英国的政治,经济特权,王权得以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在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理论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去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精神文化上,打破了天主
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力量。
六.基督教和资本主义兴起(Christianity and the ri of
capitalism)
16世纪,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理论不够成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资产阶级还未能提出直截了当的政治理论来指导革命。天主教
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在中世纪西欧的意识形态中处于统治地位。当时,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认识水平较低,即使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家,大多数也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而人民群众的宗教感情更为浓厚,因此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呈现出宗教特点,披着宗教的外衣反对封建统治。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端(the Beginning of Bourgeois
Revolution in Britain)
詹姆士一世继位,开始斯图亚特王朝(Stuart dynasty)统治。在宗教上,信奉加尔文宗的他,准备皈依出价较高的那一方,他不反对继续当新教徒,但他也愿意皈依天主教。詹姆士一世骄奢淫逸的生活,大大加深了王室与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矛盾。1625年,詹姆士一世死去,其子查理一世继位,其倒行逆施更超过其父。在宗教上,他指示坎特伯雷大主教迫害清教徒,任意逮捕清教徒,施以酷刑,罚款,监禁。在英格兰政治、社会矛盾极其激化的形势下,查理一世在苏格兰也实行政治与宗教迫害政策,力图在苏格兰推行英国国教。1637年,当坎特伯雷大主教命令苏格兰长老会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采用英国国教的祈祷书时,立刻引起苏格兰人地反抗和起义。为筹措军费,查理一世被迫召开国会。
1640年12月16日,下议院(Hou of Commons)通过决议,指出:“上届宗教会议所指定的宗教法现与国王权力,王国的基本法律和臣民的自由及财产相抵触。它包含着若干导致宗教分裂和引起危险后果的内容。”这份决议开始否认安立甘宗的礼仪体系。1642年2月,国会通过《主教排除法》,将主教全部逐出国会。经过国会的努力,无论在宗教礼仪还是在教会制度上,安立甘宗的影响已经逐渐被削弱。在两年多的时间内,国会通过立法,以民族的名义系统地改造了英国宗教,其广泛性和深刻性超过了以前任何一次改革。
2.克伦威尔和清教独立派
内战开始后,国会中真正掌握领导权的是代表上层资产阶级和新贵族(New Noble)的清教长老派。他们信奉君权神授,认为国王代表上帝,是不可战胜的。他们行动迟缓,思想保守,连打败仗。长老
派的软弱受到清教独立派的领袖克伦威尔的谴责。
清教独立派发端于16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公理宗。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公理宗信徒纷纷回国。克伦威尔及其军队中的许多高级军官均为独立派信徒。内战开始后,克伦威尔招募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骑兵,骑兵队成员均为清教徒。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后,英国宣布为共和国,政权掌握在以克伦威尔为首的高级军官手中。1653年,克伦威尔受任
为“护国主”,1658年,克伦威尔病死,其子查理继任护国主。查理软弱无能,高级军官乘机争权夺利,政局一片混乱。
3.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
查理二世复辟登位后不久,立即着手恢复专制统治。查理二世首先利用国教迫害清教徒。1662年,国会通过《信仰划一法》,要求所有牧师承认国教;1665年又通过《五哩法》,规定凡拒绝宣誓承认国教的牧师,禁止进入距离一切城市或他以前所住教区5英里内的地区。这个法律也适用于非国教学校的牧师。许多清教徒被投入监狱,更多的逃亡国外。革命人士则受到疯狂捕杀,甚至连死去的克伦威尔等革命领袖的尸体也不能幸免,被掘开坟墓施以绞刑。同时查理二世则力图恢复天主教。1672年,查理二世发布《信仰自由宣言》,保护天
主教徒的信仰自由。这个宣言受到国会的强烈反对,最后查理不得不取消它。次年,国会又通过《宣言誓法》,规定政府官员必须按安立甘宗的仪式举行宣誓,放弃天主教信条。
查理二世无嗣,死后其弟詹姆士二世继位。他是狂热的天主教徒,竭力着手恢复天主教:大批释放被监禁的天主教徒,并委以重任;在宫廷中公开举行天主教仪式;调遣军队驻扎伦敦城外。1687年,詹姆士二世发布《信仰自由宣言》,废除反天主教和非国教教徒的法律。次年,他命令在教堂中宣读这个宣言,逮捕不服从命令的主教。詹姆士二世的专制统治和倒行逆施的政策,引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强烈不满和全国人民的反抗。1688年,国会决定
推翻詹姆士二世,派遣代表到荷兰迎接其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荷兰执政者威廉。威廉和玛丽为国王和女王。这次事件史称
“光荣革命”,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一次争辩。同年,国会通过《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国会,无
权废止法律,保证议员的言论自由,规定凡开征新税,招募军队与对外政策等重大决策都必须由国会决定。国会又通过规定除天主教外地各教派信仰自由的《容忍法》和规定国王根据《戒严法》得保持一定数量的军队,时间以6个月为限的《兵变法》。1701年,国会又通
过排斥天主教徒继承王位的《王位继承法》。这样,英国终于确立了以国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的资产阶级专制政权。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波三折,是由于自身产阶级力量薄弱,以及软弱妥协的内在因素所决定的。同时革命的过程,都伴随着宗教的改革,这也是英国革命的一大特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波折,也表明英国不适合走暴力革命的道路,在日后英国的发展当中,多以改革为主,而不是革命。
英国保留君主,是资产阶级妥协的产物,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资产阶级选择了一条中庸,温和的道路,确定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英国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的追求公平、自由;宗教上也越来越宽容。
4.思考与感悟
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业所依赖的金融组织也发展起来,英国的资本大量涌入成长中的伦敦金融市场,基督教把与金钱相关的一切放贷行为都看做罪恶。贸易发展,投资机会增加,
商业家一心维护自由的生产方式,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产生都大大的冲击了基督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1)土地要素
在资本主义兴起的同时,由于大工厂生产的需要,要求大规模的土地,于是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越演越烈,土地问题日益突出。在那个时代,对圈地者和垄断者的普遍仇恨找到了宗教感
情这个天然盟友。同时,教会所拥有的大片土地,也是资产阶级所看重的。
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困苦,大片农民进入工厂,其实也是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基督教把当时底层人民的痛苦,归咎于商人的贪欲,认为获利的贪婪是一种严重的罪过,而且经济利己主义的辩护并不能减轻裁定的罪名,反而加重了罪行。
但是资产阶级对土地的争夺,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加快了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同时打击了教会的统治。虽然农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其积极作用也是不能否认的。
(2)资金要素
在16世纪,高利贷这个词并不具有它今天所代言的特定意义。不仅从贷款中拿去利息,而且垄断者的抬高价格,讨价还价者的杀价,地主勒索高额地租,削减工资或以实物抵付工资,拒绝给拖延的债务人折扣优惠,中间人赚取过高的利润,所有的一切,都被教会谴责为高利贷。
借贷行为,有利于促进资本的流动,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然而,教会却对高利贷大肆批判,甚至禁止。大主教(Grindal)给约克教区信徒的训育特别强调,人们有责任向主教披露那些借钱给人,要求还得比本金多的人,颁布教会法把不肯悔改者逐出教会。但是资产阶级的发展,商业发展,金融的发展,借贷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只有资金能自由流动,才能促进商业投资。
(3)个人主义的兴起
一种曾使宗教高出一切世俗食物至上的社会理论的表达,比它曾经作为其中一个要素的综合体更经久,并且作为一个古老的片段,残存于一个个人主义日益发展的时代。
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认为个人利益应是决定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个人主义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上。因此个人主义直接的反抗将个人地位置于社会或共同之下的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也曾被教会批判为自私,利益熏心的代表。然而个人主义,对人个人的强调,把人从神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冲击了教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对商业的发展也是起着积极的作用。
圈地运动对土地的集中,促进大工厂生产;借贷行为大大的促进了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商业投资;个人主义的兴起把人从过去的宗教社区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这些都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敌人”,但是资本主义想要战胜“敌人”只有变的比其更为强大,所以宗教从某个程度上来说反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教会对资本主义的阻挠也加速了自身的统治地位的瓦解,促成了教会的不断革新
七.近现代英国基督教
从16世纪中叶的清教主义,17世纪中叶的自然神论,18世纪中叶开始的福音运动,都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地宗教观念的改变。近现代英国基督教,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伴随着殖民扩张,基督教被传播到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的发展,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严重,也引发福音运动(Evangelical movement)。总的来说近现代英国基督教变现出多元化、宽容共处、信仰自由等特点。
1.基督教的海外传教
随着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西班牙,葡萄牙传统罗马公教的国家力量衰微,新教的荷兰,英国开始成为欧洲的主导力量后,加上虔诚派在各地引发的福音运动,新教的海外传教开始步入正轨。英国成为新教传播的动力源,首先针对北美殖民地,先后成立了“新英格兰海外传播福音会”(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in New
England),“基督教知识传播会”(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
Knowledge)等。之后又传入亚洲,南印度,非洲。
新教传入非洲,美洲,是伴随着黑奴贩卖走私;传入亚洲,是伴随着商品倾销。所以整个新教的传播可以说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在与殖民地签署的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传教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
17、18世纪,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和法国,信仰基督教新教的英
国和荷兰争先恐后的建立殖民地。可以说,殖民主义者在哪里安营扎寨,传教士就在哪里传教。新教徒移居美国,以寻求宗教自由和经济利益,他们把新教思想也带到了北美殖民地。
2.福音运动
资本主义制度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产业革命为新兴资产阶级创造出了财富,同时也使社会出现了极度的贫困,劳资矛盾十分尖锐。中上层阶级有各自的宗教要求,新工人则因贫困交加,生活潦倒,对各种形式的宗教持冷漠或敌视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基督教新教人士不是从社会制度本身去找社会罪恶的根源,而是认为宗教出了问题。他们提倡个人节制,开办学校,提高医院和监狱的条件等,试图以复兴宗教来达到社会改良的目的。
英国是欧洲最早的工业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工人没有选举权,没有工会组织,没有工厂法,更没有起码的居住,卫生和受教育的条件。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下,宗教生活一片萧条,下层群众普遍对宗教持漠视态度,中上阶级则热衷敛财,对宗教持世俗主义态度。英国福音运动就是在社会道德低落,宗教感情普遍淡漠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资产阶级残酷的剥削
下,社会底层人民生活困苦,福音派主张开办福利事业,兴办教育等,对社会的进步有重要意义。
由于这个时期福音派不仅仅要传播教义,同时更要参与社会改造活动,投身实践,福音运动是因为对抗该时期教会的形式主义而兴起。可以说福音运动是对人权的关注,是对教徒回事宗教义务,无视教义的反思。
福音运动的主要影响是,在新形势下复兴教会生活,改善信徒的道德状况,兴办教育,筹建孤儿院,并把福音运动传播到北美。但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条件下,要求富人施舍,要求穷人安于现状,在客观上使福音运动纳入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轨道。
3. 十九世纪基督教在英国的变化
当时英国是最大的殖民国家,随着英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其海外贸易扩大到世界很多地方,其殖民地领地和人口迅速增长。1914年英
国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公里,殖民地人口近4亿。由于资产阶级激进派和工人运动的影响,19世纪英国议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最终取代了土地贵族,完全控制了国家政权。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工人运动此起彼伏,例如宪章运动。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公开批评,震动了基督教会。此外,功利主义,浪漫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和《圣经》批判,进化论学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基督教的发展。
4.牛津运动
福音运动和议会实行的一系列改革,使国教会的保守人士感到国教会与国家基础正在发生动摇,并且对国教会的性质产生了怀疑。于是,他们重新强调教会的权威,反对世俗政权干涉教会事务,要求恢复正统的教会传统和礼仪。牛津大学的Richard Hurrell Froude, Johe
Herry Newman, Johe Keble, Edward Bouverie Puy等人领导的“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就是这种要求的反映。
牛津运动的领导人认为,英国自1828年以来进行的改革是危险的。他们认为圣公会(安立甘宗)的独立性比充当国教更有价值。在宗教上,他们标榜复兴早期基督教会的传统,主张改变现有礼仪。坚持认为得救的方式是在圣餐仪式上领受基督的肉体和血,唯有拥有使徒传统的人主持的圣餐才是有效的。与福音运动不同的是,牛津运动主要在神职人员中间影响较大,它是对19世纪20年代以后英国国教至尊地位的丧失和神职人员的特权日益被剥夺的一种反攻。在强调教会权威地位方面,它与19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流行的教皇权力之上论有一定关系。在社会关系上,牛津运动的领袖与旧贵族和绅士关系密切。在政治上,他们的观点基本上是保守的。
5.十九世纪英国天主教
19世纪初,英国只有一小部分天主教徒。随着30年代法国天主教会的复兴,英国天主教徒也开始活跃起来。19世纪40年代,大批爱尔兰天主教徒移居苏格兰,英格兰,促进了英国天主教会的发展。牛津运动后期,一些圣公会的信徒追随Johe Herry Newman改信天主
教。1850年,教皇在英格兰重新恢复了自宗教改革以来一直停止的主教区。1851年,牛津运动的另一领袖人物Henry Edward
Manning加入罗马天主教,并且赴罗马补修神学。1854年Manning返回伦敦,建立修道院。Manning是梵蒂冈第一届大公会议上“教皇权力之上论”的积极支持者和“教皇永无谬论说”的拥护者,同时还是一位活跃的社会改良者,他曾积极从事禁酒,劳工立法和慈善事业。天主教会虽然有上述发展,但在英国一直处于次要地位,直到1914年它才在英国社会中真正立足。
6.基督教社会主义
基督教社会主义(Christian Socialism)是19世纪中叶英国国教会中出现的一种思潮,他是在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社会弊病日益显露,宪章运动日趋高涨,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各地开始进行合作社实验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John Frederich,Denison Maurice, Charles Kingsley等。Maurice认为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的精髓同为博爱,平等和正义。他反对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主张通过合作运动实现社会主义,以便解决工人贫困的问题。穷人的贫困是错误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的非正义造成的。而错误的经济关系及其所导致的社会邪恶是自由竞争造成的,因而社会迫切需要合作原则。Kingsley比较熟悉英国劳工的状况,同情宪章运动,主张才去渐进的方式进行改革,反对使用激烈手段。
同其他基督教社会主义者一样,他们都是说教者,并未采取任何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主张。虽然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合理现象,但是却不认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本身是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和工人生活贫困的根本原因。尽管如此,基督教社会主义依然是英国圣公会关注现代社会问题开端的标志。
本文发布于:2024-01-16 15:54: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937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