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4-01-16 10:51:56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6日发(作者:伍秉镛)

列子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列子是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先秦天下十豪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列子的著名作品,希望能帮到大家!

列子的著名作品

列子著有《列子》,在汉代道教出现后又命名为《冲虚真经》,是道家学派的智慧之书,列子本人在唐太宗时被封为“冲虚真人”。这本书发扬的是道家的黄老思想,能开启人的心智,给人予启示和智慧。

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有寓言故事、哲理散文、神话故事等,现存只有八篇。但在成书之初有二十篇,十万多字,这八篇是汉人收集资料而编的,其他部分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流失。这八篇分别是: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

列子的作品多宣扬黄老思想,他隐居在郑国四十年,用尽一生完成《列子》一书。在这期间,列子在郑国的这几十年,不出名,不世俗,致使很多人都不知列子为何人。所以关于列子的事迹并不多,他也如神一般的存在,在《庄子》一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列子的传说。

《列子》书中有很多教育人、传道理的作品,如列子学射、纪昌学射、薛谭学讴这三则故事,就是告诫人们做事情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勤学苦练、精益求精,不可只知皮毛,要学无止境。愚公移山告诫我们要有毅力、有恒心,不要半途而废。遇见困难要迎难而上,要克服它,不要只是逃避。还有歧路亡羊、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夸父追日等,都蕴含了大道理,是应该被人们所珍惜的精神财富,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列子说符原文及译文

《列子说符》是《列子》的最后一篇。符,在古代是祥瑞的征兆,有符瑞、符应的含义。说符的意思指道与人事相应。全文共有三十四个部分,大多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向人们讲述人世间的大道理。列举两则《说符》中的典故:

《列子学射》: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以报关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故圣人不察存亡而察其所以然。”列子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在做任何事时,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精益求精,切忌急功近利。

《子列子穷》: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客有言之郑子阳者曰:“列御寇盖有道之士也,唐君之国而穷,君无乃为不好士乎?”郑子阳即令官遗之粟。子列子出见使者,再拜而辞,使者去。子列子入,其妻望之而拊心曰:“妾闻为有道者之妻子皆得佚乐。令有饥色,君过而遗先生食,先生不受,岂不命也哉?”子列子笑谓之曰:“君非自知我也,以人之言而遗我粟:至其罪我也,又且以人之言,此吾所以不受也。”其卒,民果作难而杀子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属于困境时,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要分析自己所处环境的厉害关系。不要看见利益就抓住,一定要符合道义,遵守自己的操守。

列子学射的道理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射箭成为当时人们学习的技能之一。追溯到原始时代,射箭常常是人们用来狩猎的,因此积累了丰富的射箭技巧。《列子学射》就是一篇记录了关于列子学射箭的事迹。列子通过学射,请教关尹子关于射箭的问题,在得到关尹子提醒后,经过认真研究和苦心专研,明白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列子学射》的故事大致是:列子学射箭,已射进靶心,就请教于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射箭射中的道理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原因。”关尹子说:“那还不行。”列子回家继续学习,又学习了三年,列子将学射箭的进展告诉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射箭射中的道理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了。”关尹子说:“那可以了,要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是这样。所以圣人不在乎存亡,而关心这其中的道理。”

列子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只追求结果,而忽视过程。知道事物发展的过程,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我们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从简单的射箭就可以发现,不要只在乎射箭射中,还要掌握射箭的规律,知道为什么会射中。在做任何事时,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做到精益求精,切忌急功近利。

【列子的著名作品有哪些】

本文发布于:2024-01-16 10:51: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934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列子   射箭   学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