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发(作者:奚昆)
读书笔记2000字大全
2018-05-211、围城读书笔记XX字从《围城》发表以来,就有好多人对方鸿渐提出不同的看法。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学位是否也是虚构的。
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
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
方鸿渐是有点虚荣的,有点玩世不恭的,但是,他又并不像辛楣一样有真才实学,也不像韩学愈等人一样完全昧着良心。
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城”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
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
”假如方鸿渐玩世能够彻底点那也好,可是他没有像韩学愈一样将他的假文凭发扬光大。
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
”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
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
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
苏文纨在归国的轮船上就表现出对方的爱慕了。
可是方并没有表达什么。
到后来鸿渐的博士学位闹笑话之时,本来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
苏文纨一点就会破。
苏博士不点破,这摆明白了,是因为爱。
可是方鸿渐还一头栽下去,当起了一个爱慕苏小姐的角色,与赵辛楣争风吃醋,甚至在月亮底下一吻定江山”,这都不无是他自己的错误。
他以为玩世无所谓,但却不知道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与唐小姐本应美好的感情,流落到三闾大学里去。
与孙小姐完婚一起到上海打工后,他是被生活所迫,才抛弃了玩世的态度,如他自己所说:撒谎往往是兴奋快乐的流露,也算得一种创造,好比小孩子游戏里的自骗自。
一个人身心愉快,精力充溢,会不把顽强的事实放在眼里,觉得有本领跟现状开玩笑。
真到忧患穷困的时候,人穷智短,谎话都讲不好的。
这岂不悲哉?也许从第一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
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
方就绝对没有。
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甚至最后娶了孙柔嘉了,还要计较计较她的姨妈给他工作,使他失尊严……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一种是真正大写的人,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
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躁,才赢得别人的尊重。
而另一种,则是完全相反的。
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
他们深有城俯,他们的行为举躁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
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一条心的。
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一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一点的虚荣。
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
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
他们尝试去改变,就似乎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
孰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
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2、理想国读书笔记XX字《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重要的对话体著作之一。
这是对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可以说这个城邦是历史上乌托邦”的开山鼻祖。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而这些在《理想国》开始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柏拉图是通过对正义的深入探讨。
《理想国》在讨论到城邦的建设的时候,首先说的就是人的正义问题,在柏拉图的理解中,他认为我们如何去理解正义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一个城邦的正义,如果我们理解了城邦的正义那么也就理解了个
人的正义,所以,理解就是一个从大到小的过程,但是在我们的课堂的讨论中有的人的言论让我有这样的想法,在我们一个直白的理解中,我们认为一个人的正义是最重要的,就是说,有个人才有国家的一切,在一个认同个人主义的时代中,在自由主义的思想的指导下,这样的想法是没有什么不对的,但是我想强调的是,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我们要知道柏拉图写作的背景和写作的意图,所以从一个城邦的建设意图出发,城邦的正义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服从城邦的正义的,在城邦的需要的时候,个人正义往往应该让位给城邦的正义的,所以,我们在理解柏拉图所说的先写大字,再写小字”的言论是从城邦的理念出发的,因为他认为城邦才是最重要的,那个时代也只有在城邦的完善的情况下,个人的一切才是有保障的,因此我们要把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充分理解,如果我们仅仅是从个人正义的角度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的话,那样的话,我们的理解是偏激、狭窄的,那样的话就很容易误解柏拉图的意思,在当今社会,理解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是我们正确理解柏拉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理解两者正义之间的关系后,我们现在来理解柏拉图的正义观念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明显的提出正义的概念是个人做自己分内的事情”。
或许是我们这样的理解,在柏拉图的意思中或许认为,人本来就是有区别的,等级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一定是级别的划分,或许是秩序的要求,因此柏拉图要建立自己城邦的时候,他不能不考虑到一个城
邦对于秩序的要求。
此外柏拉图关于人应该各做各的事情是基于人本身的内在素质,或许换个说法是每个人在他生来就有自己属于自己的禀赋,而他的禀赋决定了他所应该从事的事业,那是正义的。
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正义,当然这些是柏拉图从他的城邦的正义推导出个人的正义,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的理解或许适合于当时的城邦的正义,而对于如今,关于正义的描述是困难的事情。
此外,柏拉图提出了理念论的形而上学和认识论学说,用三个著名的比喻解释了他的思想。
他认为每一类事物都有其共同的特性,如美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美”,红的事物的共同特性是红”等。
这些共同的特性是事物的共相”或理念”,理念是完美的,是感性事物的本质和存在根据。
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其有了美的理念,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其有了善的理念。
理念是在感性世界之上独立存在的。
理念世界和感性世界是分离的。
柏拉图强调感觉和理性的区别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感觉只能认识外部世界及其影子,只有靠理性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理念。
他对人类的认识作了如下区分:对外部事物的影子的认识是猜
测”;对外部事物的认识是信仰”,在理智阶段,人们所认识的是较低的理念的认识,如对圆”和三角形”的理念等的认识。
理性阶段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才能把握到最高的理念,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猜测和信仰不是知识,是意见。
对理念的认识才是知识。
柏拉图在著名的洞穴”比喻中讲了一个人如何经历了猜测世界、信仰世界、和形式世界理念世界的过程。
这个人获得了关于理念的知识后,感到有责任教导那些还在洞穴中的人们。
柏拉图由此指出,在一个正义的国家里,哲学家应该成为国王,凭借责任治理好国家。
柏拉图认为品德来自于教育。
教育是排除不理性干扰,将真理发掘。
而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一个回忆的进程。
此外辩证法也是找回真理的主要手段,同时让灵魂安适”的求善欲望又为求知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然而这种教育往往会遭到他人的不理解。
柏拉图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形象地比作了洞穴。
因而那些缺乏哲学的人被视为关在洞穴里的囚犯,那些哲学家便是走出洞穴的人。
哲学家用真理教育他们,说服他们出去,但由于突然离开了阳光,眼睛受到刺激,他看到的影子还不如别人那么清楚,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
因此唯有强制大家都认识到真理,走出洞穴,哲学家才能最终得到解放,这是上天赋予哲学家智慧的天然使命。
因此作者认为唯有由哲学家作为统治者,强制推行。
同时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人才智,利用社会资源,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国家才会最为强盛而和谐。
柏拉图将这种哲学家为王的国家称之为理想国”。
与柏拉图的其它对话一样,《理想国》一书语言优美,极富文学价值。
因此不仅可以在提问与回答、定义与反驳的过程中锻炼哲学思维的能力,深入钻研其中重要的哲学问题,同时也能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作为苏格拉底最著名的学生,柏拉图继承并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学说,终其一生都在思索真理,传播真理,也始终在与大众的偏执作斗争。
正如柏拉图所说的在我们从错误知识走向正确知识之前,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处于无知的状态”。
3、偷影子的人读书笔记XX字《偷影子的人》讲述了一段缠绵多年的爱恋,一段进行中的不完美爱情,这是一部令整个法国为之动容
的温情疗愈小说。
原本我订的并不是这本书,但我要的那本书被人拿走了,机缘巧合下让我拜读了马克·李维的第10部作品《偷影子的人》,并让我认识了这位大师。
真正的高手,总是在平淡的题材中见真章,因为人人都有的经历,人人都体会过的情感,并不是那么好表达,如果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就等同于失败。
而马克?李维,就是这么一个大师级的人物。
一个会用风筝向你写出我想你”的女孩啊,真让人永远都忘不了她。
太阳升起,我们的影子肩并肩拖长在人行道上。
突然,我看到我的影子倾身,亲吻了克蕾儿的影子。
于是,无视于我的羞怯,我摘下眼镜,模仿影子的动作。
”这是书220页中的一段文字,书中还夹着一张明信片,配合明信片中的这段文字爱情,仿佛影子一样,如果你踩中了,就请带走我的心。
”感觉真是美极了。
一个老是受班上同学欺负的瘦弱小男孩,因为拥有一种特殊能力而强大:他能‘偷别人的影子’,因而能看见他人心事,听见人们心中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
他开始成为需要帮助者的心灵伙伴,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
生命的小小光芒。
”这是对书中主人翁的一段简短的介绍。
作者为主人翁虚构了一个特异功能——可以偷别人的影子,从而走进别人的内心世界,窥探别人的隐私。
其实是在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不幸的一面——即便是看起来强大的恶棍,我们要想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只有以心换心,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立场,怀着悲悯慈悲的心,发现、理解别人的缺点、过失甚至是欺压、谎言。
而不是一味站在自己的立场,用自以为是的标准衡量和指摘、仇视别人。
在节凑快速的当下,这部书显得尤为重要。
磨刀不负砍柴工。
与影子的对话,其实就是与心灵的对话。
读懂自己,才能读懂别人。
原来,影子在很早之前,就是我们信赖的朋友了,只是自己在长大之后,渐渐忘记了。
《偷影子的人》的故事发展虽然以奇幻为线索,但却走的是温馨情感路线,读者陪伴着男孩从懵懂到成熟,感受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无限能量。
如果问,谁能无怨无悔的陪伴着我们从出生到死去,有人可能会说是父母,也有人可能会说是友人,但人们都忽略了那个默默无闻永
远站在身后、分享快乐与悲伤的影子”朋友。
对偷影子的小男孩来说,他过于纠结已失去的,却没有去珍惜已拥有的,父亲的离去成为了他心灵的创口,而他往往忽视了,母亲对他倾注了多少深沉的爱,想要去弥补他的缺憾。
男孩心里满含着对母亲的爱,但是,这种爱他一直没有表达出来,他不知道的是,有的话,如果没有说出来,就永远都没有机会了。
成年之后的生活实在是丰富多彩,工作也很充实。
他已经习惯了母亲对他的关怀,却粗心大意的,从来也没有关注到母亲已经渐渐老去,他甚至从来都没有偷过母亲的影子。
他知道了那么多秘密,帮助了那么多人,却惟独,没有了解过母亲的心。
她把手放在我的手上,不是为了握住我的手,而是要操控风筝的手柄。
我把风筝交给她,克蕾儿的笑容无人能敌,我完全无法拒绝她的任何要求。
”克蕾儿,你要知道,对我来说,你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女孩,是那种可以用嘶哑叫声擦去天空的阴暗、有着大提琴般音色的女孩。
你要知道,全世界没有一个女孩可以像你一样让风筝快速旋转。
”我们每天早上都在码头相见。
克蕾儿会先去小杂货店拿我的风筝,然后我们一起跑向废弃的旧
灯塔,在那里度过一整天。
”我编造一些海盗的故事,克蕾儿则教我用手语说话,我渐渐挖掘出这个很少人熟知的语言的诗意。
我们把风筝线钩在塔顶的栏杆上,老鹰”盘旋得更高,在风中嬉戏。
”中午,克蕾儿和我靠在灯塔下,共享妈妈帮我准备的野餐。
妈妈是知情的,虽然我们晚上从来不谈这个,但她知道我和一个小女生来往,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女生,套一句镇上的人对克蕾儿的称呼。
大人真的很怪,竟然会害怕说出某些字眼,对我来说,哑巴”这个词美丽多了。
”偶尔,吃完午餐后,克蕾儿会把头靠在我肩上小睡。
我相信这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刻,是她放松的时刻。
看着一个人在你眼前放松真的很动人,我看着她沉睡,想着她是否在梦里寻回自己的语言,是否听到自己清脆如银铃的声音。
每天傍晚,我们会在分离前亲吻。
这是永生难忘的六天。
”这些对主人翁和克蕾尔爱情的描述让我们知道值得庆幸的是,在爱情上,男孩没有再一次在浑噩中迷失自己,当他成年后回到充盈着童年回忆的海边小镇,看到灯塔里那只带有岁月痕迹的风筝,男孩终于领悟了这么多年都在期待什么,又应该去做些什么。
当男孩与克蕾儿的影子紧紧相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原来爱是如此美丽……什么样的一本书,会让你看完想静静淌着泪回味一下,同时感到温馨、诙谐、爱、喜悦和哀伤,这本书让我深深感动,甚至潸然泪下。
它清新又纯真,充满了小小的幸福感”,让我度过了很美妙的阅读时光,也为我保留了心里的悸动和孩童般的无邪灵魂,读完真的觉得心情愉快!4、谈美书简读书笔记XX字《文艺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学出版)又名《谈美书简》,是朱光潜先生一部谈美学的论著。
朱光潜先生在美学界的造诣这里无需过多赘述,他是我国研究美学的始祖,一代美学大师。
通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是朱先生知识的渊博,旁征博引,学贯中西。
在他的书中,古今中外的文献引用得极多,而且所引用的英法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
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
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
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
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
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
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
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
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
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
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
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
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
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美不能定义,又不是事物固有的属性,那就没有研究价值了吗?朱先生告诉我们,美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事物属性,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大多数人还是会觉得那是美的。
但是研究判别美,不仅要在物本身着眼,同时还要着重观赏者在所观赏物中见到的价值去研究。
通俗一点讲,就是美不仅在物,而且在心,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
世界上没有天生自在,俯首即拾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所以美学研究的理论,不仅要讲艺术,而且要讲心理。
作者用了十七章的篇幅在讲美,我才疏学浅,读了多遍亦只是管中窥豹,不能全面真正理解作者所阐述的理论。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有一个疑问,自已认为美就是美,了解那么多有意义吗?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
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
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
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
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
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
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
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
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
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
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
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
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
每当一看到《文艺心理学》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夹背。
5、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笔记XX字前些年,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些心理学的专业书籍。
当听到《遇见未知的自己》这个书名的时候,内心顿感新奇,单是书名就深深吸引了我。
在阅读之前朋友告诉我想要学会感性的认知周边,这本书可以找到答案。
于是,我在学习闲暇间,迫不及待的打开了这份神奇的礼物,开始了内在心灵成长的漫漫旅程。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台湾女作家张德芬的成功力作,于XX年6月在台湾出版,是一本有关身心灵成长的小说。
张德芬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以明线暗线双线结合的形式讲述了主人翁心灵成长的历程,以通俗易通、平实朴素的言辞解读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德芬,品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搭乘心灵成长的列车,达成身心灵的和谐统一。
脑海里一直有个念头儿,总觉得《遇见未知的自己》是上帝送来的礼物,在打开礼物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许多„„从小到大,我们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
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思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
当你对某一类的人或是他们的行为特别有意见的时候,就是一种自我的投射行为,也是一种逃避策略,所以又一个观点产生了: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没有任何的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
痛苦是来自于你对事情的解释,痛苦是你创造出来的。
多年来,我都被一种叫强迫症的心理疾病困扰,失去了快乐,失去了阳光,在我心理身体几乎崩溃,感觉前途茫茫之时,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一些心理书籍,通过阅读,我懂得了许多快乐幸福的方法,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感觉有了脱胎换骨的感觉。
虽然现在还有时病发,但是总体上还是处于可以调节的状态。
快乐就是一种选择,是天堂还是地狱,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我的认知有几大的力量。
来看一个逻辑推理公式:a(事件)—b(信念、想法)—c(结果),a永远是中立的,因为同样的a,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会有不同的c出现。
所以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件所编造的故事而已。
这就是著名的abc认知理论。
《遇见未知的自己》,还让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人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
所谓的三件事,不只是单纯的三件事,而是看问题的三种视角。
老人的事指的是老天爷安排好的、人力无法改变的事实。
对待这样的事,我们只能顺应自然、遵其规律,不与之抗衡,内心平和,要淡然悦纳。
他人的事,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别人的事。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觉察自己的心声,修心养性,寻找内在的真我。
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实则是大爱无私的。
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语言、行动、习惯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就是爱别人,更是爱自己。
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别人的事。
人一生追求的归纳起来只有几个字,那就是爱,喜悦,和平,真我,其他所有与植物馆的都是生命的假象。
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真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积蓄心灵内在的力量。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更强大呢?张德芬说:先要为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个事情都负起全责,负起全责的意思不是说将错归到自己身上,而是说这件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我用什么方法做到最好。
能够这样,就会一步步累积内在力量,成就所要做的事情,变成一个更开心的人。
”让我们顺从生命的规律,在阅历中不断成长,汲取心灵内在的
力量,活出一个身心灵合一的真我!写的这些,其实只是书中内涵的冰山一角。
一开始,以为它只是空讲道理的励志书,然而翻开书,却是一个充满惊喜的精彩世界。
它解开了我的很多困惑,让我相信,与它的相遇,实在是一种美好的缘分。
本文发布于:2024-01-15 14:28: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925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