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论文参考

更新时间:2024-01-13 15:28:27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3日发(作者:崔采)

教育学概论论文参考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仅有一百年历史,它在中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西方资产阶级教育学输入以后才开始的。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教育学概论论文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学概论论文参考篇一

《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理论思考》

[摘要]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为此,一要充分认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必要性,二要深刻领会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丰富内涵,三要严格落实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实践要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融入教育全过程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高校作为人才资源高地和文化引领前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是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一、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必要性

1.是高校履行教育使命的必由之路。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这一论述不仅是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鲜明阐述,也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从坚持立德树人的角度看,高校必须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能否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大学生群体接受并践行,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从坚定办学方向看,能否让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统领高校发展、支撑人才培养,关乎我国高校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是高校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2.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内在要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1]p168。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的火热历史进程之中,他们思维的活跃性、眼界的开阔性以及信息获取的丰富性等特点更为突出。但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价值观的多元,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取向方面产生迷茫和困惑,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仰迷茫、道德失范、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因而“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要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1]p172。

二、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丰富内涵

1.选准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着力点。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作用,就必须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建设的各个领域。要想实现这一点,就必须确保核心价值观能够实现对关键领域、关键人群的统领。高校历来是国民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青年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力军,是需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群体。从这一点看,要求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选准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最关键的领域和对象。

2.凸显了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为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确立了根本依据。大力培育核心价值观,对于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及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高校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直接关系到学校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这就凸显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立德树人的主导作用。因此,高校必须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贯彻于学校教书育人工作的始终。

3.明确了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是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强调高校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实质上也赋予了大学生素质教育新内涵:一是进一步体现了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思想道德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概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应当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应当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居于灵魂的地位。

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实践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在实践中必须确立并严格遵循正确的指导原则,探讨切实可行的方法,建立一个完整的教育链,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

1.实践原则。必须坚持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必须坚持方向性原则。坚持方向性,就是坚持政治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目的是为了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必须站稳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着眼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对于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严格落实“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宣传有要求”,把坚持方向性原则看做是必须要遵守的第一原则和第一纪律。高校课堂上曾出现的“抹黑中国”“扭曲历史”“美化西方”的杂音与噪音值得我们警醒。

第二,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恩格斯说:“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结合为一个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2]p36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同时也是

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的不仅仅是高校、教师和学生,还包括社会、家庭和舆论等方面;不仅有课堂内外,而且有校园内外;不仅有理论,而且有实践。因此,在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活动中,教育者要站在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注重资源整合、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真正做到各个要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第三,必须坚持主体性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实施中,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由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坚持主体性原则,要求教育者在充分地展现自身主导地位优势的同时,摒弃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强制灌输,始终坚持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引导与服务结合起来,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青年学生对话、交流,以科学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引导人。

第四,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在社会思想日益多元化和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工作任务重,挑战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改革创新。为此,高校要适应时代和形势的要求,深入研究这一工作的规律,开展理论探讨,拓展工作平台,创新话语体系,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不断增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2.实践方法。必须注意以下五点:

第一,课堂教育的“主渠道”贯通。课堂教育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渗透到课程与教学中。一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系统推进。要通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从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换,形成内容新、方法新的教育。二是在人文素质教育课中彰显。高校大部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课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利用这些课程中蕴涵的政治和道德价值资源,引导青年

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正确把握现实,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三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高校专业课程既有工具性又闪耀着人文性。专业课中的价值观培育具有隐蔽性、渗透性特点,更易于为大学生所接受。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价值要素,通过讲授专业课的发展史、介绍与学科相关的优秀历史人物等各种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使专业课教学也成为传输正能量的阵地。

第二,校园文化的“教育场”涵育。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一是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高校要坚守“寓育于物”“寓美于物”的原则,注重提升文化品位的“内涵式”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实现校园物质文化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二是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高校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塑造独特的大学精神;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电视、橱窗等校园传媒形式,宣传先进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舆论氛围;要将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基本要求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三是加强校园社团建设与管理。由于自身的兴趣性和专业性,学生社团具有很高的参与度,成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具潜力的载体。但由于受自身能力和管理经验等制约,社团活动中不时出现方向把握不准、问题考虑不周、言行过偏过激等问题。因此,学校要通过制定相关管理规定、确定好指导教师、选好社团负责人等措施,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使大学生社团活动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平台。

第三,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养成。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社会实践被称为学校教学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核心价值观教育之间的关联,通过组织大学生社会调研、深入一线的教学实习、“三下乡”活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亲身体验活动,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不断确证、夯实自身的核心价值观。

第四,师德师风的“人格化”示范。苏联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3]p46因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以发挥教师的人格示范作用,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的重要一环。一要强化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高校要通过健全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健全党团组织生活制度、开展社会实践考察等方法,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二要夯实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高校要认真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不断提高师德水平;广泛开展师德先进典型评选、表彰和宣传工作,不断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营造修身崇德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师德评价机制和奖惩机制,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依据。

第五,组织管理的“制度化”保障。“任何一种德育,都要根据一定的德育思想建立起一套实践体系,其核心就是德育制度。没有制度体系保障的德育思想,是不会成为实际的教育行动的。”[4]p5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必须有相应的制度安排。一要健全领导组织体制。高校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领导体制和责任机制。二要制定总体规划。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贯穿于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全过程,落实到办学理念、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文化建设和思想宣传等各项工作中,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三要健全管理服务制度。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尤其是教师管理规定和学生守则公约等师生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师生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基本遵循,实现管理育人;要搭建服务育人平台,服务人员要以模范言行感染学生,寓育人于服务之中。○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彼得洛夫.论人民教师的威信[M].上海:作家书屋,1952.

[4]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教育学概论论文参考篇二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升方法分析》

摘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本文讨论提升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占据着重要地位[1]。但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许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校人才。

1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现状

今年来,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但是我国第三产业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有限,因此存在着严重的人才供求不均衡矛盾,人才竞争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愈大。各大企业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不但要求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专业知识过硬,还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涵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它在指导大学生的就业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上彰显出独特的优势。随着教育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院校开始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当成必修科目。尽管如此,我国不多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并未真正落到实处,给予学生实践行为上的指导。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师虽自行设计了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但其目的大多是提高趣味性,活跃课堂分为,而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随意发挥,这样就很难真正意义上给予大学生思想政治上的引导;有的教师虽在理论环节进行了足够的探索,但是过于表面化,并没有付出实践,学生也很难真正受

益;高等院校关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社团很多,但大多数存在意义只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很难有实质性的东西。另外,为落实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学校有时会组织相关的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参观。但是由于教育资金的限制和考虑学生活动安全性问题,这些活动往往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所以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提升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的措施

2.1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占主动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极为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没有形成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落实教育体制的改革,就要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演讲型、情境型、合作型、竞争型、辩论型和讨论型等。这些新型的教学方法有个共同点,即把学生当成教学中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主要给予学生指导,形成学生间的良性竞争与互帮互助。师生之间互动较多,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在实际教学中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进步成长。新型的教学方法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提供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关的视频、录像等音频材料,使学生在汲取知识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感官享受。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提高学习效率。此外,互联网的使用,可以在单位时间内为学生提供海量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教师把学习内容发布在网上供学生随时点阅,这样不但能实现资源共享,还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影响的缺陷;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难题时还能通过互联网与教师交流,取得指导。

2.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把理论与实相结合,真正达到学习效果[3]。具体来讲,一是课堂实践。即采用主题演讲、分组讨论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校园实践。可以在校园中开展梦想未来、心理咨询、

模拟面试、就业指导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规划未来职业生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圈;三是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在寒暑假期间进行社会实践,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利用于实践。通过访问调查、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国情,并培养乐于奉献、互帮互助的思想道德品质。只有把理论学习运用于实践,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2.3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

在当前教育模式下,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主要采用考试方式,考试成绩的高低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在这种考核机制的影响下,为提高考试通过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知识点的灌输,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死记硬背,也很难真正获得思想道德和行为品质的修炼。因此要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把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纳入考核标准中,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的管理,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为思想政治交运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还要从制度上加强管理,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小组间分工明确,同时加强小组间的相互协作,协调好各方面的问题。

2.5加强思政课师资团队的建设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缺陷,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老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落后,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严重影响了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要提升教学效果,必须加强思政课师资团队的建设,定期组织对教师的培新,还可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拓宽教师的视野,提高其综合水平。

3结束语

总之,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明显的缺陷。要提高其教学效果,必须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式、考核机制、师资水平等多方面的改革,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孟繁菊.制约高等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瓶颈”表现[J].辽宁经济,2011,10:88-89.

[2]徐雪松.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584-586.

[3]曹锡山.对于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滞后原因及改革的再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07:475-477.

[4]朱中原、庞开山.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探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204-206.

本文发布于:2024-01-13 15:28: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900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价值观   核心   学生   思想   社会主义   政治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