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论文(5篇)

更新时间:2024-01-13 15:23:54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3日发(作者:魏雍)

教育类论文(5篇)

教育类论文(5篇)

教育类论文范文第1篇

1.儿童为本

老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作为将来的老师要了解儿童、发觉儿童、敬重儿童,儿童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详细体现。儿童为本一方面要求老师要敬重儿童,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儿童的基本人权,另一方面要求老师要根据“儿童的天性率性进展”敬重儿童的身心进展特点,根据教育的科学规律去实施教育。这是重组老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2.实践取向

旧的老师教育课程方案存在着专业意识淡薄、忽视儿童价值、实践环节薄弱以及培育与实践脱节等问题[2]。国家老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老师是反思性实践者。老师工作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同时又是老师在简单多变的实践情境中通过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实践阅历的反思,而形成自身的实践才智、进展教学风格的过程。教育实践力量是老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此,老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阅历,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

3.终身学习

我们常说老师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需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已经远

远落后于时代的进展需要。在学问经济时代,老师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需要有一个活的水源,这就要求老师必需要不断地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具有可持续进展性,源源不断地为同学供应最新的科学学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老师工作是一种“专业”,是“学习的专业”,是“终身学习的专业”。学习的专业需要专业的学习。当今的老师必需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老师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1.确立“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育学类课程教学指导思想

20世纪初我国老师教育课程体系开头确立起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老师教育课程始终是根据“老三门”(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来培育老师的,老师教育课程体系没有较大的突破。目前老师的培育渐渐由数量型转向质量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也正处于师范教育向老师教育转型时期。要真正提高老师教育的质量,最终举措必将落实于老师教育的内核——课程的改革上。通过改革老师教育课程,培育专业化的老师,这是我国老师教育的主要任务。我国从师范教育到老师教育,走过了百年历程,无论是职前培育还是职后教育,始终存在学科学术本位与专业职业本位的争辩。百年来,学科学术本位论课程设计始终处于优势状态,专业职业本位论课程设计始终处于学院派教育学者的构思之中,未能得到实施。大庆师范学院以老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学类课程的重构为切入点,从“教、学、做、评”几个方面全方位地重新构建老师教育课程中教育学类课程体系,实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探究培育具较强教育实践力量的、可持续进展的、懂得教育规律的、会讲课的中学老师,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实

效性的课程教学模式。从“教、学、做、评”四者之间的关系看,“做”是整个教学的基础,是教学的源头。同学由于“做”而产生了“学”,由“做”演化出了老师的“教”。“教”和“学”是形式,“教”和“学”的效果如何,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呈现。“评”是结果。通过教学反思,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在“做”中验证“教”和“学”的有效性,“教-学-做-评”在整个教学中成为一个交互作用的整体,形成了“教-学-做-评”内在统一。

2.整合教育资源,重构“教-学-做-评”一体化教育学类课程的内容体系

《老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基本理念是“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将老师教育课程分为三大目标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学问与力量、教育实践与体验;确立了学前、学校、中学三级老师教育的六高校习领域。其中职前培育的中学老师教育领域为儿童进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进展、教育实践。整个老师教育课程本科最低必修课学分为10学分,教育实践不得少于一学期,这些学习领域和相应的课程模块,为新时期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培育老师指明白方向。根据《老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状况,经过校领导、专家和老师们的多次研讨,达成共识,彻底转变了老师教育课程根据以往“老三门”课程开设的形式,整合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的支配上,紧扣《老师专业标准》《老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全国老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统筹支配,实行专题式课程模式,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重新构

建适应基础教育应用型师资培育要求的教学内容。教育学类课程支配如下:儿童进展与学习2.5学分;中同学心理辅导1学分;教育学原理2.5学分;中学课程与教学1.5学分;班级管理1学分;教育讨论方法1学分。在重组的这一系列教育学类课程中,注意实践取向,用案例教学贯穿整个教育学类课程,精讲的时候将课程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便于同学化整为零地理解和消化讲授内容,所讲授的内容紧扣《全国老师资格考试大纲》中的学问点,实践教学的内容则是将来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

3.实践取向,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育学类课程的实践体系

老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没有反思就没有老师的进步,反思实践是老师专业进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反思中发觉问题,在反思中讨论教法学法[3]。所以“好的老师不是教出来的,是悟出来的”。在教学中不是实践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实践中获得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升,是“学、思、行”的有机融合。在讨论自身阅历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进展。老师教育课程应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体现教育改革与进展对老师的新要求。老师教育课程应引导将来老师参加和讨论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学问,进展实践力量;引导将来老师发觉和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实践才智。在教育学类课程的不同学科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实践教学活动。或用案例教学,或引领同学亲身实践,引导同学带着问题去实践,在实践后用所学理论反思实践,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四周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对自己的学问和阅历进行重组,将反思和自我专业进展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渗透于教育学类课程之中。为了实践能更有效,精讲的时候可以实行

大班集中讲授,实践的时候实行分班的小班教学。引导同学进行最有收获的实践。在教学实践体系中包含着老师的“做”、同学的“做”,老师基于同学的需求指导同学进行老师和同学合作的综合的“做”。教和学源于实践,最终又要回到实践中进行验证,因此,实践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

4.以评带教,以评促学,构建“教-学-做-评”一体化教育学类课程的评价体系

教育类论文范文第2篇

1儒学思想与医学精神

与一般的高职院校相比,卫生类职业院校有其特别性,护理、药学、检验等专业都与病人有着亲密的联系。以护理为例,曾有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一名护士给病人输氧,不当心却是拿了一瓶氮气,导致病人死亡,可见医护人员的一个“不当心”往往就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危害。而当前的状况是,“在开放的医疗环境和过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护士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渐渐淡化,疏远医德修养,漠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护患关系变得冷淡。作为护士,不能专心暖和患者的疾苦,不能以关怀的态度了解患者的需求……护士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也随之消逝。”[2]医学者面对的对象是人而非机器,人是有感情的生物,而当前种种医患冲突的产生很大一部分缘由在于医护人员缺乏对病人的理解与关怀,缺乏仁爱精神。作为医护人员需要具有这样一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高校语文课程需要担负起这样一个培育的任务。仁爱,也即孔子所说的“爱人”[3],爱人是仁的内涵,在《论语乡党》中提到马厩失火了,孔子下朝,没有问

马怎么样,而是问“伤人乎?”[3]孔子一直注意对于生命的敬重,由此也可见儒家对人的关怀和仁爱。《孟子离娄下》言道:“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4]护理人员只有具有对于生命的喜爱与敬畏之情,才能在面对患者时真正地从内心有意识地理解病人、关爱病人,形成“他者”意识。而药学、检验等专业也都与病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这样一种“爱人”的医学精神同样不行缺。正是由于这些医学相关专业同学将来的岗位与病人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所以在卫生类职业院校开设高校语文课程,更应强调其责任感、仁爱之心等医学所需的人文素养的培育。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思想中特别强调社会责任感。儒学者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数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与医学精神历来息息相通。儒家思想中有着与医学精神相契合的内容,而这也是卫生类高职院校高校语文课程必不行少的部分,儒家思想的内化可以使得卫生类专业的同学在面对病人时潜心于专业学问,在世俗的诱惑面前表现得更有责任感,更能怀抱一颗仁爱之心。

2文本阅读与人格内化

高校语文课程“就是通过对这些作家、作品的解析,引导同学通过阅读、思索、争论、辨析,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培育同学人文精神的目的。”[5]高校语文的培育功能与思想政治课不同,高校语文的课程性质打算了它并不是通过简洁的说教来影响同学的,而是在引导同学阅读大量优秀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进行思索,在不经意间陶冶同学的情操,影响着同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除了选择部分《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语段作为教学内容外,卫生类高职院校的高校语文课同样需要通过让同学阅

读优秀作家的作品来培育同学的人文精神。正如《中国文学史》中所说:“越是能在漫长的世代、广袤的地域,赐予众多读者以巨大的感动的,其成就也就越高。而且,越是这样的作品,越能使读者在感动之余受到某些启发,领悟到某种哲理,甚至在肯定程度上转变其人生态度……”[6]优秀作家的作品就属于那类“成就越高”的作品,它们经过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沉淀,为人们广为传唱,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学子。儒家的入世精神激发着历代儒家学子以家国为己任,以君子人格作为自己行为的楷模,高校语文课可以择取部分对同学的人文素养起到乐观影响的优秀诗词文赋为文本,特殊是同学所熟识的作家作品,引导同学进行阅读与思索,从而使文中所表现的儒家精神内化为同学的人文素养。如为同学熟知的大诗人杜甫所受的教育是正统的儒家文化,其诗被誉为“诗史”,他的作品中到处可见儒家的仁爱精神、剧烈的社会责任感。《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自述生平的一首诗,在抒发自己豪情壮志的同时,也倾吐了其仕途的失意,揭示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诗歌语言朴实但风格沉郁,颇能体现杜甫诗歌的风格。诗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7]”是千古名句,多读书方能下笔生花,方能生动地反映所思所想所见。“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7]足显杜甫在文学上的自信与追求,再结合作家身世,诵读“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7]又能体会了杜甫“忧民爱物”这样一种儒家的执念,具有剧烈的社会责任感。诵读、学习诗歌并结合卫生类高职专业的特点,让同学进行争论,把学医者的执着追求、爱人敬人的仁心与从业责任心内化为自己的人格,从而培育同学的医学精神。还有如大文豪苏轼,同学学过其《念奴娇赤壁怀古》,熟知这位大文豪骨子里融合了儒道

释三家思想。在讲授高校语文课程时,可以列举苏轼诗词体现出儒家思想进取精神的部分来进行讲解、争论。韩愈、辛弃疾、陈亮等等大家的诗文皆可择而取之,进入同学的视野,陶冶同学的心灵,提升同学的人文素养,培育同学的良好职业精神。总而言之,通过选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同学在获得审美的基础上把儒家思想中与医学精神契合的部分内化,形成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素养、人文素养。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3.1专业不同各有偏重在高校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有选择、有偏重地选择教学内容。比如护理专业的同学需要无微不至地护理、关爱病人,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同学仁爱的熏陶。而药学与检验专业,更要讲求诚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与同学一起探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君子“慎独”等有关内容。另外,教学时结合专业,引导同学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行有益的创新,而不能迂腐固执、不求变通。如与护理专业的同学争论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3],就可以引导同学换角度思索,让他们熟悉到,在护理的岗位上,有时候善意的谎言能够抚慰病人,更利于病人的康复。

教育类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发布于:2024-01-13 15:23: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900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老师   教育   同学   实践   课程   专业   培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