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2日发(作者:孔颖达)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描写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历史成语故事,欢迎查看!
《人中之龙》
这则成语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宋纤传》:“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成语小故事
晋代时,有一位品学兼优的文人墨士,他的名字叫宋纤。他年轻的时候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但是在看到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种种黑暗以后,他开始厌恶官场的生活,立志此生绝不参与任何正事!在乡下过着隐居的生活,准备安静的终老此生。
当地的太守马岌仰慕他的人品,特此寻访到他隐居的地方,想要请他出山到自己的身边做官。在马岌到来之前,宋纤维早就猜到了他的来意,早早吩咐自己的门童,紧闭门户,根本不打算与他相见。
马岌没想到自己会吃闭门羹,心中有点不高兴,但他转而一想,一个人能够不为高官厚禄所打动,如此的洁身自好,清贫自守,又不禁对他生出了敬佩之心。他非常感慨的对自己的随从说:“宋纤的大名时常都能够听到,也有好多人想效仿他的德行,但是他的身形却不是随处可见的,特别是在大多数人都想跻身其间的官场,是绝对见不着他的身影的,宋先生可真是称得上人中之龙啊!”
成语解释
这则成语形容杰出、非凡的人才。
《呆若木鸡》
成语来源
这则成语出自《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成语小故事
战国时期,周宣王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看斗鸡。他让太监们养了不少精壮娇健的公鸡,退朝以后经常到后宫的平台上看斗鸡取乐,时间一久,他发现无论哪只凶猛善斗的鸡都没有常胜不败的,因而心里总是感到不满足。
后来宣王听说齐国有个叫纪渻子的人,是位训鸡能手,就派人把他请到了镐京,要他尽快训练出一支常胜不败的斗鸡。纪渻子从鸡群中挑了一只金爪彩羽的高冠鸡进行训练,要求宣王不要随便派人打扰他。十天以后,性急的宣王等不及了,叫人去问纪渻子:“鸡可以斗了吗?”纪渻子说:“不行啊,它还非常骄傲恃气。”又过了十天,学完再叫人去问,纪渻子说:“不行,它听到声音,看到什么影像,它还会敏捷的作出反应。”
又过了十天,宣王实在等的不耐烦了,把纪渻子诏来问他。纪渻子说:“不行这鸡还怒视而盛气。”宣王笑了说:“怒视而盛气,不正是凶猛善斗的表现吗?”纪渻子笑着说:“陛下以来养的那些凶猛善斗的鸡,有哪一只是常胜不败的呢?”又过了十天,纪渻子主动跑过来对齐宣王说:“差不多了!现在这只鸡听到其他鸡的叫声已经毫无反应,精神处于高度凝寂状态,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了没有一只敢和它交锋,回头就跑了”果然,这只鸡常胜不败。
成语解释
这则成语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沆瀣一气》
【拼音】: hàng xiè yī qì
【解释】: 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沆瀣,是夜间的水气,有人说是露气,也有人说是夏天半夜里上升的地气。
例如《楚辞·远游》有“餐六气而饮沆瀣”,王逸注:“沆瀣,夜半气也。”《汉书·司马相如传》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应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气也。”《列仙列》描写仙人陵阳子的神话故事
也说:“春食朝霞,夏食沆瀣。”
可见“沆瀣”一词,原来并不是什么贬词,但是后来作为成语“沆瀣一气”,就不是一句赞美的话了。这是从唐朝的一个故事开始的。
据说,唐僖宗时,有一官员,名叫崔沆,曾任“中书侍郎”等职。乾符二年,他被派当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试事宜。这次应试的人中间,有一个名叫崔瀣的,一经录取,马上就当官上任了。
别人见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职也特好,待遇显然与众不同,因此不免怀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关系的吧?”有人更进一步断定:“那还用说,瞧他们两个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还加以嘲笑道:“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这个故事,载宋人钱易编撰的《南部新书》。
所谓“座主”,即主考官。科举时代,应试者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由于上述故事,后来“沆瀣一气”就流传而为成语,用来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结一起。
《韦编三绝(孔子)》
[释义]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
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墨守成规(墨子)》
[释义]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故称善守为“墨守”;后指固执不变地遵循为墨守;成规:现成地规矩、制度。固执守旧;死报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
[语出]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辨形]墨;不能写作“默”。
[近义]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反义]标新立异
本文发布于:2024-01-12 15:21: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8881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