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百首:过零丁洋(文天祥)

更新时间:2024-01-11 17:12:59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1日发(作者:赖名汤)

古诗三百首:过零丁洋(文天祥)

山河破裂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音

寥(liáo)惶(huáng)遭(zāo)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

解释

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遭逢,遭受到朝廷选拔;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斗。寥落,荒芜冷落。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抵抗。四周星:周星即岁星,岁星十二

年在天空循环一周,故又以周星惜指十二年。四周星即四十八年,文天祥作此诗时四十四岁,这里四周星用整数。旧注多以“四周星”为文天祥1275年应诏勤王以来的四年,其实本诗前两句应当合起来理解,是诗人对终生遭受的回忆。

“山河”句:以对偶和比方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呈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风飘絮:运用比方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力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方自己身世坎坷,犹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身世”就是说人生经受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句: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境况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胆忠心,永久在史册中放光。丹心:红心,比方忠心。汗青:因竹片水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特指史册。

译文

我一生的辛苦遭受,都开头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整整四年的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裂,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受也动乱担心,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

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热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忆终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熟悉: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行避开,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圆满两年前在空航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成功,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非常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错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迟疑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扬的力气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表达,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影响

《过零丁洋》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大方激扬的爱国热忱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现。

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阔民众。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斗,在中国外乡,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常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鼓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本文发布于:2024-01-11 17:12: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877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零丁洋   身世   命运   诗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