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_

更新时间:2024-01-11 12:37:10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11日发(作者:郑汉浩)

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

离去;一个人到山洞里去住,山洞里已经按她的幻想摆好了桌椅,铺了地毯,安装了雕花的木门;一个人坐在家里的红毯毛绒沙发里,打开昏黄的灯,用口琴吹一曲《甜蜜的家庭》;一个人去听海,幻想荷西在她的身边……

《送你一匹马》是三毛后期的作品,那时候的三毛已经走出了失去荷西的悲痛,很多篇章里都表现出三毛对于友情和亲情的感激。

《回娘家》里,三毛回忆了在西班牙的舅舅家里小住时的情景。因为舅舅的田里种着一望无际的橄榄树,农忙收成的时候我和表妹就去把掉落到地上的橄榄一颗颗捡起来,晚上舅妈总会准备最好的饭菜等着我们回去吃,吃过饭后舅舅会坐在院子里给我们讲故事。《梦里不知身是客》里写到:“母亲只要我回家居住时,午夜梦回,总要起身来女儿卧室探视熄灯。”[8]母亲这样一个小小的习惯动作,足以表现出她对三毛的深深爱和无尽的挂念。《一生的战役》中讲述了三毛和父亲之间一直以来都在相互斗争、相互伤害着,谁都不肯退让不肯妥协,两人之间那种又爱又恨的感情十分矛盾,当最后三毛终于被父亲认同了的时候,却因为突然之间失去了敌人而束手无策,感到百感交集,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亲情。《爱和信任》中回忆父母为自己一直以来的付出和陪伴。每次回家要单独上街时,母亲都会千叮万嘱:“绿灯才可以过街,红灯要停步,不要忘记了,这很危险的啊!”[9]吃鱼的时候母亲怕三毛被刺卡住,就连穿衣服母亲也要在一旁指点,因为三毛在他们眼里,永远都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永远都需要父母的保护。其实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想到自己的父母同样一辈子在为我操劳着,心里便总觉得不是滋味;

《逃亡》中写三毛因为文字和香港作家张君莫成为了笔友。三毛说:“欣赏张君莫的赤子之心,好似情感复杂,没有归依,整日又在生活的洪流里打滚,可是他的童心,总也磨不掉,你给他机会,它便会显出来,这是最最可贵的。”[10]在我看来,三毛和张君莫是很相似的,他们的文字都很真实,不虚假,他们对待生活都是不肯随波逐流,了此一生,所以对自由、对爱都有无尽的追求,他们都多情,但往往总是被无情所困扰。《送你一匹马》写了三毛和琼瑶那段浓浓的友情。在三毛休学期间,每天清晨六点半就坐在小院的台阶上等着新送来的报子,就为了看那一天更新几百字的《烟雨蒙蒙》。第一次去琼瑶家里时,紧张的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停地喝茶,一杯接一杯。荷西死后,琼瑶为了逼三毛答应自己不轻生而苦缠了三毛整整七个小时。“这一生,我们也不常见面,也不通信,更不打电话,可是,在我掉到深渊里的那一刹那,你没有忘记我,你不拉我,你逼我,不讲理的逼我,逼出了我再次的生命……我不谢你,你知道,这种事情,用这个字,就不够了。”[11]这是再生的恩情,更是永恒的友情。从这些作品中,我看到了一个重生的三毛,一个更懂得爱,并且愿意把这些爱传递下去的三毛。

(三)真实自然的异国风情

撒哈拉沙漠是一个缺少文明,缺少物质资源,缺少活力,缺少生命色彩的地方,落后、肮脏、野蛮充斥着那里的每一个角落。但也正是这些恶劣和丑陋的环境及那些落后和愚昧的沙漠人,让三毛体会到一种自然淳朴的乡风,挖掘出了原始的美和野蛮背后的纯真。

《悬壶济世》中那些封建愚昧的撒哈拉妇女宁愿病死也不去看医生,仅仅只是因为医生是男的。《娃娃新娘》中才十岁的女孩子就要嫁做人妇,而她的

新婚之夜也仅仅只是被素未谋面的新郎公然用暴力夺取其贞操,如此迂腐,丑陋的观念不禁令人感到恶心以及愤怒。

《沙漠观浴记》中三毛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沙漠洗浴图。其实大多沙哈拉威人是不洗澡的,或者几年才洗一次澡。所以当三毛听说沙漠里有洗澡的地方时便大为兴奋,于是第二天一大早便带上毛巾去澡堂里看看沙漠里的女人是怎么洗澡的。“在沙漠里的审美观念,胖的女人才是美,所以一般女人想尽办法给自己发胖。平日女人出门,除了长裙之外,还用大块的布将自己的身体,头脸缠得个密不透风。我习惯了看木乃伊似包裹着得女人,现在突然看见她们全裸着的身体是那么的胖大,实在令人触目惊心,真是浴场现形,比较之下,我好似一根长在大胖乳牛身边的细狗尾巴草,黯然失色。”[12]后来又听浴室老板娘说还有种洗澡是洗身体里面的,于是三毛就叫上荷西迫不及待的来到波哈多海湾。只见一个女人半躺在沙滩上,另外一个将皮带管塞进她体内,如同灌肠一样,同时将罐子提在手里,水经过管子流到她肠子里去。三次灌下去以后接着又再灌一大桶水,完了又被在口里灌水。过了不久,那个被灌足水的女人蹲在地上开始排泄,泻了一堆便后退几步,再泻,同时用手抓着沙子将她面前泻的粪便盖起来,这样一面泻,一面埋,泻了十几堆还没有停。画面如此的滑稽,令三毛忘记了自己是在偷窥忍不住哈哈大笑特笑起来。

《收魂记》中三毛因为给一些沙漠女子拍了照片就被认为是收了她们的灵魂,很快就会死去。甚至把镜子当做是一种会摄取人魂魄的东西,当他们看到三毛拿出来的镜子时,一个个大叫着连滚带爬的跳下车,生怕自己的魂魄被那镜子收了去。“物质的文明对人类并不能说是必要,但是在我们同样生活着的地球上居然还有连镜子都没有看过的人,的确令我惊愕交加,继而对他们无由地产生了一丝怜悯。这样的无知只是地理环境的限制,还是人为的因素,我久久找不到答案。”[13]

二、三毛的形象解读

三毛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而写的,生动的展现着世界各地的奇风异俗,以及在这些异域他乡发生的曲折离奇的故事。三毛在描绘这些异域的民风民俗和人情故事的时候,注入了自己全部的感情。所以,当我们在解读三毛作品时,可以很容易的从作品中看出三毛自由、孤独、执着、善良宽容及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心的一系列形象

(一)真实的三毛

三毛的作品中随处都是三毛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尽情流露,真实描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发生什么就写什么,自由自在的表达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三毛经常在作品中写自己不耐烦的心情,写自己生气时对荷西大吼的情节。写荷西上班不在身边时自己会寂寞,被沙哈拉威人无礼的搅扰时也会感到不可忍受,因为天气炎热,她自己躲在阴凉一些的屋子里只顾照顾自己而忘记了在烈日下的朋友哑奴,感到深深的自责。写自己是个让父母操心的孩子,一直让父母伤心、心碎、担忧,更因为自己的孤僻和任性,给父母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和困扰。写自己可以因为一点小事而尽情的放肆的大笑,因为荷西的死亡而自闭,轻生,甚至连自己感冒流鼻涕的情节也会写下来。三毛从来不用华丽的辞藻来修饰自己的作品,更不会在作品中把自己粉饰成一个理想主义中的“女神”,她洒脱,真实,不虚伪做作,无任何忌讳和避讳,只是单纯的为了自己的兴致而写作,只在乎生命真实的快乐。

(二)孤独的三毛

孤独可以说是三毛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三毛的童年就是在孤独中度过的,父母深爱她却不理解她,“当时年纪实在小,我的愁,我的苦,妈妈,你不要以为他不是真的,而我是这样的不明白,今生的起步要到什么时候。”连三毛自己都说:“少女时代的我是个非常寂寞的怪物,念书在家,生活局限在那一幢寂静的日式房子的高墙里,很少出门,没有朋友,唯一的真快乐,就是埋头狂啃自己喜爱的书籍,那时候我的自卑感很重,亲友间的聚会大半都不肯去。”

直到荷西的出现,才使三毛暂时忘却了孤独。但荷西的死亡却又使三毛再一次的陷入无尽的灰暗中,被寂寞包围,只剩下痛苦。“我的朋友,我想再问你一句已经问过的话,有谁,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孤独的生,不是孤独的死?青春结伴,我已有过,是感恩,是满足,没有遗憾。再说,也来了,我拉上窗帘,将自己锁在屋内,是安全的,不再出去看黑夜里满天的繁星了,因为我知道,在任何一个星座上,都找不到我心里呼唤的名字。”[14]三毛的心,已经随着荷西的死变成了一座空城,一座寂寞的城堡。她又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接任何电话,不见所有的人,她自己一个人住山洞,一个人坐在家里独自吹奏《甜蜜的家庭》,一个人去听海,幻想荷西就在她的身边。

三毛这种寻找理想人生的生活方式,注定了她在选择独特的同时也选择了孤独,当个人理想、体验与群体生活的背离到达一定程度时,悲剧不可避免的发生。三毛的孤独是深刻的,因为她追求得太高,而现实往往离理想太远,她的追求一旦失去存在的土壤,便显出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人们欣赏她的文章,却读不懂她的孤独。正如她自己所说:“真正深刻的快乐没有可能使得他人意会,快乐和悲伤都是寂寞的。”

(三)执着的三毛

三毛一生总是在追寻着她自己的理想生活,追寻着一个超越现实的精神家园。一曲《橄榄树》便道出了三毛的理想和愿望:“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广阔的草原,还有梦中的橄榄树……。”这是一种诗意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追寻。所以她说:“谁愿意做一个永远漂泊的旅人呢?”“我不是刻意去流浪……我不愿意流浪,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在另一种形式的生活中安定下来。”

在感情上三毛也是个极其执着的,从她文章中可以看出,她从来看不透生死,天性大喜大悲。生活里一点小小的趣味可以让她乐不可支,一个陌生人的死会令她痛彻心扉。在《哭泣的骆驼》中,三毛就像经历了一场噩梦般,久久不能恢复过来。在那个失落文明的沙漠里,野蛮和兽性赤裸裸且坦荡荡的显露出来,善良是弱小隐蔽的,无人能反抗和抵制,在撒哈拉政治风云际会的时刻,一对坚贞的恋人巴西里和沙伊达最终惨死在黄沙翻滚的大漠,弥漫着述说不尽的爱和哀愁,骆驼会哭泣,三毛的泪水也在不停地流淌。三毛这种对待感情执着的态度让他在荷西死后一度崩溃,精神错乱,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

三毛的执着性格令她根本无法从创伤中回复过来。她的心灵非常脆弱敏感,从她小时因老师的责骂执意不肯去上学便可看出来。同时她的执着也让她拒接接受新的感情新的人生,她在后期作品中揭示,荷西死后,她最少两次与别的男人有过心灵上的碰撞。但她固执的拒绝开始。或许,她正像她描写的稻草人一样,不肯离开,宁愿孤独,固执的守着她心中的圣地。

(四)善良宽容,广施仁爱的三毛

三毛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极深的情感,她曾经说“我是最喜欢中国文化的,因为里面包含太广,太神秘了。”[15]中国传统文化的濡养,使三毛的人生观、审美观和创作也深受影响。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她总是能以博爱的情怀去关注和描绘普通人的命运,不仅在物质上慷慨解囊资助他们,且能在人格上平等对待他们,尊重他们。

在撒哈拉沙漠中,奴隶是最为低等的,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肤色不同,所以他们就要受到连畜生都不如的待遇,就要被别人奴役、轻视、谩骂,甚至被当做物品能够自由的买卖。但是三毛却不同于那些恶俗的沙哈拉威人,她称呼哑奴为“沙黑毕”(朋友)吧哑奴真心的当做朋友来看待,她给予哑奴很多食物,请哑奴到家里来吃饭,完全不顾周围的邻居对他们产生的敌意,知道哑奴要被卖到远方,三毛给他送去了金钱和毯子。(《撒哈拉的故事·哑奴》)

《相逢何必曾相识》中三毛和荷西在异乡遇到了日本朋友莫里,因为同情他是一个流浪异乡的人,所以便把他请到家里来吃饭。当三毛得知莫里去了次南部回来后所有东西都被偷走了,穷得只剩下身上穿的那件衣服,惨得饭都没得吃,又因为没有工作证,连给人洗碗都没人要,后来又是坐牢,又是生病倒在街上给人送去医院时,因为自己没能在莫里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而深深内疚不已。

《温柔的夜》中,三毛遇到了一个乞讨者一纠缠缠着她想要讨点钱乘船回家。而乞讨者要的钱不足以买一张船票,三毛就断定了他是一个骗子,不愿意让他得到钱以后嘲笑她的愚蠢,所以尽管乞讨者缠了她很久,三毛都没有给他钱。直到后来到了码头,乞讨者告诉她,自己身上是有一部分钱的,只想讨个差额,三毛顿时为自己之前的所为感到羞愧不已,认为自己折磨了一个真正需要帮助的灵魂。

三毛就是用这样一颗豁达的心来展现着她对于生活的热爱,引导、呼唤着人们去热爱生命,感恩世界。

(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尊心的三毛

三毛虽然一生流浪异国他乡,但她却对祖国的故土怀有深沉的情感和浓厚的眷恋,每当异国风情稍似祖国的风光,她的爱国情愫和乡念情怀便马上流诸于笔端。无论在世界上的哪一个角落里,她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

比如在《逍遥七岛游》中当她面对美丽的拉芭玛岛时,就不由自主的感叹道:“这样的怅然,使我更加温柔的注视着这片杏花春雨,在我们中国的江南,大概也是这样吧。”[16]在散文《西风不识相》里,三毛谴责了洋鬼子以强国自居而任意欺辱中国留学生的卑劣行径,揭示出要做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就必须与不识相的洋鬼子进行斗争这样深刻的主题。在《亲不亲,故乡人》里更是处处流露着三毛的爱国情愫。因为莫里说当他做了什么不太体面的事情时,偶尔也会变成中国人,三毛顿时翻脸生气,大骂莫里是“丑恶的日本人。”并且还狠狠的往莫里坐着的木箱踢了一脚。当三毛想到从明年开始将会有很多中国人去世界各地参观游览的时候就会忧心忡忡,担心那些人会在游览的过程中做出有辱国体的行为。一句“在国内也许你是你,我是我,在路上擦肩而过彼此一点感觉也没有,可是当我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的时候,请不要忘了,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17]更是深深的感动着读者。一个弱女子,居然怀有如此高尚的爱国情操,实在是让人惊叹并为之敬佩。

小结:三毛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播撒着爱喝人间温情得种子,用炽热的文字书写着对生活的热爱。她的作品以自己的生命和心路的历程为变迁,融合了坎坷多变的人生经历,斑斓新奇的异域风情以及她形式上的流浪和实质上的追求,唤醒了人们日益麻木和沉醉的心灵。她那至善至真至爱的高尚品格,历经磨难依旧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那永不停息、自我超越的追求理想的精神更是带给了后来的年青人许多的激励,许多的启迪。

本文发布于:2024-01-11 12:37: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874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三毛   生活   作品   荷西   没有   时候   中国   感到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