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程玉兰)
江苏省洪泽外国语中学高二语文《寒风吹彻》2学案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体会文题中“寒风”的深层含义及理解“吹彻”的意蕴。
2.把握文章的结构特色;
3.培养体验“生命的苦难”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体悟情思;
2、分析作者对生命的充满悲情的独特看法。
教学过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蜷缩(quǎn) 暄暄(xuān)
作践(zuō) 一模一样(mú)
B.掎角(jī) 悄然(qiǎo)
吆喝(yāo) 顺蔓摸瓜(màn)
C.抵挡(dǐ) 撩起(liáo)
折耗(shé) 铩羽而归(shā)
D.冻僵(jiāng) 横祸(hèng)
拘泥(nì) 力能扛鼎(gāng)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蜗居 双鬓 凉飕飕 纷纷扬扬
B.烤热 抚摸 细裂缝 隐隐做痛
C. 凛冽 脉搏 葵花杆 旁证博引
D. 凑合 蘸水 冰窟窿 渊远流长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句是( )
A.商业银行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比性的原则,规范地透露经独立审计的年度财务报告,而不能私下披露。
.. B.在丹麦举行的体操世锦赛上,鞍马王肖钦的出色表现,不仅稳定了中国队的阵脚,也..稳固了队友的信心。
.. C.我的一个小火炉,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 D.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为政清廉,自觉接受“八荣八耻"教育,这样才能上行下效,....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中国青年报》记者通过明察暗访采写的报道,为铁道部门的调查取证提供了许多相关的、重要的线索。
B.姑妈年老多病,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天一冷她便足不出户,偎在一间矮土屋里,抱着火炉,等待春天来临。
C.权威人士强调:最近,国内矿难事故接连发生,相关部门必须提高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故不再发生。
D.大会之后,很多企业的领导端正了态度,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大了整顿的力度。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B.因为寒风在吹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
C.毫无疑问,目前农村的物质条件、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所享受的社会福利,都远远胜过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D.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
6.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问题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朱自清
1923年8月的一晚,我和平伯同游秦淮河;平伯是初泛,我是重来了,我们雇了一只“七板子”,在夕阳已去,皎月方来的时候,便下了船。于是桨声汩——汩,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了。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地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经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青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渡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来;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
那时河里热闹极了;船大半泊着,小半在水上穿梭似的来往。停泊着的都在近市的那一边,我们的船自然也夹在其中。因为这边略略的挤,便觉得那边十分的疏了。在每一只船从那边过去时,我们能画出它的轻轻的影和曲曲的波,在我们的心上这显着是空,且显
着是静了。那时处处都是歌声和凄厉的胡琴声,圆润的喉咙,确乎是很少的。但那生涩的,尖脆的调子能使人有少年的,粗率不拘的感觉,也正可快我们的意!况且多少隔开些儿听着,因为想象与渴慕的做美,总觉更有滋味;而竞发的喧嚣,抑扬的不齐,远近的杂沓和乐器的嘈嘈切切,合成另一意味的谐音,也使我们无所适从,如随着大风而走。这实在因为我们的心枯涩久了,变为脆弱;故偶然润泽一下,便疯狂似的不能自主了。但秦淮河确也腻人,即如船里的人面,无论是和我们一堆儿泊着的,无论是从我们眼前过去的,总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任你张圆了眼睛,揩净了眦垢,也是枉然。这真够人想呢。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黄已经不能明了,再加上了晕,便更不成了。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一团光雾。光芒与雾气腾腾的晕着,什么都只剩了轮廓了;所以人面的详细的曲线,便消失于我们的眼底了。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与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
1. ①“我们开始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滋味了”句中“蔷薇色的历史”所指的意思是什么? (不超过10个字)
②“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句中“因袭的言词”指的是什么? (不超过20个字)
2. 联系全文看,为什么“生涩的,尖脆的调子”“也正可快我们的意”?
3. 本文的篇名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而文中为什么还写月色?
4. 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写邀约俞平伯同游秦淮河,是有意排遣郁闷,藉此抚慰自己枯涩的灵魂,隐约地表现“五四”高潮之后,知识分子的郁闷和惆怅。
B. 全文秾丽纤细,笔触雅致委婉,以完美和谐的笔调,描绘秦淮河朦胧的夜景,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表现了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后,知识分子积极向上的热情。
C. 文字缠绵,蕴含眷恋悱恻的气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有一种独特的美:细腻而隽永,朦胧而真切。
D. 这是一篇具有深刻内涵的游记散文,“秦淮河”其实就是古老而又美丽的中国的缩影,作者启迪人们去反思、去探索:为了这美丽的祖国,我们每个人应该为它奉献出什么。
E. 作者重彩浓墨描摹十里秦淮的朦胧夜景。他倾心神往明末秦淮的艳迹,为的是追求梦境的慰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浓浓地抹上了作者本人的个性色彩。
本文发布于:2024-01-10 16:08: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864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