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0日发(作者:林子祥)
《雨霖铃》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情感。
2、深刻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诵
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故事导入 2分
你们知道中国流行歌曲的鼻祖?-----柳永。你们知道吗,柳永,又叫柳七。精通音律,精通词格。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他的词风行一时,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说法。特别是那些在歌楼舞馆的歌女们非常喜欢他。她们成了柳七的粉丝。有诗为证: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两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有一位歌女不但喜欢他的词,也喜欢他,于是两人好上了。应该说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过啊,柳七在京城仕途不得意,他心里郁闷啊,于是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更觉痛苦万分,在分别的那一夜,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词---《雨霖铃》,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 15分
1、教师范读(故意将词中的几个句子读的情感平白或者激情昂扬)2分
首先老师把这首词读一下,同学们认真的听,听老师读得怎么样。
读完后,学生不急于评价,给3分钟时间,先结合这首词的注解,让学生认真品读之后谈谈各自的看法。(老师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语速恰当、最重要的是要品出感情)
2、学生点评 2分
3分钟后请同学们起来说一说,根据你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对老师的朗读做个评价。找出来问题的同学请举手。
明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读得气势太足,全文来看,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那么全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低沉的而不是激昂的。
这句话中包含的意象虽然是阔大的,但是不能违背全词的感情基调,即低沉、哀伤、缠绵。(大屏幕显示感情基调)依据这个基调,同学们再找找老师哪些地方读的还不到位。
开头三句,虽然是写景,但是萧瑟凄清的景,这种景中应该还含有作者的情,不能仅仅将它当做写景的句子平淡的读,应该读出低沉伤感的感情来。
最后两句,作者直接抒发了分别后的孤寂痛苦的心情,应该读的更伤感一点,这样才能令读者产生更多的想象。
3、学生朗读(个人读,分组读) 4分
同学分析的都很到位,把握住了本词的情感基调,同学们谁来给大家有感情的朗读全词?请位女生先读。有人说,这首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诵,男生们你们服不服,不服怎么办?那就男女pk吧。
4、教师指导 2分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竟无语凝噎”---“凝噎”稍重,稍停,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景一顿,声断气持续。
5、学生齐读 1分
三、研习、鉴赏 20分
讨论一:你认为哪句话既点明全词的主旨又淋漓尽致的把作者的情感完全抒发出来?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句话有三字点明了整首词主旨,知道不?(板书:伤离别)师调侃:男儿有泪不轻弹,仅仅未到伤心处。柳七为何如此伤感?能用两字回答吗?(板书:多情)师调侃:这多情不是花心哦,是情深深,是“剪持续,理还乱”的情啊。柳七还自认为他的多情比古人还深,这句话中看得出来吗?“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何况实在这清冷的秋季里,哪能承受得了呢)(板书:清秋之景)
1、下面我们来看看词中有没有具体描绘清秋之景的,请找出来?生边找,师边板书:
(实景)寒蝉、晚亭、骤雨(环境烘托)
伤离别 清秋之景
(虚景)烟波、暮霭、楚天(借景喻愁)
杨柳、晓风、残月(融情于景)
2:同学发现上片写的景和下片写的景有何不同?
(上片是写眼前景,下片是想象之景。眼前景我们叫实景,那么想象之景叫虚景,这种表现手法叫虚实结合。)
3、除了写景有虚有实之外,其他的有没有实写和虚写呢,请找出来?生边找,师边板书:
(实写) 执手 泪眼 无语 (情态)
多情
(虚写) 虚设 风情 何人说(心理)
从中可看出虚实结合还能够写眼前的情态,能够刻画别后设想的心理活动。
本词一大特色:虚实结合加深了离别的痛苦和别后的孤寂之情。
讨论二:这首词还有一大特色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请分析这三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分思考5分回答)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给同学们五分
(教师将全班钟时间分组讨论分析这三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按组分为三个大组,每个组承包一个句子,每个组内要求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要求小组成员找好发言人。)
提示:分析写景的句子要抓住意象,分析意境,体味作者的情感
赏析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意象,构成了一幅秋雨黄昏送别的场景。而秋天的寒蝉生命垂危,应该只剩下若断
若续的哀鸣,长亭是古人送别的地方,看见长亭意味着要离别,秋天骤雨过后空气应该也是清冷的,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流露出作者悲凉的心境。
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分析能够看出,这句没有正面写离别,而离别的“凄凄惨惨戚戚”的情感已充塞在读者心中,这为全文定下了凄凉、伤感的调子,为下文写离别勾勒了环境。(板书:环境烘托)
赏析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将千里的烟波比作自己内心难以派遣的惆怅,用傍晚浓重的云雾比喻自己沉重压抑的心情,用空阔辽远的楚天比喻自己愁苦的无边无际。
师小结: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分析出这句主要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写自己的离愁。分析很有道理,这让老师想起了贺铸《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句中将愁苦比作了烟草、飞絮、梅雨,这和我们刚才所说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板书:借景喻愁)
赏析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历来被人传诵,拿它来代表柳词,作者所选用的意象酒、杨柳、月都是和愁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借酒消愁愁更愁”句中我们知道酒是用来消愁的,而作者先是借酒浇愁,酒醒时候看到的景色却是代表离别的杨柳、习习凉风、一轮残月,这就更加加深了作者的愁苦。这种光景确实凄楚难耐,作者的心境可想而知。
师小结: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很多最能触动愁情的意象入词,构成了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的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此句字字写景,字字含情。(板书;融情于景)
四、总结 1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从中能够体会到《雨霖铃》带给我们的那份凄凉,那份忧伤,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并且陶冶了我们诗词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了古诗词的典雅魅力。
五、学生诵读。4分
根据以上的板书把这首词背下来。
六、作业:全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写一小段赏析的话。
结束语:
送大家一句话: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文学作品,学会声情并茂地品读生活,你定会收益匪浅。
【板书设计】
(实景)寒蝉、晚亭、骤雨(环境烘托)
清秋之景
(虚景)烟波、暮霭、楚天(借景喻愁)
杨柳、晓风、残月(融情于景)
伤离别
(实写) 执手 泪眼 无语 (情态)
多情
(虚写) 虚设 风情 何人说(心理)
本文发布于:2024-01-10 06:49: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859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