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马说》教案

更新时间:2024-01-08 20:16:03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8日发(作者:项淳一)

23.马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讨论法。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修炼真才实学,努力奋发。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 、合作探究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韩愈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一、新课导入

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很好。有很多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龙马精神、跃马扬鞭。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文章。

二、正课学习

(一)识其人

1.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

十卷。

2.背景资料

《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

3.知识链接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问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

(二)读其文

1.正音。

衹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 骈pián死于槽枥lì之间 /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 才美不外见xiàn / 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 其真无马邪yé?

2.节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课堂新授活动

活动一:听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结合注释,参考下面提示,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翻译提示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2、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一食:吃一顿。食,吃。

食:同“饲”,喂养。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

临:到(它)跟前。

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3、疏通课文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

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原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原文: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活动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2、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4、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

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活动三:积累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2、一词多义

(1)不以千里称也 因为

(2)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养

(1)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

(2)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1)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

(2)执策而临之 名词,马鞭

(1)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的

(2)其真无马邪 表反问的语气,难道

(3)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语气,恐怕

3、古今异义

(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安能求其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

今义:或者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古义:仆役。

今义:没有人身自由的人。

(5)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古义:不够

今义:缺点,错误。

(6)才美不外见

古义:美好的素质。

今义:美丽。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辱没。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

策之不以其道

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3)数量词用作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行千里。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使……尽,竭尽。

(5)形容词用作名词

才美不外见

美:美好的素质。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1)不以千里称也

动词“称”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2)策之不以其道

省略主语“人”。

倒装句

(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于”相当于“在”,介词结构后置。

(2)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即“千里马”。

判断句

(1)其真不知马也

“……也”表判断。

活动四:读课文,合作探究

1、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4、“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课文中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千里马的遭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感情:文章似乎是在爱说马,实际上是以马喻人,是在指责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作者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批评。

修辞: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6、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7、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活动五:写作特色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请赏析。

第一段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情形,流露出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意,最后用“不以千里称也”作结,“也”字流露出作者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段末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愤怒谴责的感情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字凝聚着作者愤慨的情感;第三段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无马”一句用“邪字清欠带过,而“不知马”一句用“也”字收住,有作者的痛切之感,也有对“食马者”的嘲讽之意。

2、托物言志,意蕴深刻

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说人。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表面上说的是相马、食马之事,实际上阐释了对社会重大政治问题之一的人才问题的见解。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是深刻的思想蕴涵在具体的形象之中,不仅使行文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活动六:课外积累

韩愈名言摘录: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肝胆一古剑,波涛两浮萍。

四、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作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

五、随堂训练(PPT)

板书设计:

千里马——→人才马 说伯乐——→赏识人才的人托物寓意

食马者——→昏庸浅薄、不识 人才的统治者

本文发布于:2024-01-08 20:16:0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841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千里马   作者   人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