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8日发(作者:平显)
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
篇一:初中教材《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初中音乐教材17册第五单元《月光》)
设计人:宁波市江北实验中学郭文燕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认知中国古曲中鱼摇尾和换头合尾的创作方式。
2、在作品欣赏中,使学生能够从音乐要素方面理解作品的音乐内涵及音乐意境,让学生了解这一幅中国的交响音画给我们带来的意境美。
3、通过演唱主题音乐,让学生感受它的旋律古朴典雅,节奏平稳舒展,用含蓄的手法表现了深远的意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鉴赏作品,感受中国古典音乐表现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内涵。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古典音乐的魅力和音乐形象的表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春江花月夜》主题音乐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音乐山水画,这幅画给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他的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被称为中国古代的音乐水墨长卷。(播放主题音乐)
设问:这样的乐曲旋律,你会用什么题目来为他命名呢?
他的题目有着漫长的经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沉寂了千年,由于年代太过久远,以至于无法考证最早的产生时间,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十大古曲之一,《夕阳箫鼓》是她最早的名字,而在民间流传的这些年,被很多民间艺人或演奏家修整,完善,曾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将其更名为《浔阳琵琶》,《浔阳夜月》,现存最早的乐谱是明清时期吴畹卿的手抄本,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而他的曲调流传远远早于这个历史。
20世纪20年代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先生将其演奏的琵琶曲《浔阳夜月》改编为民乐合奏曲,并最终更名为《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从最初的琵琶文曲,到现在我们听到的民族管弦乐作品,这首古曲结合了中国古代及近现代艺术家的智慧,他是集先人之大成,今天,让我们从这首古曲中来重温古代艺术的气息,追寻中国古人留下的足迹。
二、鉴赏《春江花月夜》
(一)引子欣赏
首先,我们来欣赏第一段中的引子部分
1、聆听并思考: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演奏? 学生回答:箫和琵
琶
分别表现了什么的音乐形象?
2、创作方式
聆听并思考:在这个旋律谱例中,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只有一个音
他是怎样来创作这单个音的旋律的?速度慢起渐快,力度由弱到强,
他用了中国以及东方音乐都擅长用的方式,单个音的旋律,运用散板的节奏,采用由弱到强的力度以及慢起渐快的速度,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让我们在有限的音符中体会音乐形象无限细微的变化。
3、音乐形象
设问:琵琶和箫这两件乐器运用中国古老的创作方式,他们分别表现的是哪两种音乐形
象呢?学生回答
琵琶:表现江水拍岸,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地点,江岸边
箫,鼓:表现了月夜,描写了一个时间,
4、再次聆听
设问:琵琶表现的江水拍岸,箫鼓展现的月明之夜,组合在一起,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播放引子部分音乐)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给我们营造了一个安宁的气氛,悠远而静谧。这是一个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夕阳西下,耳畔响起
源自江头尽处的阵阵箫鼓声。
(二)主题音乐
1、播放主题音乐
在这样的音乐氛围中,飘来了江南风格的主题音乐。
聆听并思考:主题音乐与引子相比,演奏的乐器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用到了乐队的全奏
教师:在这样宁静的氛围下,出现乐队的全奏,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2、演唱主题
第一次演唱:这条旋律是全曲的灵魂旋律,让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演唱,感受她古朴典雅的江南风韵。(唱主题)
第二次演唱:思考:主题音乐的每一句旋律都是由乐队全奏的吗? 最后一句用箫来演奏
从乐队的全奏到箫演奏他是为了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这种宁静,悠远的音乐意境始终萦绕,看着古朴典雅的江南美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叹。 第三次演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情感的表达
3、加入歌词演唱
一个音乐作品能被广泛流传,被人们所熟知,肯定是人们喜欢这个作品的主题旋律,这个作品他的主题音乐优美如歌,很多人根据这个主题音乐的创作意境填词,并且广泛传唱,版本众多,
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个版本,让我们一起来听(播放录音)
让我们跟音乐来演唱一下这首歌曲。熟悉主题音乐
4、鱼摇尾(课件)
设问:结合谱例,寻找旋律有什么规律?
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后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这种创作方式称为“鱼摇尾”,也叫衔尾式,接龙武。
再次演唱旋律,思考鱼摇尾的创作方式以及歌曲中歌词的诠释,他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样的音乐意境?
乐句之间环环相接,表现夕阳余晖映照在江面上,使江天融为一体。微风吹拂江面泛起涟漪的江上秀丽景色。
5、出示标题
这一部分引子加上主题音乐有一个非常有诗意的小标题——《江楼钟鼓》;
(三)赏析前三部分
《春江花月夜》为我国民族音乐中常见的多段式结构,最早的《夕阳箫鼓》全曲为六段,没有分段标题,到1895年李芳园将原曲发展到十段,并根据内容和意境创作设计了分段标题。由于版本的不同,现在很多演奏中都会根据实际音响去掉其中的几个段落,他的每个段落都跟我们演唱的主题音乐有一定的渊源,以下一系列的画面都是在这样的音乐意境下产生的。
1、 换头合尾
(1)对比聆听前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
叠》
设问:接下来老师播放前三段的旋律,寻找后两段的旋律和主题音乐旋律有什么相同点?
(2)课件出示段头,段尾的旋律,让学生直观的看到谱例中结尾的旋律是相同的
学生回答:旋律与第一部分《江楼钟鼓》非常相似,都是通过第一部分的旋律发展而来最后一句旋律都是由箫来演奏的,并且都是相同的旋律结尾
教师总结:(课件中出示“合尾”)
(3)出示“换头合尾”的定义
定义:每一段的前半部分在主题音乐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些变化,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即“换头”),而在每段的后半部分反复主题旋律(即“合尾”),这样的创作方式称之为 “换头合尾”。
(4)从《花影层叠》中体会“换头合尾“的创作方式
在《春江花月夜》这个作品中“换头合尾”这种创作方式始终贯穿,而作品的奥秘是蕴藏在“换头”当中,每一次换头都能让我们看到不同的音乐形象的变化。
① 观看琵琶演奏视频
设问:让我们再次聆听《花影层叠》,哪个地方存在着“换头”这种形式?
学生回答 音乐在流动的过程中用琵琶这一乐器演奏了四个快疾的乐句,与前面悠扬的乐句呈较大的对比,这是琵琶演奏的华
彩乐句,形成了固定的节奏型。
②出示谱例
③画旋律线(板书)
设问:我们来看他的旋律线中藏着什么秘密?
模进:节奏相同的旋律和音程关系在不同的音高位置反复出现,称为“模进”。
音乐的旋律线给我们展示了怎样的音乐意境?
好似江风习习,江上泛起了波澜,水中花影纷乱层叠,美不胜收。
(四)聆听最后三段《渔歌晚唱》《洄澜拍岸》《欸乃归舟》
1、播放录音,在播放过程中出示标题
聆听并思考:《春江花月夜》从远到近,由低到高,撑开了一个春江入海,芳草鲜美的空旷夜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江南水乡的自然之景,在下面的这部分音乐中音乐意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她会让我们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出现了人物
2、《渔歌晚唱》
人在画中间,画因人增色,人物的出现给整个作品增添了生气。简单的说,应该是触景生情,而这种情也感染了作曲家的心情,首先让我们来听听这是渔人们当时的心情如何
①聆听音乐,体会渔人回家时一领众和的表现方式,让学生感受这种方式中隐藏的渔人悠然自得的音乐情绪
② 师生合作模唱旋律:在老师演唱的旋律中听到木鱼之后的旋
律进行模仿演唱
③ 设问:这是一种怎样的演唱方式,他让你体会到当时渔人回家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五)完整聆听
聆听并思考:在乐曲的开头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结尾又是什么乐器?(黑板板书)
为什么在乐曲的开始部分都是由琵琶开始的,而结尾都是由箫来演奏的呢?
人生的年轮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替传承,他们能够如流水生生不息,似明月永久长存,繁衍至今。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种对人生和宇宙感慨的气魄是出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长体诗《春江花月夜》。
三、拓展
(一)唐诗《春江花月夜》
古人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换来了人生和宇宙的长存,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社会与宇宙的大融合。而张若虚会有这样的思想哲理,也得益于他所生活的朝代,唐朝的时代气质:博大、进取,宽容,唯美。他们与周边国家的和平相处,宽容的接收西域引进的琵琶,并将其发扬,流传,体现了他们的博大,进取之心,而这样的时代气质应该得到传承。在中国2008年的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了《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和唐代诗歌的融合,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这个礼乐之帮上下五千年来的盛世奇观,让我
们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穿越和打动。
(二)奥运会《春江花月夜》
篇二:《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黄云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体会诗歌“哀而不伤”的感情基调。
4、在本诗的情、景、理的鉴赏中,感受诗的语言魅力,学习作者对人生追求与热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1、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2、理解诗的过人、独特之处。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只因一首诗,而成就了千秋美名。
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首诗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二、诗大家课前已读过,也思考过,大家对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就整体而言有何见解和感受?请谈谈你。(各抒己见,一两句话即可)
预设1:春江月夜澄澈空明,情感低沉哀伤、惆怅无奈。
预设2:感觉意境幽美而邈远,情思清苦而不沾泪。
三、每个人对诗的印象可能略有不同,请你伴着《春江花月夜》的乐曲,读出你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结合赏析指导,高亢——平缓——低回——哀怨——悠长)
要求:读的同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既符合原作的描绘、而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进而走进这画面中去。
——置身诗境
四、请找出文中写景的诗句加以赏析。——缘景明情
1、全诗以写景为主,前面的景与后面的景有什么区别?
明确:前面为纯自然之景,后面的景有了人的行迹,融入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
2、诗句前面的景物描写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请你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联缀成一幅画面,选择部分景物或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教师指导: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而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明确:意象: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汀、白
沙
赏析示例:春江的潮水涌动,与大海相连。明月从这无垠的大海上冉冉升起,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缀满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4、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情感?我们能否用四字短语概括画面的意境特点? 生讨论作答: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喜爱。
空明澄澈、迷离恍惚、幽美恬静、空灵迷茫、静谧清丽
——缘景明情
教师小结: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
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
5、配乐齐读,体悟诗意美。
五、诗中哪些句子是作者望月而产生的哲理思考?找出请加以赏析。
赏析示例: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不禁对空中这轮孤月发出奇想:究竟是谁最先在江畔看
见这明月呢?江月又在什么时候开始照着人呢?人生代代绵延无已,但江月却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可是在等待什么人吗?但月下只有滔滔不绝的江水。
1、比较与李白的诗《把酒问月》在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认识上有何不同?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明确:李白诗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总的基调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但结句暗含及时行乐之意。
张若虚认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
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
——以意逆志
2、为什么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等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开元初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唐朝,特别是盛唐,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诗人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
《春江花月夜》中雄伟阔大的景象和“哀而不伤”的情绪,正是源于张若虚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奏响的是青春、热情的盛唐之音。
——知人论世
3、咬文嚼字,“望”能否换成“只”?为什么?
明确:不能,“望”意中有人,暗含天人合一;“只”无人之境,沉静死寂,没有生气。“只”意为单调,缺少变化,略显遗憾。
引出评价:
“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王岂运《湘绮楼论唐诗》)“孤篇盖全唐”
——玩赏涵咏
过渡:描绘了春江花月夜之美景,畅想了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自然引出关于人的思考:江月尚且待人,长江尚且送流水,那么人呢?
六、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游子?哪些句子是写思妇?请加以赏析。
1、找出写思妇的诗句,读一读并讨论: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明月、闺楼、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鸿雁、鱼龙
(2)诗歌中的意象,由于历史的沉淀,往往具有独特的内涵,抓住这些意象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鸿雁”和“鱼龙”,暗含鱼雁传信。请分析徘徊之月在本诗中的独特的内涵。
徘徊之月: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3)根据“卷”和“拂”两个动作,运用联想和想象揣摩思妇的心理?
“卷”“拂”两个动词表现了思妇看到月光触景生情,反而相思又深,想敢走这恼人的月光的思念的烦躁与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4)请你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联缀成一幅画面,选择部分景物或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赏析示例: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
2、请找出写游子的诗句,读一读并讨论:
(1)用了哪些意象?
闲潭、落花、流水、海雾、江树、明月
(2)“落花” “流水”两意象有何特定内涵?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五代十国·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宋?晏殊《浣溪纱》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
人迟暮的感慨。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3)请你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联缀成一幅画面,选择部分景物或场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赏析示例: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怨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
3、与唐玄宗开元时宰相张九龄《望月远怀》作比,在抒写游子思妇离愁别恨的范围和境界方面有何不同?有人说张若虚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上升到了天下的离人思妇,你怎么理解。
望月远怀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明确:
同样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苦但快乐着!
《春江花月夜》作者用“谁家”“何处”的互文方式,表现出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都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都希望“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作者要表现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已经超越了自我,超越了时代。
《望月远怀》从一个人的视角进行描写,更侧重于个体的情感抒写。不如课文大气。 引出评价: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七、课堂小结:
月亮,自从上古时期,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主角。人们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溶进月光里,注入明月中。而张若虚却在思想与艺术上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超越及时行乐的思想局限,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整首诗篇?a href=“/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鹆衷谝黄樟槎悦5脑律铮哦琳
呷ヌ窖捌渲忻赖恼孚小8艘酝嫖段耷畹囊帐醺惺堋?/p> 八、结束
在配乐朗诵中结束一节课。
九、作业
背诵全诗。
篇三:《春江花月夜》公开课教案
第1页(本章共8页)
第2页(本章共8页)
第3页(本章共8页)
第4页(本章共8页)
第5页(本章共8页)
本文发布于:2024-01-08 04:1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833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