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更新时间:2024-01-07 03:55:23 阅读: 评论:0

2024年1月7日发(作者:滕芳)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

期中检测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以文为诗,就是把古文的章法和句法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但凡古文中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均可用于诗歌之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容量和气势。阎琦先生在《韩诗论稿》中说道:“所谓以文为诗,主要指诗多赋体(叙事体)、好直说、以古文章法句法为诗,诗兼有散文体裁。”阎先生指出用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作诗,会使诗歌中包含散文体裁,也就是便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看起来具有“散文化”倾向。大致说来,韩愈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盛唐,无论是题材、形式都已经非常完善。在诗歌创作方面,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将诗歌艺术发扬光大。韩愈等晚辈诗人就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创作传统诗歌的同时,他们尝试摆既盛唐诗歌的束缚,在诗歌创作中尝试改变盛唐诗歌整齐、工整的形式,并加入跳跃和闪烁的元素,使诗歌的语言改变整齐划一的局面,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改变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诗句可长可短。形成错落之美。后人在提到韩愈诗歌特点的时候多提到其诗歌的奇崛和怪异,而简短而又近古的诗歌多被忽视,因为在唐代,大多数诗歌在格律和韵律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周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和传统诗歌创作不符,有悖于主流诗风。在韩愈诗歌创作尚未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这类诗歌难免会被人误解,甚至被人否认,认为不是诗歌而近于文,而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正是早期的这种尝试性的创作为其诗风的形成和后期的大力发展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用长短句是尝试着用写文的办法来写诗,那么用散文的谋篇布局来写诗便是对诗歌大刀阔斧的改革了。韩愈在诗歌创作中,把散文的谋篇布局、起承转合的气势运用得淋漓尽致,把散文描述事物的手法、描绘人物的功能以及栩栩如生的状物的笔法也应用于诗歌创作之中。罗联添也说:“韩愈所以多作古诗,少作近体,是固近体篇幅短小,又有格式限制,不易发挥其才力,也较难于表现雄伟奇崛的气势风格。”这就指出韩愈诗中为什么会出现大量长篇大作,一是韩愈才力雄厚,二是近体诗格律和篇幅方面的限制不利于诗人才力的发挥,

第 1 页 共 13 页

所以韩愈诗歌较倾向于古体创作,动辄数百宇。

韩愈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熟谙古文创作,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在散文中极力贯彻这种主张。《原道》《原毁》诸篇即为明证。用严谨的语言,加之铺张的议论,将自己对世事的态度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韩愈则试图在诗歌创作中大量引入议论,并加之以能够表现感情、增加语感的虚字,从而尽可能多地让诗歌表现出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

程千帆先生在其《古诗考索》一书中说道:“韩愈以文为诗,其实际意又就在于要突破诗的旧界限,开拓诗的新天地,这不但有助于形成他自己的独特面目,而且成为宋诗新风貌的先驱。”确为的论。

(摘编自袁书会、闫振华《简论韩愈的“以丈为诗”》)

材料二:

韩愈是一个诗人,但作为一个文章大家似乎名气更盛。有时宁可回避其诗,也必谈其文。诗与文其实不能截然分开,前者为后者的灵魂与核心,后者为前者的基础,并且可以看作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诗与文之间的关系绝非独立和分离,而是相互支援以至于共同抵达一种成就和境界。

就形式的演变和渊源来看,传统的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是另一种形式的文。诗与文的完全对立和脱离既非常荒谬,也不可能。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文毕竟不是诗,因为文所不及之境才有诗,可见还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诗的确是极为独特的事物,是一种非如此不可的、极具特质与高度的表达,当然不能用文来取代。所以从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诞生到现在,几千年过去,诗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仍然存活,而且远无终结之相。诗的本质意又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这一点是不可替代的。无论读者数量多少,诗作为一种极致化的表达方式,仍然是文学审美的高端,这种地位与尊严是无可撼动的。

说理性与叙事性是文章强项,但这些优长即便是诗也未能彻底割舍,相反总要以另一种面目出现。从古到今,人们公推“韩文”。其诗则要退其次。就他个人来说,也是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每每书写文章,必定理茂辞盛,气势夺人,但如此凌厉之文一旦入诗,也不失为另一种境界。他的诗章同样好不痛快,别有新调。他的诗所达到的高度,正因为文的援助,可以说没有韩之美文,就没有这些好诗。他的诗与文可称双壁,许多时候难分高下。其文确在一定程度上遮掩了诗,但诗的光芒仍然能够从茂密的文章之林中穿射而出,炫人眼目。

(摘编自张炜《诗与文的关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第 2 页 共 13 页

A.韩愈意识到诗歌只有变通才能继续发展,在创作中尝试以古文的章法和句法为诗。

B.近体诗篇幅短小、格律严格,不利于诗人才力发挥,这促使韩愈倾向于古体诗的创作。

C.韩愈熟悉古文创作,他的诗借鉴了他的文的创作手法,同时,他的文又借鉴了他的诗。

D.韩愈早期以文为诗的创作尝试,因为与传统诗歌创作不符,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可以找出古文所有能用到的内容和形式。

B.诗与文有着密切的关系,文是诗的基础和更开阔的后方,韩愈的创作顺序是先文后诗。

C.诗歌的地位与尊严是不可撼动的,因此诗的本质意义并无改变,它仍然还是文学的核心。

D.韩愈以文为最重要的志业,他的文理茂辞盛,气势夺人,得到了世人的高度评价。

3. 结合材料内容,韩愈的下列诗歌中未体现其以文为诗艺术手段的一项是(3分)( )

A.今日曷不乐?幸时不用兵。无曰既蹙矣,乃尚可以生。(《古风》)

B.君不见太皇谅阴未出令,小人乘时偷国柄。(《永贞行》)

C.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D.马厌谷兮,士不厌糠籺。土被文绣兮,士无短褐。(《马厌谷》)

4. 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结构。(4分)

5. 北宋沈括曾说:“退之(韩愈)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对他的这一说法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见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第 3 页 共 13 页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宇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

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第 4 页 共 13 页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同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揣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虹?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札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摘自《宋史》)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连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

第 5 页 共 13 页

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

7.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

B.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

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和前面写他光辉的履历形成了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

8.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6分)

9.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华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艺术感染力上有怎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幼颖异,入太学,中进士第。徽宗亲制《君臣庆会阁诗》,群臣皆赓进,惟藻和篇,众莫能及。寻除《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再迁著作佐郎。时王黼与藻同舍,素不咸,出通判宣州,提点江州太平观,投闲凡八年,终黼之世不得用。

高宗践祚,召试中书舍人。帝以所御白团扇,亲书“紫诰仍兼绾,黄麻似《六经》”十字以赐,缙绅艳之。属时多事,诏令类出其手。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又言:“崇、观以来,赀结权幸,奴事阉宦,与开边误国,得职名自观文殿大学士而下直秘阁、官至银青光禄大夫者,近稍镌褫,而建炎恩宥,又当甄复,盍依国初法,止中大夫。”

绍兴元年,除龙图阁直学士、知湖州,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诏赐庙忠烈。又言:“古者有国必有史,古书榻前议论之辞,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今逾三十年,无复日历,何以示来世?乞即臣所领州,许臣访寻故家文书,纂集元符庚辰以来诏旨,为日历之备。”制可。史馆既开,修撰綦崇礼言不必别设外局,乃已。郡人颜经投匦诉其敷籴军食,遂贬秩停官。

第 6 页 共 13 页

六年,修撰范冲言:“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恐遂散逸,宜令就闲复卒前业。”诏赐史馆修撰餐钱,听辟属编类。八年,上所修书,自元符庚辰至宣和乙巳诏旨,凡六百六十五卷。藻再进官,其属鲍延祖、孟处义咸增秩有差。言者论其尝为蔡京、王黼之客,夺职居永州,累赦不宥。

秦桧死,复职,官其二子。二十八年,《徽宗实录》成书,右仆射汤思退言藻尝纂集诏旨,比修实录,所取十盖七八,深有力于斯文。诏赠端明殿学士。

(节逸自《宋史·汪藻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B.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C.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摩/如其策

D.尝论诸大将/拥重兵浸成外重之势/且陈所以待将帅者三事/后十年/卒/如其策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以后是传授儒家经典、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B.紫诰:指诏书。古时诏书盛以锦囊,以紫泥封口,上面盖印,故称。黄麻:古代诏书用纸。亦借指诏书。

C.秩:可指官员的官阶、品级。“贬秩”指官员降级,“增秩”指官员加级,“秩满”指官员品级到了最高级。

D.元符庚辰:这里兼用年号、干支纪年。从汉武帝起,皇帝开始有年号。干支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汪藻文才出众。群臣纷纷为徽宗亲自编制的诗写和诗进呈,只有汪藻写的无人能及;时值国家多事,当时的诏令多出自他之手。

B.汪藻仕途坎坷。他与同舍的王黼不合,在整个王黼当权的时期不被重用:后来还被谏官以做过蔡京,王黼的门客为由夺去官职。

C.汪藻正直敢言。他建言,对于那些贿赂当权、侍奉宦官、开边误国却取得职位的官员。应依照国初的惯例,授予官职不可过高。

D.汪藻致力史学,他亲自参与编修《九城图志》《徽宗实录》.绍兴八年,汪藻呈上他主持编撰的实录,他和僚属都因此得到嘉奖。

第 7 页 共 13 页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颜真卿尽忠唐室,尝守是邦,乞表章之,讯赐庙忠烈。(4分)

(2)日历,国之大典,比诏藻纂修,事复中止。(4分)

14.请简要概括汪藻为抢救文献资料做了哪些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登高咏菊尽

罗隐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③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注】①兰荪:一种香草。②玉砌:用玉石砌的台阶,此指富贵之地。③要时:迎合时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说深秋菊花迟迟开放,是为了避开兰荪炫耀芬芳的时节,言近旨远,含蓄蕴藉。

B.“阳和”指春煦之气:颔联下句说菊花不接受春天的一点恩惠,用语浅俗,饱含豁达之意。

C.颈联上句运用反间手法,明说菊花生处不容靠近“玉阶”,暗指诗人沉沦下层、晋升失路。

D.诗歌照应紧密,“偶得存”照应诗题中的“尽”字,“篱畔霜前”为颈联中的“生处”等张本。

16.请从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角度简要贯析尾联。(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____”一句以小名

第 8 页 共 13 页

②①

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3)鸟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其他的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遂川于公元199年建县,至今有1800多年历史。建县以来,遂川没有发生过______的历史事件,也少有让人______的文臣武将、文人墨客,但它有______的狗牯脑茶。 遂川植被丰茂,土地肥沃,全境长年云露缭绕,适合茶生长的天然故乡。特殊地质长出来的狗牯脑茶,茶芽叶嫩,富含氨基酸、咖啡碱、天然芳香质等元素,其香醇______,甘甜经久不去,是绿茶中的上品。

因为有了狗牯脑茶,遂川人也就有了与茶有关的文化与习俗。遂川人见面问安不是问吃了没,而是问喝茶了没。上山砍柴、下田干活,必用竹筒带茶水闲暇时喝……遂川的大小圩镇茶馆林立,人们谈买卖在茶馆,农事筹划在茶馆,相亲约见面也在茶馆。一座座茶馆里,茶气芬芳,茶水蒸腾。岁月如流,只有这茶,一直在茶杯里翻滚、沉思,仿佛是时间的主人。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千古流芳 推崇备至 闻名遐迩 芬芳馥郁

B.彪炳千秋 推崇备至 名不虚传 沁人心脾

C.彪炳千秋 耳熟能详 闻名遐迩 沁人心脾

D.千古流芳 耳熟能详 名不虚传 芬芳馥郁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遂川植被丰茂,土地肥沃,全境长年云雾缭绕,乃是适合茶生长的天然故乡。

B.遂川土地肥沃,植被丰茂,全境长年云雾缭绕,是适合茶生长的天然故乡。

C.遂川土地肥沃,植被丰茂,全境长年云雾缭绕,适合茶生长的天然故乡。

D.遂川植被丰茂,土地肥沃,全境长年云雾缭绕,天然是适合茶生长的故乡。

20.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

B.漫山遍野的树,像绵延不绝的绿色画卷,像鳞次栉比的天然屏障,像严阵以待的戍边将士。

C.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第 9 页 共 13 页

D.树缝里也澜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二)语言运用文字Ⅱ(本题共2题。9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诸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6分)

人类的大脑每秒都会收到无数信号。多数时候, ① ,譬如树叶轻柔的沙沙声;与此同时,大脑会对一些重要的线索保持关注,譬如汽车喇叭的声音、敲门声等等。

大脑对信息流的筛选主要是通过数十亿个突触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实现的,突触是调节细胞间信号传输的专门连接,它们中的一些会抑制信号传输, ② 。这种瞬息间即可完成的“平衡行为”,是大脑高速运行的保障。

科研人员发现,大脑中的这种微妙平衡, ③ 。这些常驻免疫细胞通过与抑制性灾触的互动,减缓信息在细胞间的流动,对建立平衡的大脑布线至关重要。

22.《红楼梦》“多情公子”贾宝玉身上最可贵的是“共情”。体贴他人、理解他人,能为他人考虑。请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并简要说明。(3分)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生活在消费主又和娱乐化环境中的一代人,被“精彩”惯坏了。越来越失去忍耐枯燥、在枯燥中学习知识的能力。这个时代的青年人,习惯了在爽快、碎片化的段子和资说中消磨时间,“每个时刻都是喜悦的。但看完之后茫然若失,不知道自己获得了什么。”有学者把这称之为“青年人的童稚化”,它的标志之一是缺乏延迟满足的耐心。

材料二:

美国久负盛名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一生创作1000余万字,这需要克服枯燥的强大意志。李普曼初出道时,他的老师威廉·詹姆斯就教育他对自己要有所强制:一个作家每天至少要写1000字的东西,不管他是否愿意,甚至不管他有无东西要写。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 10 页 共 13 页

参考答案

1.C

2.D

3.C

4.①材料一运用了总分总结构。(1分)首先总论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接着分说其艺术手段的表现,最后总结韩诗以文为诗的意义。(1分)②材料二运用了层进式结构。(1分)第一段指出韩愈的诗文不能分开;第二段进一步分析文不能代替诗,阐述诗的核心地位;在此基础上,第三段分析韩愈以文为诗对韩诗的意义。(1分)

5.①“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指出了韩愈诗歌创作“以文为诗”的风格特点。韩愈在诗歌创作中大量运用散文的技法,使其诗歌具有雄伟奇嵋的气劳风格,表现出了更为深广的文化和社会内涵。②韩愈“以文为诗”的创作实践曾被沈括等人质疑甚至被否定,但这恰恰是韩愈在盛唐诗歌的基础上对诗歌创作的开拓和创新,他是宋诗新风貌的先驱。③诗与文关系紧密,诗是文的精练化和声韵化。诗歌可以借鉴文章说理性和叙事性这些强项,产生另一种境界。(每点2分)

6.B

7.D

8.①金钱的诱惑以及内心贪婪的欲望。送来的满缸金银财宝,是为官者随时可能面临的诱惑;管家和家人都有动摇,可见欲望很难克制。②趋炎附势、逢迎攀附的庸俗风气。人们疯传司马光即将进京升职的消息,络绎不绝地来访,实则是攀附权贵的风气使然。③未知的威胁和舆论的压力。面对生活中的不明情况,司马光感到惶惑不安。(每点2分)

9.①形象塑造上,文本一讲求艺术性和文学性,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立体丰满,具有艺术性和文学性;文本二真实客观,简单介绍人物生平事迹,以简笔勾勒人物,形象鲜明。②叙事结构上,文本一以想象虚构故事,叙事上采取有铺垫伏笔,曲折生动,情节引人入胜;文本二平铺直叙,简约明了。③语言上,文本一生动细致传神,如写司马光的心理,贴合人物,入情入理;文本二简洁凝练,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2分)

10.B

11.C

12.D

13.(1)他因为颜真卿尽忠唐皇室,曾经担任过湖州的太守,上疏皇帝请求褒扬威真卿,

第 11 页 共 13 页

皇帝于是下诏赐颜真卿建忠烈庙。

(2)每日大事记,是国家的重大典籍,近来皇帝曾命令汪藻纂修,但事情又被迫中止了。第一句中,“以”,因为;“尝”,曾经;“守”,名词动用,担任太守;“章”,通“彰”,表彰,褒扬;“赐庙忠烈”,是“赐(之建)庙忠烈”的省略句。

第二句中,“日历”,每日大事记:“日历,国之大典”,判断句:“比”,近来。

14.①上书建言,自告奋勇赛请主持修史工作;②后因故停官,在朝廷允许下,继续修史;③他和同僚们一起完成了共计六百六十五卷的编撰工作。

15.B

16.(1)表现手法:上句用典陶渊明爱菊,世以陶公为菊花之知己。下句运用拟人手法,将开尽的菊花拟人化,因为陶公逝世后再也难遇知己,所以那残菊伤心落泪。(答将露水比喻成菊花的泪湍或者运用想象手法可酌情给分)(3分)

(2)情感:诗人登高见菊尽而联想到菊之知己陶公,想象残菊缀露是因为知己陶公已去而泪痕斑斑,抒发了诗人如同菊花一样因为清高孤介的品格而遭冷落、无知己的愤懑之情。(3分)

17.(1)扪参历井仰胁息 徘徊于斗牛之间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人道寄奴曾住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示例二:但见悲鸟号古木 雄飞雄从绕林间

示例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示例四: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示例五: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

示例六: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示例七: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18.C

19.D

20.D

21.①我们会忽略无关紧要的线索;②另一些则会加速信号传输;③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维持的。

22.例1贾宝玉的“共情”体现在他对龄言的关心体贴。龄官在蔷薇花架下画蔷,一遍又一遍,一边画蔷,一边流泪,宝玉心思都在画蔷的龄官身上了,直到下雨,宝玉急忙提醒

第 12 页 共 13 页

她去避雨,竟忘了自己也没有遮雨的工具。宝玉同样有痴心,十分理解龄官的痴心,对这样一个不知姓名的女子都能关爱,更能体现出他的“共情”。(事件1分,分析2分)

例2贾宝玉的“共情”体现在他对香菱的帮扶。香菱和小丫头们斗百草,被小丫头们使促狭,污了宝琴给她的新石榴裙,宝玉见状,便把袭人的拿给她。宝玉可以站在香菱的立场上想问题,他明白香菱的处境,并主动排忧解难,体现出他的“共情”。

第 13 页 共 13 页

本文发布于:2024-01-07 03:55: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821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歌   艺术   内容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