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7日发(作者:林宗棠)
第2课时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笔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6~107例2,完成教科书P109“练习二十六”中第4、5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能结合实例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3.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学会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再来认识另一种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6例2部分信息。
师:你发现了吗?这是一张什么统计表?
【学情预设】复式统计表。
师:如果我们要清楚地表示1998—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应该用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
【学情预设】折线统计图。
师:这是1998—2021年全国出生人口数的折线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有关我国出生人口的哪些信息?
1
课件展示: ◎教学笔记
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互相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从图中可以看出,全国出生人口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在2016年后下降幅度较大。
师:这是1998—2021年全国死亡人口数的折线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有关我国死亡人口的哪些信息?
课件展示:
学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互相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以看出,死亡人口数呈上升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较小。
师:如果我现在想知道,2003年全国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的数,谁多谁少,应该怎么办呢?
【学情预设】要从这两幅图中分别找出2003年全国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的数,再进行比较。
师:如果我现在想知道,2003年全国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的数,谁多谁少,应该怎么办呢?
这样的话,既要看上边的折线图,又要看下边的折线图,很显然,不太方便。在两张折线统计图中,不能直观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变化。既然这两幅折线统计图都是相
2
同的年份,都是反映全国的,都是反映人口数量的,那么有什么办法能够更加容易比较
呢?
【学情预设】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是的,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就像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那样。折线统计图也可以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现在,我们就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对比,看看能不能有更多的发现。(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设计意图】直接呈现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简要读图,激活学生大脑中折线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为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提供认知准备。同时,通过提问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多组数据的局限,引发学习新知识的需要,并由复式条形统计图联想到复式折线统计图,沟通两种统计图的联系。
二、绘图分析,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1.想象图形,初步感知。
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将这两个折线统计图合并起来会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猜想一下合并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形象,为下一步探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作铺垫。
2.讨论绘制方法,展示过程。
(1)学生小组交流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师:要把你们刚才想象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出来,该怎样绘制呢?
【学情预设】学生有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经验,他们应该能说出一些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交流时教师重点让学生明确:可以像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那样,画两条折线表示出生和死亡的人口数;画每条折线时应注意用不同颜色区分出生和死亡的人口数量,要让别人看得懂哪条是表示什么数据,还得像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样用图例说明;描点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描点的方法一样。
学生交流汇报,课件结合学生的交流,动态呈现绘制过程。
(2)课件呈现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总结并板书复式折线图的制作方法: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用不同的图
3
例表示不同的量。
【设计意图】在学生借助已有认知经验,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绘制方法的基础上,再用课件动态展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明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
3.读图分析,感受特点。
师:请观察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
师: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能看出全国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有怎样的变化趋势吗?
【学情预设】学生先发现复式折线统计图是用两条折线分别表示两组不同的数据,再仔细观察发现:从总体上看,全国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都呈上升趋势,且出生人口数上升幅度较大,死亡人口数上升幅度较小;全国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都比死亡人口数少;其中2003年相差最大。
师: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有困难,只是发现死亡人口数和出生人口数都在增加。
师: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细化,分成以下几个问题。
(1)出生人口数少于死亡人口数,这说明什么问题?
(2)出生人口数上升幅度较大,你估计是什么原因?
(3)死亡人口数上升幅度不是很大,这又说明什么呢?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可能会意识到:全国每年的人口数在减少。
师小结:在统计上,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口数与死亡人口数之差就是人口自然增长数。如果出生人口数大于死亡人口数,这个自然增长数就大于0,就表示人口实际在增加,我们把它叫做正增长;如果出生人口数小于死亡人口数,这个自然增长数就小于0,增长的是个负数,实际上就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减少,这就叫做负增长。
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还可以更直观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读图分析,同时,教师加以引导,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但同样具有直观表示数据增减变化趋势的特点,而且还便于比较几组数据的变化情况,发现几组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4.对比分析,拓展认识。
师:全国的人口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负增长的现象呢?这个问题原因有很多,你们可以课外去调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分析,拓展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师:讨论一下:数据统计和统计图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教学笔记
【教学提示】
学生读图也许还只停留在单个数据的层面,教师要引导他们从整体趋势上去分析数据。
【教学提示】
负增长是一个新概念,也是实际生活中用得比较多的概念,要引导学生理解。
4
师:请将这个表与全国出生人口数 ◎教学笔记
【学情预设】方便、直观地呈现数据,从而分析、解决问题,还能进行一定的预测。
三、巩固练习,综合应用
1.课件出示教科书P108“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集中交流反馈,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同步呈现解答结果。
2.课件出示教科书P110“练习二十六”第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集中交流反馈,结合学生的交流,课件同步呈现解答结果。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说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气温都是上半年呈上升趋势,下半年呈下降
趋势。其实我国各地基本上都是这个趋势,这点学生可能感受不明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小
明家“十一”黄金周去甲地旅游,应注意观察甲地同期的气温,着重根据气温做穿戴上的准备。
3.课件出示教科书P110“练习二十六”第4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展示交流,课件呈现解答结果。
【学情预设】在展示交流时,第(1)题学生应发现男、女生的身高都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呈增长趋势,但男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身高普遍都比女生略高。如果学生不能发现这些结论,
教师就要注意引导;第(2)题事先让学生了解自己身高是多少,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让学生
准备他们7岁到10岁(或11岁)的身高数据。
【设计意图】练习以用好教科书上的资源为主,主要围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读图、分析
和绘制(完善)进行,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最后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整
经历统计过程,培养统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的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师:复式与单式两种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5
板书设计 ◎教学笔记
复式折线统计图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用不同的图
例表示不同的量。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表示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还可以更直观地
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注重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点、读图
方法等知识,绘制统计图的经验以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具有表示多组数据的认知经验,让学生
自主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征。特别是在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二为一时,不必急于直
接将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而是先让学生思考,再通过多媒体课件逐步展示绘制
过程,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完成教科书P106~107例2。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
主体作用,将动手操作的内容转化为动脑思考(想象),再动手操作实践。这个转换的过程,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设计
见对应课时作业。
东风路小学学生参加象棋比赛人数统计如下表。
1. 根据上表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
2.男生参加比赛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参加比赛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几
分之几?
3.从上面信息的比较分析,你能发现什么?
男生参赛总人数:4+6+8+13+17+18=66(人)
男生:66÷114=11
19
女生:(114-66)÷114=8
19
2.参赛的总人数:4+6+8+13+17+18+2+3+5+8+18+12=114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如:男生参加比赛的人数比女生多。
6
本文发布于:2024-01-07 03:11: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820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