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王之涣)
80年代小说作家作品
伤痕文学 是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主要是控诉“文革”给人民留下的精神和身体创伤。
1979年11月期《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班主任》,标志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突破。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宝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精神的伤害,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接着卢新华《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写“文革”时期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故事。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其他还有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等。
反思文学 是对建国后社会历史生活,特别是对重大政治事件用艺术形式重新审视文学潮流。对农民悲剧命运的反思: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芙蓉镇》;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冯骥才《啊》、张贤亮《绿化树》、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干群关系:王蒙《蝴蝶》、刘真《黑旗》、王蒙《布礼》、张弦《记忆》、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改革文学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厂长上任记》开改革文学先河。乔光朴形象特征:①充沛的热情和进取精神;②改革家的胆识;③强硬的铁腕;④主动征服、自我扩张的性格特征。小说具有阳刚之气和豪放之风,描写人物不精雕细刻,有棱角锋芒;但对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发掘不够。
寻根文学
韩少功《爸爸爸》这部小说是民族文化的寓言,它通过一个封闭的生活世界鸡头寨和一个白痴丙崽的形象,象征了传统文化的痼疾。小说试图承继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性的传统,以现代文明去映照民族的精神病根。艺术特色:背景模糊,充满神秘、荒诞的气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阿城《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知识青年王一生的“吃”,蕴含着一种人生态度,即中国普通老百姓对生计的基本追求。除“吃”之外,王一生有一大嗜好,即下棋。与“吃饭”相对,下棋是一种精神存在方式。小说借王一生形象张扬一种悠闲、淡泊、宁静、平和,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道家文化品格。小说平和叙说,语言文字简洁练达、生动传神。
王安忆《小鲍庄》通过对一个小小村落几个家庭和十多个人物的生存、命运与心理状态的立体
描绘,剖析了我们民族世代相袭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揭示了“仁义”文化走向衰落的历史命运。小说中捞渣这一形象有着巨大的象征意义,他的身上集中了我们民族全部的美德,传统自然也包含着“仁义”这一道德准则,而他的死亡正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仁义”观念走向消亡的象征。
现代派小说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以戏谑、夸张的方式描绘出音乐学院里种种荒诞、骚动和疲惫、压抑的心灵与精神形态,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式的危机,但不同于西方黑色幽默小说的绝望感的是,小说在荒诞的氛围中包孕了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活力和克服精神危机的反抗。徐星《无主题变奏》讲述一个自以为没有出息的青年,他嘲弄一切世俗规范,拒绝成名成家,对学院教育斥之以鼻。这篇小说试图表现生活的荒诞、无聊和空虚。
先锋小说
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有意暴露叙事虚构性,拆穿真实性,以此表达对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的。在故事和叙述的关系上,马原看重的是叙述,在他看来故事不过是叙述的产物。马原的小说还试图表明,所谓真实的世界只有通过叙述或虚构的方式去把握,真实的世界存在于虚构之中。
格非《迷舟》、《敌人》、《人面桃花》善于把故事讲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但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与其说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
余华迷恋于对暴力、苦难、阴谋、恐惧尤其是死亡的冷酷叙述,并且以一种冷漠的态度来叙述。主要作品有《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世事如烟》、《一九八六年》,叙述态度冷漠,不动声色,被称为“零度感情叙述”,语言简略。以冷酷的叙述展示罪恶、丑陋、暴力、情欲、阴谋和死亡,建构一个荒诞不经的文本世界,以此反叛和颠覆历史、理性、爱情、伦理。
苏童主要作品有《妻妾成群》、《红粉》、《1934年逃亡》、《罂栗之家》、《我的帝王生涯》、《米》等。苏童也以死亡、暴力和性来表现神秘和虚无,但其中不无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他也采用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叙述技巧和语言技法,但却不排斥传统的叙事模式和审美意境,有时甚至还刻意追求一种古典韵致。集中体现苏童的才气和智慧的小说是“枫杨树系列”和“妇女生活系列”。
新写实小说
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取材于普通百姓的平常生活,以冷静客观的笔调来描绘生活的原生状态,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在池莉的笔下,生活是琐碎而充满温情的,平淡如水却又不乏命运的峰回路转;人物往往远离英雄主义的光辉,在事业爱情、婚姻家庭的凡俗里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池莉的作品,语言朴实晓畅,具有独特的平民风格。
方方的《风景》以武汉的河南棚子为背景,写出城市下层民众的窘困。《风景》展示了在生存的布景后面最阴暗的奇异世界。
女性小说
谌容《人到中年》写出中年知识分子中流砥柱的作用与不公平社会待遇的矛盾,小说采用了多种叙述角度的结合、情节结构与心理结构相结合的写法。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建构爱情的“天堂”,《方舟》载着精神的苦难,《沉重的翅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索,《无字》解构虚幻的神话。
王安忆《小鲍庄》审视民族的生态与心态,双重叠影,深层观照,对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观照;“三恋”探讨人性的奥秘,表现人的生命本能冲动的心理流变,对人的生命本体和命运的关注,细腻的女性心理分析;《长恨歌》融都市的肖像、弄堂的化身与日常化的历史于一体写出女性命运。
铁凝《哦,香雪》是一首纯净的诗;《没有钮扣的红衬衫》标志现代意识的转变;文化心理的反思:《麦秸垛》大芝娘,“三垛”《棉花垛》《青草垛》,长篇处女作《玫瑰门》司漪纹,《永远有多远》。
20世纪80年代主要作家创作
(一)高晓声: 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高晓声的小说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精神历程,揭示了他们生活命运与政治、经济、和民族性格的关系。高晓声的文学成就在于他塑造了一大批“中国农民的灵魂”的人物形象,表现他们在物资生活变化的同时,精神生活的变化和要求,形象地建立起他的国民性反思与批判的艺术世界。他笔下的陈奂生具有善良与软弱,淳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与容易满足的浅薄等性格。小说语言幽默深沉,寓庄于谐。
(二)王蒙: 1979年以后,王蒙先后发表《春之声》、《布礼》、《蝴蝶》等作品,
运用意识流手法,着重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世界。 王蒙小说的表现手法: 自由联想,内心独白-意识流的东方化。从结构上,打破了按时空顺序来结构的规格,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把交错的事件表现出来;把外在人物、事件的叙述与描写放在主人公心理变化过程中加以表现。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着一种东方的澄明或澄彻,脉络清楚、风格明朗,是王蒙式的“东方意识流”,符合“东方美学”要求:单纯、明朗、不晦涩。王蒙小说既吸收中国传统的相声、小品、评书的幽默,又吸收了西方的黑色幽默。
《春之声》写的是物理学家岳之峰在80年春出国考察回来后乘坐火车返回阔别多年的家乡时沿途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春之声》的问世标志着王蒙创作道路上艺术转变的完成,也标志着“东方意识流”小说的成熟。该作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蒙以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传统小说形式进行改革,大胆探索和尝试各种艺术手法,开创东方化的意识流。如《布礼》、《蝴蝶》、《春之声》、《夜的眼》等。王蒙突破线形思维模式,把文与野、雅与俗相交织,既带棱角又不乏圆熟,杂语喧哗,尽情狂欢,形成亦庄亦谐、亦悲亦喜的美学效应。
(三)张贤亮: 张贤亮主要作品: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早安朋友》《绿化树》;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 1.小说主题:性,苦难 2.美学特征:理性色彩,具有苍凉雄浑、粗犷质朴之美。 3.人物形象:古朴、淳厚、单纯、富于宽容,生存能力极强的下层劳动者尤其是美丽、善良、富于同情心、正义感的劳动妇女形象,思想复杂、情感丰富的落难知识分子形象 《绿化树》充满悲怆而深沉的艺术批判,作家从人的本质的失落写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揭示中国社会特定历史时期整个社会的痛苦与荒谬。《绿化树》被流放劳改的右派,被社会所遗弃的“读书人”,带有自叙传色彩。《绿化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被剥夺了做人的权利、失去自我的知识分子,怎样在人民群众的爱护哺育下,在对真理的追求中,逐步恢复自我到超越自我的变化过程。
(四)贾平凹: 1.贾平凹的创作历程:80年以前为第一阶段:《山地笔记》: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80─82年为第二阶段:《贾平凹小说新作集》:揭露与沉思 83─87年为第三阶段: 寻根篇:“商州三录”等 变革篇:《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小月前本》:《浮躁》通过对当代生活的总体把握,透视出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和心态———“浮躁” 野情篇:《远山野情》、《天狗》、《古堡》、《黑氏》等。柔媚的女人和朴拙的男人的故事。 2.创作特征: 意象化:月亮意象 神秘化:对中国神秘文化有着
浓厚的兴趣,他挥起艺术魔杖,叩问人生,叩问宇宙,紧扣生与死的主题,体悟文化深层的人生玄机。 地域化:秦汉文化为背景,注重对地方文化特征的总体。
(五)汪曾祺: 1.创作特征: 描摹故乡高邮的风土人情,“风俗即人”,而且不惜大量笔墨;其二是这种风俗风情的描写绝非停滞于风物志、风情志的叙述,而是有其深刻的人文内涵的。他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2.《受戒》的审美世界 在乡土与市井中寄寓理想; 散文化文体:结构松散、情节弱化、叙述自由随意 语言:亲切、自然、朴素、雅洁
(六)莫言: 1.莫言创作的3个阶段: 81-84探索期,《春夜雨霏霏》及《民间音乐》等作品大都采用写实笔法抒写故乡的生活; 85-87爆发期,1985年《透明的红萝卜》震动文坛,其后发表《金发婴儿》、《爆炸》、《球状闪电》等一大批同类型中短篇小说。特别是以《红高梁》系列,反响强烈。 87后成熟期,《红蝗》、《欢乐十三章》、《白棉花》、《怀抱鲜花的女人》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天堂蒜苔之歌》、《酒国》、《丰乳肥臀》 2.主要特征: 张扬原始野性生命力,遏制“种”的退化。 童年视角。 感觉化、体验化的叙述方式。 审丑观念的确立。
本文发布于:2023-12-18 22:33: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8178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