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发(作者:江勇为)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概述
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有下列重要标志:
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
李劼人。三个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三是小说流派的涌现。
本时期主要有左翼作家、京派作家和新感觉派作家等。
早期的革命文学,即普罗小说,“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蒋光慈(1901-1931),五卅运动后,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中篇小说《短裤党》,迅速反映了刚刚过去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平复),“左联”五烈士之一。
分析中篇小说代表作《二月》,萧涧秋,陶岚,文嫂。
分析短篇小说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秀才,皮商,秀才大老婆。
艾芜的《南行记》,南国风情。代表作《山峡中》。
叶紫,代表作《丰收》,“丰收成灾”为主题,老农民云普叔,儿子立秋。
社会剖析小说
吴组缃(1908-1994)
《箓竹山房》,二姑姑
《一千八百担》,宋氏大家族,农民抢谷。
沙汀
京派作家
废名(1901-1967),《竹林的故事》,三姑娘。
萧乾(1910-1999),长篇小说《梦之谷》,爱情小说,自传色彩。
芦焚(1910-1988),又名师陀。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沦陷,一部分青年作家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带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憎恨和浓烈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小说,开了我国抗日文学的先河。其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等。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临澧县修梅乡高桥村黑胡子冲。1927年,丁玲开始创作小说。她的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记》相继发表此后,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中篇小说《韦护》。之后,又发表了《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奔》、《诗人亚洛夫》、《给孩子们》等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母亲》。1948年,她写成著名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名作,是丁玲创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突出成就。1951年,荣获苏联斯大林文艺奖。
丁玲(1904—1986),原名蒋冰之,是中国新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女作家,又以第一个革命女作家的姿态创作大量革命题材小说,给左翼文坛带来蓬勃生第二节 丁玲等
机。
1928年《莎菲女士日记》的发表,给她带来很大的声誉,使她一举成名。
分析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记》:莎菲,苇弟,凌吉士。
苦闷,大革命失败后的时代病。
《我在霞村的时候》,贞贞
《在医院中》,陆萍
张天翼
【张天翼】 (1906~1985)现、当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元定,号一之,另有笔名张无诤、铁池翰 等。祖籍湖南湘乡,生于江苏南京。上小学和中学期间,读了不少中外文学作品。1922年写作滑稽和侦探小说,在《礼拜六》杂志发表短篇《新诗》。1924年中学毕业后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一年。1926年进北京大学预科。翌年退学,当过家庭教师、职员和编辑等。1929年发表短篇《三天半的梦》。1931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它的文艺大众化研究会的工作,协助编辑《十字街头》等刊物。创作产量日丰,面向现实,内容充实,给文艺界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这时所写短篇有《从空虚到充实》、《小彼得》、《蜜蜂》、《反攻》、《移行》、《团圆》、《万仞约》、《春风》、《追》等集子,他的小说以讽刺与幽默善长。写得最多的是小市民和某些知识分子庸俗可笑的生活,以此揭示现实的虚伪与丑恶,抨击畸形社会的弊病,《包氏父子》即是他的代表作。这时期还写有长篇小说《鬼土日记》、《齿轮》、《一年》、《洋泾浜奇侠》、《在城市里》,中篇小说《清明时节》,儿童文学作品有长篇童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中篇小说《奇怪的地方》等,寓教育于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述之中,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抗日战争开始后,参加发起上海市文艺界救亡协会,任《救亡日报》编委、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他写的短篇集《速写三篇》,深刻地暴露了国统区抗日运动的阴暗面,引起文艺界的重视和讨论,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其中的《华威先生》是他讽刺小说的力作。1942年因患肺病在成都、上海、香港等地养病,辍笔多年。长篇童话《金鸭帝国》也因病未写完。1950年到北京;曾任
中央文学研究所副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儿童文学》编委等职。他除忙于编辑刊物、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外,还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发表小说《去看电影》、《罗文应的故事》(1954年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艺术创作一等奖)、《他们和我们》,童话《不动脑筋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剧本《蓉生在家里》、《大灰狼》等,并结集为《给孩子们》出版。作品人物刻画细腻,想象丰富,生动有趣,循循善诱,几十年来深受小读者的喜爱,为发展儿童文学创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对小公务员、小市民向上爬的心理剖析中,最有深度的是《包氏父子》。
门房老包
儿子包国维,洋学堂将其培养成了小流氓。
第三节 新感觉派小说
新感觉派:又称心理分析派或现代派,出现于30年代的上海文坛,以《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杂志为中心。这是我国第一个自觉运用现代派方法的小说流派。代表人物有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等。
内容:
1、表现病态的城市生活,描写灯红酒绿的环境中人与人关系的冷漠,以及人们精神的疲倦和灵肉的堕落。
2、在某些心理分析作品中,以弗洛尹德的理论观照古今人物的心理,展示种族、地位、道德、宗教、金钱等与性爱的冲突。
3、探求自我价值,寻求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
艺术:
1、学习西方现代派,把描写丑、病态、荒诞作为主要的审美视角。
2、特别强调感觉的审美表现。
3、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蔼理斯的心理理论以及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物内心冲突。
4、大量采用心理情绪流的结构。
施蛰存(1905—2003)
这个流派最有影响和最有成就的作家。
1933年出版的《梅雨之夕》是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春阳》,婵阿姨的性心理
刘呐鸥(1900-1939),台湾省台南人。他在介绍日本新感觉主义中做了较多工作,他也最早创作新感觉派的小说,于1900年出版了唯一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另有集外的《赤道下》等作品。刘呐鸥的小说着重描写了现代都市中资产阶级男女腐朽糜烂、空虚、堕落的生活,艺术上则较早采用了适应于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踊跃手法(电影蒙太奇手法)、意识流和心理分析方法。
《都市风景线》是中国第一本较多地采用现代派手法创作的小说集。
穆时英
(1912~1940) 现代小说家。笔名伐扬、匿名子。浙江慈溪人。父亲是银行家,自幼随父到上海求学。读中学时爱好文学。毕业于光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读大学时潜心研究外国新文学流派。1929年开始小说创作。翌年在《新文艺》上发表第一篇小说《咱们的世界》及《黑旋风》,又有《南北极》经施蛰存推荐
到《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注视,自此成名。1932年在《现代》杂志创刊号上发表小说《公墓》,为创刊首篇作品,成为现代派健将,以其年少多产而风格独特,被人称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南北极》,反映上流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两极对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集《公墓》,转而描写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技巧上也显示出作者着意学习和运用日本新感觉派横光利一等人的现代派手法,还尝试过写作弗罗伊德式的心理小说,迥然有别于《南北极》。自此与刘呐鸥、施蛰存等形成中国文坛上的新感觉派。此后又出版了小说集《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这正是这一现代派的代表性作品。这些小说也流露出明显的颓废感伤气息,但穆时英笔调却风靡一时。随着政治思想的激变,于1933年前后参加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后参加编辑《文艺画报》。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1939年回沪,主办汪精卫伪政权的《中华日报》副刊《文艺周刊》和《华风》,并主编《国民新闻》。后被国民党特工人员暗杀。
《上海的狐步舞》
夜上海剪影:行路人突然被拦动暗杀,富豪的姨太太与前妻之子乱伦,舞场上男女交叉调情,饭店里有钱人赌博嫖妓,搬运木柱的工人被砸断脊梁而惨死,在巷口老妇骗拉客人,让儿媳出卖肉体以求活命,坐黄包车的外国水兵不给钱。
“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本文发布于:2023-12-18 22:30: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817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