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突围读后感(通用11篇)

更新时间:2023-12-02 20:15:43 阅读: 评论:0

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栾颈)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通用11篇)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通用11篇)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1

“苏东坡”是什么?是大江东去的豪放诗词?是独树一帜的美妙书法?是超凡脱俗的高超画艺?我只能说他是一个集全美于一身的出色的人。就是因为他太优秀,才遭到一些品格低劣的人的围攻。用他弟弟苏辙的话就是:“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于是就有了臭名昭著的“乌台诗案”,就有了文坛上的“赤壁之围”。

作者把这归功于中国的“独特国情”,说“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被捆压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精辟之斯!于是我想到了不甘以皓皓之百而蒙世之温蠖自沉汨罗江底的三履大夫;同时被贬且处以极刑的太史公;不被曹操所容的才子杨修;及清朝大兴的文字狱。也许作者是对的。中国的文化史一直在被统治者或灵魂卑劣的小人所控制的阴影里畸形的发展。这是中国的“独特”国情吗?中国人不是向来以宽广的胸襟、谦逊、厚以待人而自诩吗?

我又想到了毕加索。这位伟大的画家的作品在他生前无人问津,同时期的画家对他总是嗤之以鼻,百般讽刺。他逝世很长一段时间后,作品才被世人认可,从此价值连城。“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是的,也许这是人类的通性,使人性中卑劣的一面。

- 1 - 呜呼!我一说不出话来。但愿今日的苏东坡们不再被围困!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2

如此璀璨的光芒环绕在这位大文豪身边,越发的明亮,就越显出它周围的暗淡无光。忌妒,多么可恨的字眼,不敢说每个人会有这种心理,但至少我承认自己曾经有过那么一秒钟。于是我知道该提升自身的修养,或许我也需要突围,突破这丑陋人性的羁绊,追求一种宽阔的胸襟,才能超脱自己。

我替苏东坡哭泣,就如同一颗珍珠被一股酸溜溜的唾液慢慢腐蚀着。美好的篇章被加工得面目全非,原本作诗那种优雅清静的心境被浮华的纷世扰乱了。太过优秀却成了罪名把他扣压铁栏中。更可悲的是,还得亲口扭曲自己作诗的心情以求息事宁人。我没有华丽的文藻,可作为执笔者,和苏东坡一样我也爱护自己写下的一字一句,因此,倘若要我说这是一篇反帝的文章,该是多么的痛苦啊!

但我也替苏东坡高兴。虽说被贬谪了,可落得两袖清风,一身清闲,不是一种解脱吗?脱去那件华丽却又沉甸的外衣,当一个渔樵于江渚之上的闲人,他在大起大落后豁然开朗,一笑泯灭了过去的恩仇。40岁左右的他已知晓风残烛的老人那份看破红尘的心态,那刻,他成熟了许多。也是这份豁达,他不会像我们一样记恨那张张向自己吐过口水的嘴脸,而是洒脱地挥挥衣袖作别那浑浊的空气。

总是要在这时,才知道自己有多幼稚,有多自以为是,才发现曾苦苦追寻,引以为傲的都是过眼云烟,我渴望有一泓清泉洗涤心灵里的污垢,渴望狭窄的心胸会开阔起来。

- 2 -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3

我喜欢读散文,当然也包括秋雨先生一些写得不错的散文。但对他以历史为题材的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情绪和理念,读后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特别是那篇《苏东坡突围》。英雄气短,伟人困厄,这本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带有规律性的事情,更何况是在黑暗的中世纪。因为他们杰出,因为他们超越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他们不被常人所理解,特别是不被世俗所理解是很正常的。东坡先生也常有“高处不胜寒”的感受。东坡先生在宋代文坛独树一帜,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其重要的位置。作为一位文学天才,一位书法大师,他是出类拔萃的。他又是当时一位著名政治家,显赫一时。由于他代表的利益集团,政治主张及自身的历史局限等十分复杂的原因,而遭到排斥,贬谪,这也是历史中很正常的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正因为这种特有的身世与经历,才造就了东坡先生大气磅薄的词风,酣畅淋漓的书意与不同群伦的政治才干。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去考察历史人物,那种被理想化了的,既在文坛得意,又在政坛显赫,名利场中双双获利的杰出人物,实在难寻难觅。

文学上的不同观念,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可以,而且也应该交换意见,甚至可以展开评论,批评,这才是正常的现象。如果听到某些批评意见,也许这种批评中有偏颇之处,便给人扣上“群小”、“陷害”、“围攻”等等罪名,那谁又敢再批评阁下呢?别人不批评了,难道就证明自己“杰出”了吗?这恐怕也是一种“霸道”作风吧?东坡先生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在逆境中没有沉沦,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 - 3 - 民,他那些著名的词篇,散文及书法代表作,大都是在他被贬黄州的十年中所作。可是东坡先生当时并没有“突围”的意图,也没有怨天尤人的愤慨,反而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英雄气概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豁达与傲岸。抛开历史的真实性不谈,单就一个替苏东坡突围的命题,会不会使人有借题发挥之嫌呢?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4

他在《东坡突围》中有这样一段文字:“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镇走来。”

读到这里时感觉很心酸,众人都觉得苏东坡这样一位享誉千年的大文豪一生都是意气风发,风流倜傥的,但余秋雨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疲倦,他的狼狈,他的孤独……

东坡一生被贬很多地方:黄州、惠州、儋州。黄州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站。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屈辱,失意之感不时袭来,在这里,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四周一片静寂,只听得到自己心跳的声音。黑夜里,他不止一次问自己:是选择抗争,还是选择忍辱?

于是,他独自徘徊在这偏远而又荒凉的黄州,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就这么走着,从白天到晚上,一直到深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将他的无助记录了下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 - 4 - 肯栖,寂寞沙洲冷。”

他就这么走着,直到有一天晚上,他来到一个地方。这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这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不正是周郎赤壁吗?他思绪万千:“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破荆州,下江陵,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曹操固一世之雄也,然而现在他又在哪里呢?自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又何羡乎?

于是,浮动的心开始归于平静,圆润而不腻耳的声音在耳旁回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5

——题记

近日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手中这册已泛黄的与我同岁出版的旧书,竟每每读来都令我感叹不已,心神俱震。故记下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篇——《苏东坡突围》。

翻开历史长卷,我们先来端详一下本文主人公苏东坡的一生,那可谓是“悲惨”故事。旁人是起起落落,而他是一起,落落落:本来他出场蛮好的,文豪世家,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自身又具文学天赋,也年少成名,一考中举得主考官欧阳修青睐,连这第二名都是因误避嫌才屈尊的。而这样一位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所有人都认为本该在他的时代里意气风发,在几千年间难寻的可爱的人,却屡遭贬 - 5 - 谪,被诬告摧残,甚至一度一心求死。

究竟是谁如此有能耐,能将一代风流险些扼杀呢?是与他有观点冲突的政敌王安石吗?是皇亲国戚吗?都不是,是一群小人:舒亶、李定,王圭、李宜之……这些人物你一个都对不上号,而就是这群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与历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

究竟何罪?审着看啊。怎么审?打!骂!通宵骂,骂得隔壁都言“遥怜北户吴兴守,诟辱通宵不忍听”。不消多思都可窥见清白如他,温和如他,面对着这样低俗至彻底陌生的语言行为系统,他该是多么的笨拙,多么的嘶哑,他甚至连遗书都写好了呀。

而好在上天惜才,就在一声声哀嚎,一个个文化良知的颤栗中,他被送往了黄州。突围,终于开始了。

而等待他的.,是一座破庙,一片寂静,一场文化苦旅。

林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为此著有《苏东坡传》。然还是描绘的很理想。谁也想不到苏东坡艰难寄出的给友人的信,竟没有一丝回音。“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朝伏夜出,少饮酒”,“福祸得丧,付与造物”,甚至还有句“读后焚矣”。天真了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笔下出了这些字句,诧异之余又觉得全然可信。

他怕了吗?不是,只不过是明白了染缸之下,要谨言慎行了。他成熟了,在40岁至48岁之间,这于人而言尤为重要的年岁,日后还大有可为的年岁,学的了真正的旷达。而人常道“词穷而后工”,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降入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 6 - 要诞生了。

此于今日之你我,收益也是良多的。自省不是走向乖巧,而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遇劫不是死到临头,而是生逢机遇,你我终要历上一场围攻,只有学会突围,在被“打”的日子不动声色地去沉淀,才能学会成熟,成为一抹明亮而又不刺眼的光芒。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6

在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他为我们展现了东坡的生命线。他高高在上,却又可亲、可爱;他被贬黄州,却又舍生忘己。

正如作者所言,“高处不胜寒”。“乌台诗案”的飞来横祸砸向他,躲也躲不过,反而让那些无名小卒、人格扭曲小人钻了空子,他被无数肮脏之手推进了监狱,“诟辱摧残”,差点葬送了性命。最后苟全性命,带着官场文坛泼给他的满身污水走向黄州。于是,苏轼的一段与“黄州”休戚相关的人生拉开了序幕。

经历了生死折磨,看尽了人生炎凉,东坡在此思索,悔不该。“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自我的检讨,又怕因此连累亲友,重情重义的他便想“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入黄州,生活困苦,却又在这里写下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洒脱,飘逸的豁达之大怀,“如积水空明”,随缘自适。

他在这种现实中进行着反省。他无情地剥除了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它们曾给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回归于一种完全的自我。

- 7 - 他的一生,如同钻石的产生,深藏在地壳之中,必须承受地层的高压、高温,长时间的探勘、发掘、切割、琢磨,才呈现出光芒璀璨的美钻。

遭受磨难本身是痛苦的,但磨难之于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磨砺,一重洗礼呢?试想,假如苏东坡没有因小人陷害而被贬黄州,那他又怎么会看清官场之黑暗,体会到真正的孤独寂寞呢?也许,他不会失去朋友的联系,但他绝不会体味到忽然间整个世界在身边轰然消失的寂寞、孤独与恐慌。也许,他会照常作诗,但我们绝不会从他的诗作中看到受挫后的愤愤不平和再生后的淡泊宁静。在不少情况下,才气会招致磨难,但磨难更可能成就辉煌,因为正是磨难增加了东坡的人生阅历,把他推向更高的境界。

漫漫人生路,没有人希望自己的生活出现磨难,但你无论如何设计,总逃不脱命运的安排,失败与磨难总会光临你的温馨小屋。此时,我们应该直面人生,战胜磨难,随苏子在赤壁的月下高歌一曲“大江东去”,浅唱一回“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7

实话说来,我也并未见过苏轼的长相也更不愿相信那画像是他真实的长相,因为自从看过《人生若只如初见》后,对诗歌便有了喜爱,借阅时也最爱东坡的诗,总是灵气逼人,东坡式的独特神韵和气概贯穿始终,是他人仿不来也写不来的。且不说豪放词,怕是悼念诗也写得比谁都痴情,看得我流过泪,心里念叨:若此生能遇到像东坡这般的好男人,可是三辈子福气,赶紧嫁了。他的人格魅力不论几经岁月 - 8 - 流转也始终是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明星。

看《苏东坡突围》余秋雨写东坡被贬的那段史实心中直替他喊冤,整件事从头到尾无不只有莫名其妙可以形容。我也曾遇到过这样的事,虽不值得与此事相提并论,但那种被推到风尖浪口,周围的所有人不论是家长老师甚至是朝夕相处的同学都冷语相加,冤不知何处申、理不知何处出的心酸和苦楚我是感受过的,被打入谷底无助挣扎的感觉我是晓得的。更何况是一代文豪,受尽了追捧和喜爱,拥有无数“挚友”,甚至当朝皇帝都为自己的忠实读者,这种得天独厚,这种殊荣无不直引他登上了自己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但也就是这个时刻他狠狠地摔了跟头。那得多疼啊!仿佛从百丈高的悬崖失足跌落,竟可笑的捡回了一条小命,弄得一身湿,半身不遂,仰天长叹,叹自己苦命不幸,天不惜怜眷顾,又何用?

而他站起来了!这就是我们所崇爱的苏轼,苏东坡,苏大文豪,他就是有这般不倒的意志和挺着疼痛依旧迈开大步走自己的路的能耐,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得来的。你看他失足后都做了什么?他没有怨天,痛斥那些小人伪君子,而是在寂寞中反省过去,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看清了那些在他最无助的时候无情抛弃他的客面之友面具下的真实面孔,明白了人世间的冷暖原也不过如此;他拿起了锄头,自己耕种,抛弃锦衣玉食的过去,自给自足;他发现一切都不算太糟,河岸边原是一片“桃林”;他不恨将他拽至谷底的他所挚爱的诗词,而是更加疾笔,留下了不朽诗篇!

- 9 - 他在自己的人生的波谷另起一条抛物线从而达到了另一个顶峰。许多伟人都声称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我言东坡乃是站在小人肩膀上的巨人,用小人的小,成就了自己精神的大,突出了邪恶、低贱、粗暴的重围,成就了自己不朽的人!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8

大家都知道,苏东坡就是苏轼,余秋雨先生说:“苏东坡是那种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史上即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开始我并不怎么理解,我只是知道几篇苏东坡写的词,虽然不是怎么能读懂,但是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我开始对这样一个大文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姐姐的讲解下,我看完了《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不是很长,但是把苏东坡的经历写的很详细。在“乌台诗狱”之前,苏东坡的声誉与成就就很大,他的诗文、他的书法、他的为官之道,都足以使他流芳百世,但是这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苏东坡来说,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只有乌台诗狱过程中所受的苦难与折磨、也只有在四年黄州的众叛亲离、也只有在朋友一个又一个地远离自己、一次又一次的子虚乌有的罪名泼向自己时,这位大文豪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另一端旅程。在四年孤寂独处的过程中认真地反思自己的际遇、世界的无常,终于自己大彻大悟,才能真正地认清了人生间的真面目。创造了《前后赤壁赋》。

苏东坡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付出才有回报。苏东坡正是经受住了这 - 10 - 样的磨难,才成就了今日的辉煌,体验到了在大难临头后的无畏、体验对于人生的无奈、体验对于天地万物的博大胸怀!这也许是苏东坡先生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许比诗词歌赋更珍贵。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9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已被无数人颂扬,我也就不在多说了。读了《苏东坡突围》之后不知为什么总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就想把它写下来。

东坡才华横溢、名震九州、官居太守,有太多的荣耀和光环,越锋芒毕露,危机就越来越深重,终于有一天,它在一群文学小人的鼓捣下爆发了,既像一场毫无预警的地震又像是一个蓄积已久的堰塞湖轰然崩塌。最终他被流放到了黄州,落魄孤单。因为他的才气、他的锋芒最终造成了自己的被贬,而又是同样的原因造就了千古传诵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造就了这个伟大的诗人。

前几天补课时,我的一个同学和我聊天时说到她自己在班上太默默无闻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怕在班上出风头会有人背地里说她闲话。我想了一下,答道:“你要知道,若没有人说你的闲话也就没有人说你的好话呀!”古往今来的伟人们哪一个没有被这种“闲话”困扰过?有的人正是这种“闲话”铸就了他,就东坡一样,而又有多少人在这种“闲话”下害怕了、屈服了,失去了他们的可爱、高贵与魅力,却得意了那些邪恶、低贱与粗暴呢?在历史长河中,这个叫做“闲话”的旋窝不知旋进了多少英才,消逝了多少伟大,使这些本该大展宏图的人失了勇气、消了锋芒,史书上又不知失去了多少本该有 - 11 - 的才华横溢,整个中华又不知失去了多少精神食粮。

这些人退缩了,“闲话”战胜了他们。他们没有了“闲话”的干扰,但也失去了历史的褒扬,不管他们有多少才华,也就从此淹沉了。而有的人战胜了“闲话”便达到了更高一层的境界,达到了一个永垂青史的高度。而东坡正是突破了这个围,才达到了这个历史的高度。

不要害怕展现自己,不要畏惧那些只会躲在暗处的小人的闲言碎语,因为那是世人对你的肯定,是你汗水的结晶,但也不要在成就下眩晕,理智的面对你所拥有的一切,才能把握住这一切从而走向更高更远。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10

然而在苏轼名动京师之时,其文章却如“以图一切速成之效”,追求“速成”而非“徐行”。不禁疑惑,为何他的诗风有这么大的转变呢?

1079年,苏轼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结果被小人算计,提捕入京。好在最后苏轼被免了死罪,流放黄州。经历如此风雨而没有脆败,这让苏轼有了很大的转变。

苏轼刚到黄州之时,经受了物质上的孤苦与

精神上的孤独。

他的物质生活“日以困匮”,迫于生计只能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而在他还在信里对李端叔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不可避免的,他陷入了极度孤独的境地。但也正如余秋雨所说,“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 - 12 - 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的确,苏轼开始属于他的突围。

他将自己转向自然。在黄州游山玩水,泛长江、吊赤壁,苏轼在自然中无拘无束,可谓“放浪山水间”——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轼的生命里。“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一种旷达潇洒、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是他向世人与世俗突围的宣告。

苏轼又将自己转向了生活。在黄州的他一大早就要出去找人聊天,聊到天昏地暗,从闲情逸事再到仙狐鬼怪。买不起羊肉,他便把目光放到了当时没人肯吃的猪肉上,终于捣鼓出“东坡肉”,还搞出了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肘子这样的新花样。饮酒赋诗,煮“东坡羹”,做“东坡肉”,酿“东坡酒”,尽情享受着生活的美好——生活对苏东坡一点都不温柔,但苏东坡却温柔待之。把一切不美好的东西,变成赏心悦目的样子,即使确实不美好,苏东坡也能让它变得美好。

除了自然和生活,苏轼还转向了真正的自我。他从名满天下到无人问津,在被诬陷、受诟辱之后,在东坡的辛勤劳作之后,苏轼脱胎换骨了,他变得成熟。如余秋雨所说,“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 - 13 - 不陡峭的高度。”并且有了在黄州的自我突围,才会有苏轼在快哉亭吟唱的“黄州快哉亭上快哉风”,在武昌九曲亭反问的“兹欲以成吾亭邪”。正是因为在黄州,苏轼深刻地剖析了自己,剥除了身上的每一点异己成分;在黄州,苏轼彻底地脱胎换骨,获取了真正的自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苏轼,黄州,突围!

苏东坡突围读后感11

“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这是苏东坡,余秋雨笔下的苏东坡,凭吊历史文人,这种表达无疑能引起所有人的共鸣。些许心酸,些许感叹,流芳百世的苏东坡在他生活的时代竟如此不堪,“乌台诗案”竟涌现出如此多的小人,尽管平日里毫无过节却还是会随大流落井下石,令人心寒的远不止这些,东坡昔日好友竟无人现身求情,沦落到如此孤寡地步也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吧!

在《苏东坡突围》里处处体现着命运的嗟叹,着实被余秋雨先生的文人风度深深感动了一把,文人与文人,惺惺相惜,本该如此。读书的人在有所感悟之后也是该戛然而止,不去追究过多细节,心里的那份执拗还是想要把所有的事情刨根问底,朱大可先生的《甜蜜的行 - 14 - 旅——论余秋雨现象》被捧在手上,所谓的余秋雨现象到底指代的是什么呢?怀着疑问读完这本书,竟有些晦涩难懂,但文章里的肯定与批评还是读出一二,朱大可先生说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煽情成分颇多,有一种自觉地把文人精神上升到国家与民族意识的高度,仔细想来,不无道理。

“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这句话历来被人们所指摘,“试问,到底是怎样的一种行径使得“乌台诗案”这一历史事件隔着千年光阴来光明正大地拷问现代人,余秋雨先生怕是多虑了吧!”已看过诸如此类不少的争论,大多情况作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卒选择保持沉默,文人自有文人的想法,我始终不敢苟同或反对,但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思想。写文章始终是一件自得其乐的事情,对文章越是保持一种纯粹的想法,越能从中收益良多。不否认有市场的文学作品更容易在短时间获得读者的青睐,而那些真正能够体现文学精神,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高度,能够长久的为人民大众所服务的文学作品才能够有更为长远的保存价值。

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一份需要用时间来酝酿的情绪。在急功近利的当今时代,作家更应该保持一种倚世独立的品格,那样写出的文字更能获得时代的认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或许能与所有写文章的人共勉。

- 15 -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20:15: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804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苏东坡   黄州   东坡   突围   没有   历史   小人   人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