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发(作者:柏承荫)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花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并解决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借助几何直观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的重要性。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解决画图表示倍数关系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教学难点:
倍数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具准备: A4纸、黑色水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我们来看这幅花园图,请你用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2、谁再说说图中有哪些小动物?
3、通过4只小动物所说的话,你又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1、 根据蝴蝶和蜻蜓的只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 你能画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吗?(找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
关注:无名头,看不出份数。
有名头,一份一份的画 ,每份间有间隔
(生1、2无名头和看不出份数,生3、4有名头和份数、间隔) 作品对比:引导学生发现生3、4的作品很容易发现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3倍。
表达方式:我用1个什么表示1只蝴蝶,有4只蝴蝶所以我画了4个什么
教师评价:表达简洁、准确、完整。 画图清晰。
3、怎样列式呢?
探究二、
1、 根据鸟和蜜蜂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 蜜蜂的只数与鸟的只数有什么关系呢?
3、 请你画图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代表作品:
生1:反映出具体数量,第一行9只鸟,第二行27只蜜蜂。
生2:比较概括的画法,一个圈表示9只鸟,3个圈表示3个9只,即27只蜜蜂。
生3:有简化意识,一段纸条表示小鸟只数,3个这么长的表示蜜蜂只数。
小结:这些图都表示的是鸟有9只,蜜蜂是鸟的3倍,也就是3个9相加。
无生3作品:
1、 我们来看笑笑画的图,你看懂了吗?
生:用一段直条表示小鸟的只数,用3个这么长的直条表示蜜蜂的只数。
2、 你们觉得这种画法怎么样?简单、清晰
3、 你能照样子重新画一画吗?
4、 如果蜜蜂的只数是小鸟的4倍该怎样画?在刚才那幅图上做下修改。4个9
5、 5倍呢?5个9
6、 怎样列式?9×3=27(只)或3×9=27(只)。
探究三:
1、什么是“2倍”呢?
(1)我们来看一看淘气画的图,谁来说一说他是怎样表示的?
生:4个看成1份,8个是这样的2份,所以是的2倍
追问: 如果把5个看成1份,那么用几个表示2份
你还可以用什么图形来表示“2倍”
总结指出:其实用什么图形没有关系,与每一份画几个图形也没有关系,关键是画出这样的2份。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笑笑所举的例子
我们一起来画直条图来理解笑笑所举的例子。
如果我们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淘气收集的画片数,笑笑有这样的2份,那么再画一条6厘米的线段表示笑笑收集的画片数。
指出:虽然淘气与笑笑收集的画片数都是未知数,但也可以画图表示笑笑的画片数是淘气的2倍。
课间律动:
学了这么久我们也累了,咱们玩一个击鼓游戏怎么样?
听清我敲的数量和我的要求
X,你是我的3倍,XXX
XX,你是我的2倍,XXXX
XXXXX,你是我的1倍,XXXXX
找位同学出一道题。
三、巩固练习
1、答:有8个笑脸, 4×2=8(个)
因为是2个4,一份画4个笑脸
2、我们先来一起读3遍淘气说的话,边读边理解
你能像他那样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吗?
板书设计:
花 园 蝴蝶: 4只 鸟: 9只
蜻蜓: 12只 蜜蜂:是鸟的3倍
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有多少只蜜蜂?
作品展 作品展
12 ÷ 4 = 3 9 × 3 = 27 (只)
0
《孤独之旅》 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理解小说内容,体会孤独的含义。 能力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小说中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 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培 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重点:1、体会小说中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理解内容,体会孤独的含义。
难点:学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去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心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
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学生自由跟唱,教师趁势引导:
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明媚和彩虹的绚丽。
的确,成长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了辛酸,饱含苦楚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经受“风雨”洗礼的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而又残酷的题目。今天,杜小康就要踏上自己孤独的旅途。让我们与他为伴,一起来体验孤独的放鸭生活和艰难的成长经历。(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
(一)资料链接 作品背景:《孤独之旅》一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曾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1999),“宋庆龄文学奖金奖”的《草房子》,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九章二十万字的篇幅,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的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色彩。 故事中的杜小康,曾经是村中富户杜雍和的独子,曾经是“草房子”里的“领头羊”、是让孩子们个个都钦慕不已的“大班长”,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今天的主角猝不及防,迎接他的是一场崎岖坎坷的“孤独之旅”。相信大家对他的遭遇充满了好奇,那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和他一起踏上旅途吧!
(二)基础积累
(1)注音
轩(xuān) 嬉(xī)闹 凹(āo)地 雍(yōnɡ) 掺(chān)杂胆怯(qiè) 撅.......(juē) 给予(jǐ yǔ) 撩(liáo)逗 歇(xiē)斯底里
... (2)释义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三)速度课文,感知内容
大家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接下来请同学们速读全文,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概括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尾)。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是杜小康。课文讲述的是杜小康背井离乡,和父亲杜雍和到芦苇荡放鸭,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中落,不得不辍学跟父亲去放鸭。(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荡的经过和感受。(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与鸭共成长)
三.跳读课文,理解“孤独”
(一)结合文本,分析主人公“孤独”的心路历程。
少年杜小康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呢?请同学们按大屏幕上的提示从文中勾画出能表现杜小康心路历程的词或句子。(强调:同学们边找边读,过读边找)(见幻灯片)
“孤独之旅”的不同阶段
刚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时:
芦荡安顿后:
住段时间后:
杜小康的不同心理感受
雨后天晴时:
我们一起来看,杜小康刚刚出发时,是怎样的心理?(茫然、恐惧)。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第11段中“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看出了杜小康的茫然、恐惧。
师:那同学们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小康是对什么感到茫然、恐惧。
生:我觉得这里的茫然是杜小康对放鸭生活感到茫然,也就是对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完全没概念。对自己的前途也是感到迷茫与恐惧。
师:经历了刚出发时的茫然和恐惧,那到达芦荡后杜小康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
生:害怕、胆怯。
师: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第21段……(生读出来)。
师:是啊,大自然的空阔浩荡与未知,让少年小康感到了害怕与胆怯。(板书)
师:好,同学们再看,在芦荡安顿下来后小康的心理又是怎样的?
生:感到孤独 (28段)
师:芦荡安顿后,父子俩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就是孤独。
师:住段时间后,杜小康父子俩都在心理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过了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再看这个时候的杜小康的心理有了怎么的变化?
生:不再那么恐慌了。从33段:这样反而好了……到完
师:杜小康的心理从开始的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到不再恐慌。那同学再看,暴风雨后杜小康的心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经历了一场暴风雨的磨炼,雨过天晴后,杜小康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48段)。
“孤独之旅”的不同阶段
刚刚出发时:
到达芦荡时:
芦荡安顿后:
住段时间后:
雨后天晴时:
杜小康的不同心理感受
茫然 恐惧
害怕 胆怯
孤独
不再忽然地恐慌
长大 坚强
师小结:杜小康由胆小、怯弱、不成熟的小男孩儿,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成熟的男子汉,走过了一次孤独的成长旅程。
四.深层探究,品味“孤独” (一)“孤独之旅”的含义
结合你对小说情节的把握和你对小康的心路历程的概括,你认为,对于杜小康来说,“孤独”的内涵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小组内讨论。(好,我们请同学起来说一说)
明确: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二)积累感悟,与主人公共成长。
可以说,题目概括了主人公放鸭生活的全过程,“孤独”渗透于人物放鸭期间的全部生活空间和心灵空间。文中的杜小康随父放鸭,历经磨炼,在一场暴风雨中,找鸭、护鸭,最终走向成熟,变得坚强勇敢。那么从小康身上,同学们能不能得到一些启示呢?同学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来谈?
明确: (1)我们要敢于面对困难,而不是逃避困难,相信风雨之后能化茧成蝶。 (2)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老师。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 (3)学了这课,我想在杜小康的身上我找到了我现在最需要的东西。我们除了要战胜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战胜自我。自己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战胜了自己,就战胜了一切。
……
小结:让我们与杜小康共成长。在困难与挫折中,学会长大、学会坚强。
五。赏析环境,体验孤独
以上几个环节,我们分析了人物,梳理了情节。对于小说而言,还有一个要素是我们必须把握的,那就是环境描写。文章出色的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请找出作者着墨最多的环境描写,并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P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
师小结: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就是为了把人物摆到特定的景物环境中去渲染某种气氛,以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人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与杜小康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正是因为把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表现,杜小康的人物性格才显得更加丰满,人物内心才更加丰富。
五.拓展延伸,体悟“孤独”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现代化都市生活中,互联网的冲击,宅男宅女的涌现,“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的传唱,“4+2+1”的家庭模式的组建……,使孤独成为了一种生活的必然状态。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所构筑的摩天大楼里,穿梭在喧闹熙攘的繁华街市上,行走在正值花样年华的人生旅途中,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
请把你亲身经历过的“孤独”体验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结合你的经历,借鉴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诗化“孤独”。
范例:“我孤独过,那是 。 我认为,孤独,是 。
(孤独是一座没有上发条的钟,是一朵凌寒开放的花,是面对亲人欲说不能的无奈,是面对朋友难分难舍的牵挂。
孤独是满怀心事时的一声轻叹,是希望渺茫时的一缕华发。
孤独是我走在繁华的大街上看嬉笑的人群,却找不到一束熟悉的目光。孤独是我坐在当街的餐厅里品味美味佳肴,身边却没有人和我对饮畅谈。)
……
六.体验升华,享受“孤独”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背景音乐)
经历过“孤独之旅”的昔日油麻地少年杜小康,一定会长大成人,在人生征途上迈的更加稳健,因为那份“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雕琢了他的灵魂。而我们,也从小康身上,也汲取了成长之旅上应对“风雨”的力量。
人生寄语:
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知晓的地方。
最险峻的山岭往往坐落在最荒芜的莽原。
最清澈的泉水往往流淌在最深邃的密丛中。
最简洁的真理也往往掌握在最孤独的人的手中。
……
孤独是灵魂的舞蹈!我相信孤独的心灵肯定包裹着一颗珍珠。那珍珠是它坚韧而又柔软的追求和理想。
所以,请耐得住求学路上的寂寞,享受那份难得的“孤独”,快乐成长。
本文发布于:2023-12-02 09:4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799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