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描写景物的词语

更新时间:2023-11-24 16:23:36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苏三懋)

山行描写景物的词语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

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

坐:因为.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

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

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

“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

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

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

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

“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

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

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

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

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

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

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

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

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

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

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

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

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

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

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

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

“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

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

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

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

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

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

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

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

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

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

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

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

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

悠扬,余味无穷.

《山行》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分别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

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

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

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诗记述了一次远山旅行,其具体创作时间难以确证。作者秋登寒山,有了充满诗

意的发现,于是创作此诗以记之。

二、词句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铺成的小路。

5、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山行[]杜牧远寒山石径斜白云处家停车坐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节我沿山蜿蜒

山路行.云雾缭绕隐隐约约看见几户家我由自主停船靠岸傍晚枫林美景着实吸引我霜打枫

叶比二月花要红第句:远寒山石径斜由写条石路蜿蜒曲折伸向充满秋意山峦寒字点明深深

秋节;远字写山路绵;斜字照应句首远字写高缓山势由于坡度故乘车游山第二句:白云深

三字照应句石径石径便山居民通道第三句:停车坐枫林晚坐字解释夕照枫林晚景实太迷所

诗特停车观赏句晚字用比精妙蕴含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白所见两句则傍晚景(2)傍

晚才夕照绚丽晚霞红艳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流连忘返傍晚舍登车离足见

红叶喜极(4)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全诗句前三句描写都句

铺垫烘托诗用红于用红红春花非装点自美景已;红于则春花所能比拟仅仅色彩更鲜艳且更

能耐寒经起风霜考验远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条弯弯曲曲路蜿蜓伸向山远字写山路绵斜字

与字呼应写高缓山势白云深处家写云写家诗目光顺着条山路直向望白云飘浮几处山石砌石

屋石墙家照应句石径-条山间路几户家通道吧两种景物机联系起白云缭绕说明山高诗用横

云断岭手让片片白云遮住读者视线却给留想象余:白云云外山定另种景色吧停车坐枫林晚

便同倾向性已经鲜明强烈山路、白云、家都没使诗枫林晚景却使惊喜情难抑制要停领略山

林风光竟顾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景物已经美诗却枫林通前映衬已经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

已足于水渠引第四句点明喜枫林原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三句补足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我

面前诗惊喜发现夕晖晚照枫叶流丹层林染真满山云锦烁彩霞比江南二月春花要火红要艳丽

呢难能贵诗通片红色看秋像春命力使秋山林呈现种热烈、机勃勃景象第四句全诗诗浓墨重

彩、凝聚笔力写仅前两句疏淡景致艳丽秋色衬托即使停车坐枫林晚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起

着写景衬托作用:停车望、陶醉诗景色部种景象才更显秋色迷笔重写戛便止显情韵悠扬余

味穷。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不由自主地停船靠岸,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

的花儿还要红.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

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

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

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

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

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

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

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

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

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

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

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

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

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

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

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

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

种景色吧?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

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

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

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

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

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

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

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四句是全

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

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

.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一、古诗山行描写的是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二、原文:

山行

【作者】杜牧 【朝代】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

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四、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

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缥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

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

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

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五、作者: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

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

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

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

山行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

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

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

经得起风霜考验。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

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5.斜:此字读xiá,为伸向的意思. 6.坐:

因为.译文 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 白云生发之处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只因爱

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

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

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

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

处有人家”,描写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

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

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

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

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

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

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

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

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

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

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

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

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

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

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

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

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

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

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

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

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

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

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

观的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

现诗人的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

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

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

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

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

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

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

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

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

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

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这是一首秋色

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不仅前两句疏淡的

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

着写景衬托的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

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6:23: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794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