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伤仲永教案一等奖设计3篇

更新时间:2023-11-24 13:24:44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邹瑜)

1、课文伤仲永教案一等奖设计

本文是由小编上传的:《伤仲永》教案1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4.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l)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3)翻译全文。

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三.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

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

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

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良传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

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翻译课文。(可一人一句,要讲清重点词语)

补充课文注释:

“世隶耕”隶:属于。

“未尝识书具”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即书诗四句”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为:动词,题上。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从。是:这。就:完成。

“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然:这样。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手材人远矣”贤:比……好,优秀。

“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且为众人”且:况且。

“固众人”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3.提问:访归纳文章的投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

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为普通人。

第三段:议论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4.提问:文章第一段介绍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尝识书具”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衬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

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5.提问: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有两层,试归纳层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

第二层: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作法。

6提问:第二段写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终成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原因是其父负其利不使学。

7.提问: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清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

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8.提问: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

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

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

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四、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

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

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

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解释了列加点的丰。

A世隶耕()

B.未尝识书具()

C.即书诗四句()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E.或以钱币乞之()()

F从先人还家()

G贤于材人远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钱币丐之()

(三)翻译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宾客其父。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

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

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

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给全乡的`秀才看了。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

诗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

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多多家里见到他,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样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

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没有受

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

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

2、课文伤仲永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⑴文学常识。

⑵文言实词含义。

2、能力训练点:

⑴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⑵对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握故事中反映出来的进步意义。

3、德育训练点:

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文言实词的读音及含义,训练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结合注释自行串讲,教师订正,明确重点实词)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指出,仲永非主观上不愿学,

是父亲贪利。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来把握)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明确字、词的正确读音。

2、结合注释,分组串讲文章。

3、通过分析故事情节,闻一见一闻,在对比中明确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1、文学常识。

2、文言实词,直译文章。(重点)

3、辩证地看文章,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三、整体感知

1、文学常识:

(请学生问答)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学生朗读文章(教师先范读),读准字音。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准备:

学生依照注释翻译文章,分四组,第一组,文章开头至“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组,

“邑人奇之”至“不使学”;第三组,准备第二自然段;第四组,准备第三自然段。

鼓励能力强的同学多译多准备。

2、串讲:

每组请一同学起来讲,其余同学补充。教师给予订正,并评议每组完成情况,做得好的

给予鼓励。

3、教师以投影的形式或小黑板明确重点实词的词义,学生识记。

4、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分析文章结构:

⑴本文的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3个片断依次分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阶段,

请学生排出这个片断,并各用一字归纳。

闻──见──问

⑵本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

对比鲜明,显示了方仲永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了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

伤叹,为仲永感到哀伤、为他惋惜。

⑶本文先叙事后议论,叙为议服务。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体现了作者的人才观。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

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表明了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之人”的错误作法的否定。王安石认为人的才

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

无能的人,表现出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五、总结、扩展

“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加百分之一的灵感”,大科学家,有卓越成就的人尚且

这么说,那么,我们呢?我们这一群正在求知的青少年呢?抛掉“我聪明,慢慢来”,“我不

学也行”等说法吧,珍惜现在的学习时光,学习环境,努力学习!“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

悲切”,才来“伤仲永”,“伤你伤我们”!

六、布置作业

1、结合练习一,熟读课文。

2、独立完成练习三。

3、课文伤仲永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两部分,第一部分依次写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者详写第一个阶段,力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然后简略地

写后两个阶段,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

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应该注意的是,不要曲解作者在本文想强调的“后天受教育

重要”的观点,不要把“主观努力”与之混同。

【学情分析】

铁二中属于重点中学,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好,预习作业会完成的比较顺畅,他们能够查

阅大量资料解决一些相关问题,能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能够配合老师积极发言,但发言的

内容有不定性。

【教育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感情、语

气,提高对文言文的朗读、理解、赏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懂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

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天资和后

天学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才在课下就有几个同学聊方仲永的故事,甚至还聊到了现代版的方仲永,看来大家不

但熟悉了课文,而且还查阅了不少资料,也挺有自己看法的。那我们就来展示一下预习的成

果吧。

二、作者介绍

(学生用幻灯展示预习查资料的成果,但注意其表述,要有具体的要求)

(出示幻灯一)王安石,文学家和政治家,文章写得十分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二十

岁中进士,曾积极推行变法,后新法被废,忧愤成疾,第二年病逝。

(在此可以让学生集体背诵王安石的《京口瓜洲》,来激发其了解作者、学习本文的热

)

三、朗读课文

(给予必要的指导,如字音、停顿、节奏、感情等)

1、易读错的字。

2、停顿节奏。(举学生疑惑的典型例句)

3、感情语气。

归纳朗读应该注意的点,要求同学们根据这些点,在下面各自朗读一遍,然后集体颂读。

四、积累实词

同学们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的字词句等问题,疏通文意,准备复述。

五、复述分析

(评析复述的过程,即分析教材的过程,即展示合作探究成果的过程)

1、这篇文章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大家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2、由一个天才沦为一个庸才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剧,那么,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

3、请同学们用两个句子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⑴本文叙述了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故事,告诉人们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

⑵本文以方仲永由天才变庸才的事例,阐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六、深化理解

针对方仲永的悲剧,体会作者的意图,你现在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3:24: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792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