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标点的别有洞天
——文本细读之标点符号的细读
【《安塞腰鼓》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齐读第三部分“舞姿”
生: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
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
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师:听完大家的朗读,我发现在处理这段文字的朗读时感觉节奏读得有些快,而且比
较激昂。请问大家为什么这么处理?
生1:这里有反复的修辞手法,这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情感,这里应该是对安塞腰鼓
的赞美之情。
生2:“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三赛腰鼓!”这里应该是直抒胸臆吧!
赞美安塞腰鼓。
生3:这个段落中多处用到感叹号。感叹号语气比较强烈,所以应该读得激昂些。
师:我发现大家都有一双慧眼,非常注重文本的细读。从中不但发现了反复、排比等
修辞手法,了解其所要展现的情感的特点,而且还从标点符号入手,扩宽了文本细读
的有一个渠道。的确,这篇文章中感叹号真可谓发挥了极致,“但是,看!”、“安
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愈捶
愈烈!”“交织!旋转!凝聚!升华!”„„文章大量使用感叹句,自始至终饱含激
情,这些酣畅淋漓的语句,直抒胸臆,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力地表现了
文章的主题。所以,朗读之时,自然要激情高昂。好,请大家再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
一遍。
【案例分析】
1
孙绍振教授曾说,不管在大学还是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
是一个薄弱环节。事实证明,文本细读是一道无法绕过的坎,只有细读文本,才能真
正完成阅读和欣赏。因此,在文本细读上,我们想出了很多条路径,从字词句入手,
或比较,或结合补充材料品味,在多读多思中不断的深入文本。但是,有时候眼皮底
下的却往往最容易忽视的,比如说,标点符号。上述教学片段中就是从标点符号入手,
给我们文本细读又开了一条渠道。
标点符号是文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范的用法为语言文字的规律性运
用提供了保障。在读文本的过程中,我发现标点符号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如果
能把标点符号当做一种知识,当做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一种手段,引导学生体会标
点符号的情感,捕捉标点符号的审美潜质,就能很好地解读文本,感悟艺术符号的蕴
含的美。
一、 从标点符号处挖掘语言空白后的情感
七下语文都德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感受一下这节课
跟之前的课有什么区别?学生从上课前和上课后角度区分了这一节课和平日课的不
同。
平日里上课前“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
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
静一点„„”而今天“一切都是安安静静的”。于是我追问这里两处省略号什么意思?
什么含义?学生分析后回答,前者是省略了侵略者对法国人不会说法语的羞辱,后者
是省略了韩麦尔先生在进行自我批评。曾经有那么多时候,那么多的法国人并没有认
真地学祖国语言,而现在,想要学却再也不能了,以此展现出对之前行为的后悔之情、
对敌人的痛恨之情以及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纵观《最后一课》全文,其实也就这四处省略号,但正是这四处省略号,高度浓
缩了学生、教师(普通民众)、侵略者在战前战后对学祖国语言不同的态度。标点传
情,正是如此,它需要你去补足空白,感受情感的细微之变。
二、 从标点符号处体会人物形象特点
《孙权劝学》是一篇文言文,在概括人物吕蒙这个人物形象时,学生抓住吕蒙的
一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来回答,尤其是最后一句“大
兄何见事之晚乎!”该句翻译为“长兄您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呢!”一个反问,一个
感叹号,让我们看到了吕蒙话里的四层含义:一、我已经令你刮目相待了,我进步的
快;二、我的进步你见的太晚了;三、在我进步之前你是用不好的眼光看待我的;四、
我进步之后你应该对我尊敬了。通过标点符号体会情感后,吕蒙人物形象的概括自然
不在话下了。
另外,在上鲁迅《社戏》时,我们遇到了一个六一公公,当六一公公细侃双喜这
班小鬼偷了他的豆子,而双喜回答是请客时,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
客?——这是应该的。”这里要分析留意两个标点符号,一个是问号,一个是破折号。
问号很显然是对双喜的回答表示意外而流露的疑惑,乡野的孩子,走进田间随便捋把
豆子采朵花是常有的事,何况双喜这帮调皮的男孩子。但双喜这个小鬼“请客”的精
明点子还是让六一公公一听到后意外了一下,但随即又明白了,所以他说了“这是应
该的”,破折号在这里是转折的意思。本无指责偷豆之意,心知肚明之后又转折“这
是应该的”,六一公公憨厚、淳朴的个性自然在这一“?”、一“——”中自然展现。
留意标点符号的空白,人物形象也会因之而丰满。
三、 从标点符号处把握朗读技巧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具体的说,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
音,生动的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引起他们的共鸣,激起爱
就是重要的一条。抑扬顿挫要考虑到句子的标点符号。会朗读的人能把标点符号读活,
同样,懂标点的人能通过听别人的朗读,正确的点出标点符号。
如:在顿号、逗号、分号都存在的句子中,很明显,我们朗读时停顿也应该是顿
号最短、逗号其次、分号再次。
又如:契诃夫《变色龙》中“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这是将军家的厨师
普洛诃尔回答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一句话。虽然普洛诃尔只是将军家的一个厨师,但对
“变色龙”也不屑一顾,因而答话也盛气凌人,句末用了叹号,我们朗读时,就要用
降调读出这种盛气凌人的口气。如果普洛诃尔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俄国人,回
答时就可能会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倒霉了,因而叹号就要改成句号,朗读时就要读成
平直调 。如果将叹号改成问号,就要用高升调朗读出蔑视、愤怒的口气了。
再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中有一句“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
啊!”首先这是一个感叹句,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运用感叹语气,同时,我们也应
该在感叹语句中寻找重读朗读。很明显,这是在看到现在的罗布泊一望无际戈壁滩,
毫无生机之后沉痛的哀思之情,因为曾经的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
是生命的绿洲。所以“三点水”三字应该重读。
标点符号是文本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工具,因此,在处
理阅读时一定要仔细留意标点符号,恰当得把握朗读技巧。
四、 于无标点处发现标点
有老师在教学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课,先引导学生注意到文章的题目是两个
词语的重复,与其它文章不一样,在学习全文即将结束教学之前,和学生进行了这样
的一段对话。
师: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我相信大家对生命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请
你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加在课题上。
生:我在第一个“生命”后加一个分号,在第二个“生命”后面加一个感叹号。
师:为什么?
生:这四个字两个符号可以概括全文!作者在一开始先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
么;然后通过询问飞蛾、香瓜子和杏林子,知道了生命的含义,最后发出感叹,告诉
自己要珍惜生命!
生:我在两个生命的后面都加感叹号,因为,他们表示的都是生命的震撼。
师:同学们都是在第二个词后面加感叹号。有谁和别人加的不一样?我在第一个
生命后面加感叹号,在第二个生命后面加问号。我这样加有没有道理?
生:第一个加感叹号是说你感叹生命是多么脆弱,又多么顽强;第二个问号说明
你在思考: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
„„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标点赋予了这么多层的含义,我觉得你们加的每一种标点
都是有道理的,它也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生命存在,或者是一只小狗,或者
是一朵鲜花,或者是一株小草„„虽然生命存在的形式不一样,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有
它存在的价值。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记住,对待自己的生命要格外珍惜,
对待别的生命要心存敬畏。
这段实录誉为“是神来之笔”。给课题加标点这看似简单的技巧,却化平淡为神
奇,一句“请你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标点也化作承载生命的符号。
虽然不是每一课的课题都像《生命 生命》一文特别,但是这个课例提醒我们适当
关注文章的标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社戏》时,先在黑板上写
上“好戏”二字,然后用红色的粉笔在其后打了个大大的问号。是不是好戏?这个问
号就像一把把钥匙,能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带领学生到文本中走几个来回。
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工夫。” 叶
圣陶同时又指出阅读要“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所以,若要真正读懂文本、读
深文本,我们需要培养对文字句子的敏感度,让一字、一词甚至一标点符号都成为触
发灵魂的介体。相信秉着对标点符号的高度敏感和警觉,你肯定也会体会到文本细微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13:1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792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