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件
课件网免费发布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孙权劝学》,更多初中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相关信息请访问课件网。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
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
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习文言文某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
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
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
人.
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
运用。刮目相待(刮
三、研读赏析
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
再读一遍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
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
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
3.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
本文某大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一下:
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处板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什
么作用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2.接下来还有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
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
明了什么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
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
启示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
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
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某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
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读书学习能使人聪明,更有力量。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陶
冶情操,让自己成为全面的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某能说明本文的故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五、背诵课文
同学们对课文把握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背背课文,看谁背得又
快又准1
六、课堂练习
请看大屏幕,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七、总结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我们来小结一下。
八、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搜集这些名言。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习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习,养成读
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重点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
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
《孙权劝学》。(板书题目)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
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
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
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
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
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
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
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
(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
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
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
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有名的
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
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
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
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
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
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
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
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文中故事发生时间大约是汉献帝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这一年
吴国大将周瑜在伐蜀途中突然病逝,此时的孙权可以说是失去了一支臂膀,
以后更要倚重吕蒙,所以对他真诚地提出了学习的要求,寄予了厚望。)
(二)、初读熟读课文
1.范读。教师范读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1)理解下列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辞:推辞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涉猎:浏览群书,不
作深入研究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
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
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
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精读疏通文意(竞赛法)
翻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
描写)。
(四)、研读赏析文章
1、分析语言(分组表演阅读)
①“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
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
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总结: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习的必要性,再说学习的目的、方
法,然后揭示学习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某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表现出他的善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
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
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2、人物形象(研讨法)
孙权:善权,从自身出发。吕蒙:善学,虚心。鲁肃:尊重有学识的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
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
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五)、积累词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2.但当涉猎()3.见往事耳()4.即更刮目相待()
(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六、布置作业
本文发布于:2023-11-24 09:5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791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