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题 专练

更新时间:2023-11-21 19:36:32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21日发(作者:华士方)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咏物诗鉴赏题 专练

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宋)苏轼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

损柔肠②,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①本词作于元丰三年,苏轼贬居黄州。②柔肠:柳枝细长柔软,故

以柔肠为喻。用唐白居易《杨柳枝》诗:“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

枝。”

12.关于本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从字数上来看,此词是一首中调。B.从题材上来看,此词是一首咏物

词。

C.此词笔致缠绵悠远,属于婉约词。D.此词以物为人,以人写物,妙趣

横生。

13.对本词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也无人惜从教坠”句中,“惜”字运用反衬手法暗露作者缕缕怜惜

杨花的情意。

B.“萦损”三句,由杨花写到柳树,运用想象,描写思妇困倦的娇眼睁

开又闭合。

C.下阕首句,作者由“不恨”到“恨”,欲进先退,由杨花到落红,而

后折回杨花。

D.“细看来”三句,作者以景结情,虚实相生,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

妇的泪水。

14.请赏析下阕画线句中数词的妙用。(4分)

答案:

12.1分)A

13.3分)D

14.4分)词人将杨花之春色分成三份,二分落地化为轻尘,一分落

水随流水而去(1分)。数字描摹出杨花渺无踪迹,春光消逝,渲染出感伤

的氛围(1分)。将点点杨花与流水相融,流露出思妇的愁绪(1分),更

含蓄地表达出词人伤春惜花之愁,以及忧患中浓郁的忧思。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

虞世南

垂缕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②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⑤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缕:帽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蝉腹下的针喙。②本诗作于高

宗仪凤三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

名下狱。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⑤白头吟:乐府曲名。相传西汉

时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爱情不专后,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伤。

15.下列对这两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蝉》为五言绝句前两句从外形、食性、声音、所处位置描写蝉的特

点;后两句由此发出议论,为全诗点睛之笔。

B.《咏蝉》为五言律诗,二、四句对仗工稳,由蝉及人,颜色对比中触

发老大之伤;巧用典故,暗含被诬获罪之怨。

C.这两首诗均写秋蝉,都写了蝉声,一为远播流响,一为易沉之响,特

点不同;都撷取了露、风等意象入诗,但兴寄各殊。

D.这两首咏物诗均托物言志,即运用象征等手法,寄意于物,以物抒怀。

王磬《朝天子•咏喇叭》、骆宾王的《咏鹅》均采用了此写法。

16.这两首诗中蝉的艺术形象有何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

答案:D

解析:骆宾王的《咏鹅》虽为咏物诗,但未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答案:《蝉》中的蝉喙如冠缨,饮露栖桐,居高鸣声远扬。身份高贵,

声名远播;是以高洁品格立身的清华之人的写照。(3分)《咏 蝉》中的蝉

露重难飞,风多声沉,高洁无人相信。处境艰难,无人赏识;是含冤莫白、

政治失意的诗人的自况。(3分)(其他 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

严郑公宅同咏竹

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案: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

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思路点拨】咏物诗往往扣住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

阅读鉴赏时要注意抓住咏物诗的这些特征就可以读懂了。解题时注意考题的

考点,注意筛选答案要点。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8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①,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②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竹轩诗兴

(南宋)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③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①含箨(tuò):包有笋壳。②书帙(zhì):书套。③篆烟:盘

香的烟缕。

21.《严郑公宅同咏竹》写的是 (季节)的竹子,《竹

轩诗兴》实写的是夏季竹子;两首诗的颔联都写到了

2分)

22.两首诗的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案:21.春季 竹影(梢影)(11分,共2分)

22.(1)杜诗想象只要不被剪伐,就能看到高高的竹伸入云端,轻轻

拂动。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呼唤珍惜人才、呵护人才的情感。(句子理解

1分,手法1分,感情态度1分)

2)张诗想象冬季雪压竹枝,配以凌寒开放的梅花,便梅竹同淸,是

竹轩做清净雅致的情景。借景抒怀,展现出诗人高洁、闲雅的情趣。(句子

理解1分,手法1分,感情态度1分)

五、读《卜算子·咏梅》,完成4~5题。(6)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A、首句“驿外”“断桥”说明梅花生长环境恶劣,体现它寂寥孤独的生存

状况。

B、“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

生命的历程。

C、“已是黄昏独自愁”,运用夸张手法写梅花暮雨黄昏的愁苦,表现处境

的悲凉。

D、词的下片写梅花无意争春,却惹来众芳嫉妒,饱受摧残碾为尘埃,仍香

气不改。

5、整首词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3)

【答案】

4 (3)C (说明:“夸张手法”错误,是“拟人手法”)

5 (3)采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1)全词借饱受摧残、

香气犹在的梅花,(1)抒发自己虽屡遭排斥仍坚持正义、孤高傲世(:忠贞不

渝、矢志不渝、独立不倚等)的情怀。(1) (意对即可)

六、(宋)刘克庄《落梅》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①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释】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使诗人触目愁肠,奠定了全诗

凄怆忧愤的基调。

B.颔联不仅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的景象,还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

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C.此诗前两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表达

出主旨。

D.此诗不着一个“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的品格和遭际,更处处透出

诗人的心迹情感。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C【解析】C.“前两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在此基础上展开

抒情”错误,诗歌前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

尾联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

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

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2.采用比喻修辞手法,把落梅比喻为过岭的迁客,赴湘的骚人,生动描

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坠落的凄美景象,表现出梅花的高洁傲岸,寄托自

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烈不满。

【解析】颔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是说飘零的梅花

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本联用“迁客”

“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

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

人”的坎坷人生,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感慨以及对这种不尊重人才现象的强

烈不满,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忆放鹤

李绅

羽毛似雪无瑕点,顾影秋池舞白云。

闲整素仪三岛①近,回飘清唳九霄闻。

好风顺举应摩②日,逸翮③将成莫恋群。

凌励坐看空碧外,更怜凫鹭老江濆④。

【注释】①三岛: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亦泛指仙

境。②摩:接近。③逸翮:强健善飞的鸟的翅膀。④濆:水边,岸边。

1.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鹤的羽毛如雪一样洁白无瑕,白鹤在池水里与白云的倒影共舞,

顾影自怜,自在逍遥。

B.颔联从仪态和鸣声两方面直接写白鹤,并借仙境和云天来烘托出白鹤

的俊逸神采,不同凡俗。

C.诗人认为白鹤应乘风展翅高飞,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孤高傲世,不

应贪恋安逸的群居生活。

D.本诗回忆当初放鹤的情形,前两联凸显了白鹤的超凡脱俗,后两联表

达对白鹤的期许和喜爱。

【答案】

1.①以翱翔碧空的白鹤与老死江边的凫鹭对比,表达了对志存高远的白

鹤的喜爱和赞美,对贪图安逸(没有追求)的生命的鄙视。②以展翅凌云的

白鹤来托物言志,寄寓诗人高远的志向(不甘平庸)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解析】 “凌励坐看空碧外,更怜凫鹭老江濆”,作者以白鹤与凫鹭

进行对比,一个翱翔碧空,一个老死江边,“凌励”“坐看”,表明作者白

鹤的喜爱和赞美,“更怜”“老”,表现了作者对对贪图安逸(没有追求)

的生命的鄙视。

“凌励坐看空碧外”,白鹤乘风展翅高飞,作者托物言志,寄寓了诗人

自己特立独行、孤高傲世,志存高远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C【解析】C.“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孤高傲世”分析错误,应是“展

现自己的高远志向,奋勇向上”。

郑觉斋

弄玉①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毬。记

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②。

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

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

【注释】①弄玉,传说中的仙女。②南州,泛指南方州郡。

1.这首词写法上虚实结合,请对这种写法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数语,人与花合写,互相映衬。前五句以仙女设喻,描绘琼花的

姿态、颜色、气味,并未绘形画状,而是着力写琼花的风貌神情。

B.“记晓”三句,追怀琼花被快马送至行宫供隋炀帝赏玩之事,与杜牧

诗“一骑红尘妃子笑”异曲同工,饱含词人对统治者奢侈荒淫的不满。

C.“尊前”三句,由“吹梦南州”一语发出新意。词人曾在扬州看到过

琼花,而今琼花也一样飘泊来到江南,词人顿生“踪迹萍浮”之感。

D.全词在咏琼花中兼写情事,花中隐有人在,不即不离,有着较为深永

的情味。琼花似佳人,往事悠悠,春愁无限,慨叹交加,伤感无限。

【答案】

1.想像仙女下楼、隋炀帝赏花,回忆无双亭旧游,是虚写;尊前赏花、

凭阑无语,是实写;整首词虚实结合,古今相接,异地相通,拓展了表现时

空,花事、人事、史事交织,扩大了词作意境。

【解析】题目要求对虚实结合的手法做出判断,以及明确手法有何表达

效果和作用。所谓虚写,指想象、回忆的内容,可从词中“忆”“记”“欲”

“梦”等字判断。实写指眼前景物的真实描写。

①依据“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得出诗人在江南的酒筵上见到

了琼花,这是实写,“凭阑无语”是实写,写出了诗人独倚栏杆,默默无语

的情态,因赏花而触发了怀念扬州旧事。

②词的上片全是虚写,前五句以仙女来比琼花,写出它不同凡花的花姿、

花色、清香。着力写出琼花的风韵。“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

星流”虚写,写出诗人追怀琼花昔日为御物,被星夜送入宫中以供隋炀帝观

赏的盛事。

③依据“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

得出虚写,是词人不由得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想起无双亭畔那“天下无双”

的琼花,如雪般素洁,在春风中摇动,不知自己何时能重游扬州,再睹那美

妙的丰姿?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这两首诗除了托物言志之外,各自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

分析。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

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

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

不畏艰难的精神。

D.两首诗都写到了牡丹,但表达的目的不同,王诗突出其硕大,袁诗则

侧重写它开放的美。

【答案】

1.《咏牡丹》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牡丹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

出果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鄙视。《苔》

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

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的精神的赞美。

【解析】《咏牡丹》“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 枣花虽然很

小,但能结果实。桑叶虽然柔软,却能养蚕吐丝。从实用的角度上赞美枣花

和桑叶。“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可笑牡丹花形大如斗,却什

么也不能作,花谢后只剩空空枝条。批判牡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虚妄的外在

美。这样形成实用与外表的强烈对比,突显对牡丹的鄙视。

《苔》“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

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运用拟人手法,赋

予苔花人的性情、品质,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恶

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

回晖眺林际,槭槭②无遗芳。

【注释】①红蕉:即美人蕉,形似芭蕉而矮小,花色红艳。范成大《桂

海虞衡志》云:其花“春夏开,至岁寒犹芳”。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

②槭槭:拟声词,落叶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直写其花,交代红蕉开花的时间和色彩,“穷节”指岁末时节,

此时万花纷谢,百草凋零,一个“值”字,便显出红蕉精神。

B.颔联一个“凌”字,将红蕉无畏的精神、勇敢的品格和摇曳生姿的风

貌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C.颈联“远物”指红蕉,因为是“远物”,便成了稀罕物,所以才会“世

所重”。“世”指包括诗人在内的“世之人”。

D.“旅人”在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旅人”的伤心和“远物”的被重

视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诗人自认为被统治者遗忘的苦闷心情。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红蕉叶子浓绿滋润、红色花瓣光华闪闪,体现了红蕉分外艳

丽的形象。

B.颔联通过对红蕉外观的描写表现了红蕉之美,更表现了红蕉坚强不屈

的特质。

C.“远物”,远处的事物,这里既指眼前盛开的红蕉,也指因客游他乡

而处境悲凉的诗人。

D.第六句写诗人由眼前的红蕉联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处境,不禁发出身

世之感。

3.这首诗的尾联独具特色,请结合全诗分析鉴赏。

4. 本诗的尾联堪称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

1B【解析】B.“摇曳生姿的风貌”说法错误。“窈窕凌清霜”中的“窈

窕”是“美好”的意思,“凌”是“乘、凌驾”的意思。这句是写红蕉以娇

小美好的风姿,不惧天气寒冷,迎寒斗霜;“凌”字表现出红蕉无畏的精神、

勇敢的品格和超然洒脱的风貌,没有写出红蕉的“摇曳生姿”。“摇曳生姿”

意思是姿态闲雅、婀娜多姿的样子,不合语境。

2C【解析】C.“也指因客游他乡而处境悲凉的诗人”错误。“远物”

仅指红蕉,对于从京城到来的诗人来说,此地的红蕉就是“远物”。

3.①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

尾联描绘了冷清萧条的秋冬景色。②尾联运用以景结情、对比的手法,将百

花的萧条与红蕉的“窈窕凌清霜”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红蕉顽强、无畏

精神的赞美之情。③托物言志,群芳已经消逝,红蕉性命难保,诗人的命运

可想而知,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忧虑之情。

【解析】从内容上看,“回晖眺林际,槭槭无遗芳”中的“回晖”是夕

照之意;“眺”是远望之意;“槭槭”是拟声词,意为落叶声。尾联中,诗

人远望夕照下的山林,在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鲜花。这是一幅秋冬的

景象:夕阳余晖,山林落叶,百花凋零。画面冷清萧条,寒肃清寂。

从表达技巧上看,尾联采用了以景结情和对比的手法。诗人眼中是一片

“槭槭无遗芳”的萧条冷清,这就和红蕉在“穷节”仍姿态美好、娇艳动人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百花凋零的“槭槭无遗芳”,一边是红蕉的“窈

窕凌清霜”,表达了诗人对红蕉不惧寒冷,勇敢开放的肯定,对红蕉这种顽

强、无畏精神的赞美之情。

从思想感情上看,结合诗歌的注释“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将

诗人的现实遭遇与诗歌内容相联系,诗人吟咏的是红蕉,实则是在借红蕉寄

托抒发情怀:虽然红蕉现在“绿润含朱光”,还是那么娇艳的“正阳色”,

还能顽强不屈地“凌清霜”,可事实上已经时值“穷节”。群芳已经消失,

满目所见已是“槭槭无遗芳”那么红蕉也始终难逃这凋零的命运。如果“世

所重”的红蕉性命也终难保,无人关照的“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因此,

尾联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诗人借对红蕉命运的感伤,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

忧虑之情。

4. ①结构上,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文对红蕉的描写。②内容上,

斜阳下眺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

尾联渲染了肃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③情感上,表达了诗

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解析】尾联“回晖眺林际,摵摵无遗芳”意思是远眺夕照山林间,落

木萧萧无遗芳。诗人将目光转向夕照下的山林,一片落叶声中,看不到一朵

鲜花。

从结构上看:“无遗芳”紧扣诗题“红蕉”,呼应前两联对红蕉外在美

貌和内在精神的描写。

从内容上看:这本是秋冬之景,在诗中,将远处的这一片萧条景象和眼

前“窈窕凌清霜”的红蕉,叠放在一起,产生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斜阳下眺

望树林,草衰叶落,一片凄凉,除了红蕉之外,其他花尽数凋零。渲染了肃

杀凄清的深秋节气,反衬了红蕉的不凡和可爱。

从情感上看:群芳已经消失,最后只剩下红蕉了,如果“世所重”的红

蕉,性命也终难保,那么,无人关照的“旅人”的命运可想而知,表达了诗

人对红蕉的喜爱,以及自身处境艰难的孤寂、悲凉之情。

十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

郑诗中的菊花自甘寂寞,坚贞不屈 孤傲绝俗;黄诗中的菊花威武、

香透长安 、辉光耀目、豪气冲天。

两首咏物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物抒怀。

郑诗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凌然的民族气节和忠

贞爱国的情怀。

黄诗依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

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 雄气概和凌云壮志。

对比赏析

《寒菊》是南宋诗人寒菊郑思肖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

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

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

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

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

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

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

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

魄雄伟。

十二、阅读下面首元曲,完成1-2

(双调)折桂令·卢沟晓月

(元)鲜于必仁

出都门鞭影摇红,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

空。

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路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马鞭,驱马驶出京都城门,山色迷茫,

景色秀丽,心情愉悦轻松。

B上片后三句勾勒卢沟桥的特点,言其险、喻其阔、显其高,句式整齐,

层次分明,极为准确生动。

C作品绘难写之景于笔端,多次点出“月”传神地勾画出“卢沟晓月”

的特点,意象已足,意境撩人。

D作者紧紧抓住“晓”“桥”来写,并使用了合璧对、鼎足对等巧体,

摹景状物颇尽描写形容之妙。

2.后人评价此曲,称其“飘逸”,请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加以

赏析。

【答案】

1C【解析】C.“多次点出‘月’”错。只在结尾句点出“蟾宫”,即

“月”。

2.内容方面:1)意象“飘逸”:空濛的山色、玲珑美好的林中景色,

仿佛世外仙境。(2)意境“飘逸”:都门外景色空濛、幽静、秀丽;卢沟桥

横跨两岸,水波汹涌,晓月迷蒙,雄浑壮阔。(3)情感“飘逸”:通过对卢

沟晓月的描写,突出了景色的美妙迷蒙、雄浑壮阔,表达了热爱、赞美之情。

4)人物形象“飘逸”:诗人从都城出来,马鞭在拂晓的霞光中摇动,刻画

了策马扬鞭悠然行于秀丽美好的景色之中的轻松愉悦的人物形象;欣赏卢沟

桥,诗人俯视、远观、仰视,立足点不断变化,思绪飘飞灵动,塑造的是欣

喜雀跃的人物形象。

手法方面:艺术手法“飘逸”是指运用多种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1

排比,前三句运用排比句:“俯危波”言其险,“通远塞”喻其阔,“倚长

空”显其高,寥寥数语,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层次分明,且

极为准确、生动,语势贯通,表意丰富。(2)“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

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写卢沟桥像是从雾霭中腾起

的千寻卧龙,又像连着天上流云的万丈垂虹,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

势和寥廓的境界,极为形象、传神。(3)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晓行”,运

用比喻,展开丰富的想象,静中添动,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

体,创造出一个恬淡愉悦、深邃高远的境界。疏钟和行人把画面点染的鲜活

生动,从桥下向上看,桥上的行人小得像蚂蚁一样,好像可以登上月宫。最

后一句切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诗句,从内容和手法角度分析诗歌的“飘逸”,

学生可以从意象、手法、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

“山色空濛,林景玲珑。山色空濛,林景玲珑。桥俯危波,车通远塞,

栏倚长空”,前两句通过“空濛的山色”“优美的山景”两个意象描写卢沟

晓月的美景,将林中美景描写的如同仙境,给人飘逸之感。“空濛的山色”

“优美的山景”“横跨的长桥”“高高的栏杆”营造了都门外幽静、秀丽的

意境,给人以“飘逸”之感。

这首曲的上片描写卢沟晓月的美景,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

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和寥廓的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卢沟晓月景象的赞美

之情。而诗人马鞭摇影,悠然而行,轻松愉悦,又表现了诗人的飘逸。

此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桥俯危波,车通远塞,栏倚长空”

运用排比手法,勾勒出卢沟桥的高大、雄伟、壮观,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

势和寥廓的境界;“起宿霭千寻卧龙,掣流云万丈垂虹”这两句运用比喻、

对偶和夸张的写法,将卢沟桥比作从雾霭中腾起的千寻卧龙,连着天上流云

的万丈垂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卢沟桥恢弘的气势,极为形象、传神。“路

杳疏钟,似蚁行人,如步蟾宫”运用比喻修辞,将“行人”比作“蚂蚁”,

将“眼前之景”比作“蟾宫”,把卢沟桥与晓月,天上与人间融为一体,切

合题中之晓月(点题),将读者带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塞上咏雪花①

谢娘②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③沙。

注:①作者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时所作。②谢娘,指晋代王凝之的妻

.才女谢道韫。她曾因咏雪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享有盛名。③瀚海:谓

沙漠。

1)作者借咏雪花抒发了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析。(4分)

2)请简析这首词的表现手法。(4分)

【答案】:

1)他借咏雪花而咏怀,抒发了不慕人世间荣华富贵,厌弃仕宦生涯

的心情。(2分)

词的上片说处于冷处的雪花是令人喜爱的,爱的是冷处偏佳,是精神的

至清至洁。它不是那些争妍斗艳的牡丹.芍药一类的富贵花。下片前二句是

说此花于天涯飘泊,很少有人怜惜,大有知音难觅的孤寂之感。结句用大漠

.寒月下.悲笳声里的恶劣环境,增加了凄凉冷寞的氛围。(高洁.孤寂各

1分,没有分析酌情扣分)

2)借物抒怀或以雪花自喻(写一点即可),寄托了如雪花之漂泊无

依的情感。(2分)

用典,谢娘之后无人能和自己一样懂雪。(2分)

11-12

芭蕉 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 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注:上番:初番、头回的意思,这里指新竹。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郑诗前两句,以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生不息的情状,

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B.郑诗第三句重在写景,寓情于景,将情具体化,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

远缠绵,无穷无尽。

C.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

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

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12.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则

大相径庭。试结合诗句作比较分析。(6分)

【答案】11B(第三句没有写景,“寓情于景”错)3

12.①郑诗以芭蕉叶的生长情状比喻相思之情,最后着一“怨”字,直

接抒发诗人相思的愁苦。

②杜诗在充分描写春笋的喜人长势之后,描述因春笋掩蔽阻隔而责怪主

人不出迎(理解为“那些来欣赏竹林的人来这里,我都怒而不欢迎”亦可)

的情形,着一“嗔”字,侧面表现作者心中之喜。

6分,每点3分)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9:36: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761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词格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