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②纪:经营
1. 对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
B.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C.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D.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2. “酒”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很多诗人都以酒来传情。下列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
A.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生逢乱世,渴望建功立业,改变乱世局面,怎奈人生
苦短,只有借酒浇愁。
B.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春江花朝秋江月夜那样好的美景,诗人常常
取酒独酌独饮,然而美景和美酒也无法排解贬谪的愁苦。
C.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喝三杯两杯淡酒,怎能抵得住傍晚寒风紧
吹?疾风欺人,淡酒无力,也许未必酒淡风急,可能只是愁绪太浓太重,化不开。
D.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边饮浊酒,边思念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
一木。“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悬殊的对比,一杯浊酒,怎能消得了浓重的乡
愁?
3.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概括说明主要表现了什么乐趣,并具体分
析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详解】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B.“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错误。诗句的意思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衣相访”,闲
时相思,才见其友情的深挚。披衣而起,可见即使已经睡下,也无碍于随时相招选项曲解文
意,“夜不能寐”“彷徨”无中生有。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中意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D.“怎能消得了浓重的乡愁”错误。诗句的大意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
人热爱家乡和祖国,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并盼望着打仗,
出击打胜仗。唯此,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计”字是计
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可见选项“乡愁”情感解读错误,
有对家乡的思念,但不是愁绪,而是乐观积极,杀敌报国的情感。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概括分析能力。
(1)这看似平淡无奇的诗句,描绘了一幅诗人移居南村后,和村居文士们经营耕作,时时
相聚,“乐数晨夕”的图画。一开头,作者就勾画出了登高赋诗,不虚佳日的场面。这些人是
同作者志趣比较相投的士人,这登高赋诗,也自是文人骚客特有的生活情趣。登高之时,一
有良辰美景为之助兴,二有“素心人”相伴,他们自由地敞开心扉,赋诗言志。在赋诗中忘却
尘网之苦,获得精神上的莫大安慰。这是一个生活场面。“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这两
句诗的意思是:朋友过门,互相招呼,相聚在起,如果有酒,大家一起斟酌品尝。我们仿佛
听到了那亲切的招呼声,仿佛看到了他们喝酒时那悠然自得的样子。这里,人与人之间 率
真融洽的关系表现出来了。这又是一个生活场面。写闲暇时的情景:思念的时候,大家就披
衣相访,聚集在一起谈谈笑笑没有厌足的时候。“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说,这
种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的确很美好,不能轻易地抛弃它。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
田野、披衣相访,这种生活是多么惬意,而官场上有的却是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有此对比,
所以诗人才说:“无为忽去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和自己
永远躬耕田亩的决心。“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意思是:穿的吃的需要自己亲自去经营,
只要努力耕作,就不会徒劳无所得。可以看出虽然诗人在南村的生活中有时也过着登高赋诗、
饮酒言笑的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躬耕,他知道登高赋诗、饮酒言笑的生活,是要
有衣食作保证的。
(2)这首诗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诗人注意选取农村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场面进行描写,
比如:登高赋诗、斟酒品尝、躬耕农田、披衣相访。既写了室内生活,也写了室外的生活;
既写了躬耕的辛劳,又写了赋诗言笑的畅快。这些不同地点的生活场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统
一体,充分地表现了农村的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气氛。另外,典型细节恰到好处的运用,也
是这首诗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过门更相呼”,活脱脱地写出了朋友之间兴趣盎然、无拘无束
的生活情景;“相思则披衣”,写出了邻里之间相思的迫切情状。
【答案】
1. B 2. D 3. ①志趣相投的好友们相聚登高赋诗之乐趣:通过场面描写表现出来,乐景衬
托乐情。②邻里乡亲和谐相处的乐趣:通过“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相思则披衣”“言笑”等
细节描写表现出来。③躬耕田园的悠游自得之乐趣,直抒胸臆,“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通过与官场琐事缠身公务繁忙的情形进行对比,直接抒发对田园
生活的向往对官场世俗生活的厌烦。
2.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 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
联对句尾字都押“un”韵。
B. 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第二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
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C. 颔联写王昭君悲剧的一生,颈联写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识人而造成她葬身塞外的现
实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之情。
D. 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来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
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2. 对《咏怀古迹(其三)》的主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写昭君不为汉皇所重,最终造成葬身塞外的悲剧。
B. 写昭君怨恨汉宫皇帝,也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家国之情。
C. 写昭君思念亲人,而仇恨长安汉宫。
D. 诗人借昭君的不幸身世,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思。
【详解】
(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
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
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
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议论精辟”表述有误。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
的怀抱,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故表述有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内容主旨的把握能力。题干要求“对《咏怀古迹(其三)》的主
题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此类试题的解答,考生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要在理解诗
歌内容的基础上鉴赏作品的主旨;此外,考生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
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意象特征等方法,后仔细辨识选项内容,选出最佳答案。
A项,只说昭君本身,就事论事,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故此项
主题表述片面。
B项,“写昭君怨恨汉宫皇帝”表述片面,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
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故此项表述片
面。
C项,“写昭君思念亲人,而仇恨长安汉宫”表述片面,此诗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
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此选项只说昭君本身,就事论事了。
D项,符合题目的要求。
故选D。
【答案】
1. D 2. D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
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
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
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 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
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 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
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 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
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 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详解】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错误。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
伤感可言。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意为: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
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是一处想象的景色,诗人听闻了“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消息,可以说欣喜
若狂,但本句却不直接写自己的心情,而是通过想象来年梨花处处盛开,扫墓使者经过驿道
前来向先帝报告喜讯的景象,通过梨花的繁盛开放来形象细腻地表达自己“心花怒放”之喜悦,
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借景抒情,也是以景结情。
这不是现实之景而是想象之景,也采用了想象的手法。
【答案】
1. D 2. 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
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
“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
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早 梅
唐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先,在炼字方面。颔联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
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
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
显出此梅不同寻常。“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
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
其次,在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早梅具有清瘦明丽、傲雪凌霜、敢为花先、不畏严寒的特点,
这首咏物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
韵,诗人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的思
想感情。
【答案】
“一”字用得最好。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
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诗人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应时
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的思想感情。
5.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鲁望以轮钩相示,缅怀高致,因作三篇(其一)
①
皮日休
角柄孤轮细腻轻,翠篷十载伴君行。
撚时解转蟾蜍魄,抛处能啼络纬声。
②
七里滩波喧一舍,五云溪月静三更。
牛衣鲋足和蓑睡,谁信人间有利名。
【注】①轮钩:一种在钓竿上装有小轮用以收卷钓丝的钓具。②撚:同“捻”,揉搓。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从轮钩联想到友人鲁望垂钓的情形,表现其“高致”,抒发诗人的欣赏之情。
B. 首联直接写钓具细腻轻盈,并指出自己和朋友关系密切,十余年一直与他相伴相随。
C. 颔联视听结合,“蟾蜍魄”指轮钩映出的月光,“络纬声”指丝线抛出时发出的声音。
D. 颈联上下旬一动一静,喧响的波涛和静谧的溪月互相衬托,描绘出友人夜钓时的画面。
2. 本诗后两联是怎样表现友人“高致”的?请简要分析。
【详解】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 “自己和朋友关系密切,十余年一直与他相伴相随”有误。“角柄孤轮细腻轻,翠篷十载伴君
行”是说“轮钩”陪伴了友人鲁望十载,而非说自己陪伴朋友十载。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三联“七里滩波喧一舍,五云溪月静三更”描写友人垂钓时的环境。垂钓地点在“七里滩”,
那里波涛阵阵,浪花拍打堤岸的声音在夜晚传出很远;而友人半夜三更溪上垂钓,只有一轮
溪月和天上的云朵静静陪伴他。此联用清寂的画面,侧面表现友人远离世俗的高致;
尾联上句“牛衣鲋足和蓑睡”正面直接描写友人垂钓后和衣而睡的情景。“牛衣”是用麻或草织
的给牛保暖的护被,这里指友人身穿的粗糙的衣物。他用牛衣盖住脚,就那么穿着蓑衣睡在
船里,一派恬然和洒脱。描写友人垂钓后和蓑而睡的形象,表现其贫穷而自在的高格;
而尾联下句“谁信人间有利名”运用反问直接抒情,“谁信”是自豪的质问,友人这一派闲散,
名利自然入不了他的眼。此句强烈表达了对友人淡泊世俗名利的高情远致的赞扬。
【答案】
1. B 2. ①侧面烘托。颈联描写友人三更垂钓的环境,以清寂的画面,侧面表现友人远离世
俗的高致;②正面描写。尾联上句描写友人垂钓后和蓑而睡的形象,表现其贫穷而自在的高
格;③直接抒情议论。尾联下句“谁信人间有利名”运用反问,强烈表达了对友人淡泊世俗名
利的高情远致的赞扬。(意思相近即可)
6.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①
李贺
其一
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②③④⑤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
⑥
风吹千亩迎雨啸,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昌谷:李贺家乡福昌县(今河南省宜阳县),这一组诗为诗人任奉礼郎以病辞归昌
谷时所作。②箨(tuò)落;笋壳落掉。③长竿:新竹。④母笋:大笋。⑤龙材:成龙之
材,比喻不平凡之材的⑥茂陵:地名。《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
陵”。
1.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箨落长竿削玉开”借物咏志,新笋晶莹透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
晶莹如玉,茁壮挺拔,是诗人理想化的形象。
B. “更容一夜抽千尺”,“更容”为“假如容许”之意,表现新笋不甘埋没于园泥,要
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暗喻诗人未泯雄心壮志。
C. “茂陵归卧叹清贫”化用典故,诗人以因病免官、归卧茂陵的司马相如自况,慨叹自
己家居昌谷时的失意苦闷、贫困潦倒的生活。
D. “鸟重一枝入酒尊”,诗人发挥想象,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映入酒樽之中,表现
了自己甘于清贫、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心境。
2. 请简要赏析两首诗中“长竿”(新竹)与“古竹”这两个意象。
【详解】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技巧的能力。
D.“想象”“淡泊名利、与世无争”错误,“鸟重一枝入酒樽”一句未采用想象的手法,诗人言鸟栖
竹枝之景映入酒樽,结合前一句可知,这两句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是写实,
表现的是静谧安闲的心境,没有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之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考生需要结合两首诗歌中“长竿”(新竹)与“古竹”的特点来赏析。
先看《其一》中的“新竹”。
这首诗中,诗人把新笋描绘得非常美丽。竹壳一片片剥落下来,竹笋抽节上长了,它晶莹透
碧,像是刚刚经过刻刀雕琢出来的碧玉一般。这里的笋的形象,是经过诗人理想化、诗化了
的形象。它晶洁如玉,生机勃勃,茁壮挺拔;它要挣脱壳箨的束缚,要向上生长。这是写笋
的外在美。后两句承接着上面写笋的生长愿望,进一步刻画笋的内在美。“更容”是假设之词,
假如容许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假如容许它尽情生长,一夜之间拔节挺长千尺,它自然
会脱却尘泥而直插青云之上。这里就表达了新笋冲上九霄的豪情壮志,它不甘心于埋没园泥
之中的现状。这是新笋的内美。诗人把新笋刻画得具有这般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内心,是托
物咏志,这新笋就是诗人李贺。诗人李贺虽然命途多舛,遭遇坎坷,但是他没有泯灭雄心壮
志。他总希望会实现自己的拔地上青云的志愿,所以借助诗中的“新竹”表达了虽遭遇坎坷阻
遏,也不泯灭凌云之志,希望成为治国安邦的龙材的雄心壮志。
再看《其四》中的“古竹”。
诗的开头两句“古竹老梢惹碧云,茂陵归卧叹清贫”,意为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
而自己年纪并不大老,却只能像家居茂陵时的司马相如一样,甘守清贫。“古竹”是相对新笋
言之。“茂陵归卧”,司马相如曾为孝文园令,因病免官,家居茂陵,而诗人自己也失意家居,
贫困潦倒。“叹清贫”,并不见于史书记载,但却是诗人自己处境的生动写照。“风吹千亩迎雨
啸,鸟重一枝入酒樽。”这两句写的是另外两种形态下的竹枝形象。其一是风吹雨啸之中。
老竹叶坚硬而挺,相互碰撞,声音清脆。而风和景明之日,一小鸟栖息枝头,其景却可映入
酒樽之中,这又是何等静谧安闲。这情景于竹本身而言,却道出其一个特点:坚韧,不管怎
么弯曲也不易折断。诗人以此表明自己的坚韧,无论身处怎样的处境,都不会改变自己为人
品格。
由此可知,这两个意象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托。
【答案】
1. D 2. ①《其一》写新竹,将新笋比喻成削玉,新竹脱却尘泥,拔节千尺,诗人以新笋自
喻,表达了虽遭遇坎坷阻遏,也不泯灭凌云之志,希望成为治国安邦的龙材的雄心壮志。
②《其四》写古竹,老竹虽老,仍矫天挺拔,梢可拂云,诗人以司马相如自况,对比老竹,
表现了自己抱守清贫的不甘与无奈,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万端。
③两个意象都寓示着身处逆境而坚韧挺拔的品格。(言之成理即可)
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
刘过
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款?”曰:“可。”
今日楼台鼎鼐,明年带砺山河。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贺。
[注]
[注]鼎鼐:炊器,古时常用鼎鼐调味来比喻宰相治国,故以其代称相位。
1.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朝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表达出词人对朝廷力量的肯定。
B. 词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要南宋上下齐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
C. 下片写词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却依然对北伐的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D. 本词语言晓畅,运用了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
2. 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元嘉草
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
【详解】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下片写词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错误。下片前两句通过用典,把韩侂胄比作汉高祖
的开国重臣,预祝其明年建立不世之功。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这首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同一时期。韩侂胄为建功固宠定议伐金,
但此时的客观情况是南宋国用未足,军备松弛。但在主和派长期把持朝政,主战派军民长期
受压制的情况下,此举也起到了振奋民心的作用。本词中“大家齐唱《大风歌》,不日四方来
贺”两句表达了爱国军民上下齐心,期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而辛词中“元嘉草草”“赢得仓
皇北顾”等句使用宋文帝元嘉年间北伐失败的典故,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教训,不要
轻敌冒进,否则也会落得惨败的下场。
【答案】
1. C 2. ①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
爱国军民期盼北伐胜利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望的豪情和壮志。②“元嘉草草”三句,词
人借南朝宋文帝轻率出兵,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败的事,提醒南宋统治者要吸取前
人的教训,不能轻敌冒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①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刘禹锡。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
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用雅的情
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B. 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
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 “闲征”一联,具体描写“闲饮”的细节和场面。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
这里的“醉”是陶醉,把“闲饮”和内心的欢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D. 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
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
2. 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详解】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诗歌的能力。
C.“这里的‘醉’是陶醉,把‘闲饮’和内心的欢喜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错误,这里的“醉”不是陶醉,
而是借酒消愁的“醉”,有悲伤之意,把“闲饮”和内心的烦恼、苦闷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诗题中“闲饮”二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
钱”,既写诗人与友人相聚饮酒时,沽酒的豪爽和闲饮的欢乐,又蕴含着凄凉沉痛的感情。
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不忧生计”与不“惜酒钱”,既是题中“沽酒”二
字应有之义,又有政治抱负与身世之感。“少时”二字体现出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初生之
犊不畏虎”的豪气。“老后”却使读者联想到诗人那种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
的暮气,加上“相看七十欠三年”的衰老,满含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颈联,具体描写“闲饮”的
细节和过程。这里的“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
才是真。虽有高雅芳洁的情怀、匡时救世的志向和满腹经纶的才学,却只能引经据史,行行
酒令,虚掷时光,这正是仁人志士的不幸。故而“闲”有闲置,受冷落的抑郁之情。尾联把眼
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
此番“闲饮”,似乎犹未尽兴,于是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
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解愁。“共君一醉一陶然”,既表现了挚友间的
深情厚谊,又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
于愁苦之外,这本身就是一种痛苦的表现。
【答案】
1. C 2. ①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②官场
冷遇,闲置之愁。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③
年老饱经沧桑之悲。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
六七十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 日
①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注】①762年至763年,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本诗作于此期
间。
1.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紧扣标题,诗人感叹自己远离故土,流寓梓州,并在这里度过了两个重阳节。
B. “白发”是人事,“黄花”属天时,二者对仗工整,“苦”“羞”两字更翻出新意。
C. “路难悠悠常傍人”写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
D. 本诗写诗人梓州登高,融写景、叙事和抒情为一体,体现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2. 这首诗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详解】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的综合鉴赏能力。
C.“写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搀扶”错。“路难悠悠常傍人”是说杜甫在这里过的是依靠他人、
寄人篱下的困苦生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白发”是人事,写满头白发;“黄花”属天时,作者羞见
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奈何,体现了对年华已逝的无奈。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诗人体弱因而走路需人
搀扶,路难而长傍人,倍觉悠悠之远。“悠悠”状写道路漫长难行。表达了对遭逢乱世、漂泊
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淫无度,终
致安史之乱。结合杜甫在梓州(今绵阳三台县)避难一年八个月的社会背景,表达了诗人对
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
【答案】
1. C 2. ①对年华已逝的无奈。颔联写满头白发,羞见黄花,表现诗人对年岁不饶人的无可
奈何。②对遭逢乱世、漂泊异地,依附他人的感伤。世乱久为客,愈增郁郁之情。路难而长
傍人,倍觉悠悠之远。③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酒阑以后,忆起骊山往事,痛忧唐玄宗荒
淫无度,终致安史之乱。
10.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元日
方干
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欲识人间感,献岁须来帝里看。
①②③
才酌屠苏论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注]①轩车:此处指乘车外出。②献岁:进入新的一年。③帝里:京都。
1. 判断本诗押韵的字一共有( )个。
A. 3 B. 4 C. 5 D. 6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元日早晨鸡打鸣两次,夜已经过了,刁斗不再击打,滴漏中的水已干涸。
B. 颈联写乘车出游,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气象;新年已临,要到京城观赏一番。
C. 尾联写诗人本因饮过屠苏酒而愉悦,却又因座中众人嘲笑其鬓发斑白而备感惆怅。
D. 这首诗写元日感怀,善于抓住初春物候特征进行描写,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洋溢
着生气。
3. 请赏析诗歌的颔联。
【详解】
【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诗歌常识的能力。
本诗中韵脚相同的字有:阑、干、寒、看、斑,故押韵的字共有5个。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C.“因众人嘲笑而备感惆怅”错误,这一说法诗中无根据。“才酌屠苏论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描写元日众人围坐饮酒,互相谈论年龄的热闹情景。不能看出是“众人嘲笑”。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解答炼句题需要首先指出该句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指出表达效果,本句中
还需注意用的比较凝练的动词。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中“调”“舞”用得生动巧妙。这两个字运用拟人手法,前句
写暖阳照耀山峰,调节着人间的气候,让人感到春日融融;后句写春风吹拂,使树木舞动,
好为人们吹走春日寒冷,前句从触觉角度描写暖日照耀山峰,让人感到温暖后句从视觉角度,
描写春风吹拂之景,生动形象地表现新春来临之时天气转暖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在元日感受
美好气象的美妙心境。
【答案】
1. C 2. C 3. 颔联中“调”“舞”用得生动巧妙,诗人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暖日和东风
拟人化,分别写出暖阳映照山峦阳气回转时人的感受和春风舞动树木驱走残寒的画面,从人
的触觉和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春来临时的气象和诗人的心境。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9:30: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761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