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古诗词赏析【翻译、简答、选择题及答案】
说明:资料按照部编版教材目录整理了全册的古诗
文,文档中有原诗、翻译、选择题、简答题,后边
附有答案。
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一、观沧海/曹操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九、秋词(其一)/刘禹锡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课外古诗词: 陆游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十二、潼关/谭嗣同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一、《观沧海》赏析
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
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
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
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
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
来表达心志吧。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
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
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观沧海》答案
1、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
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我
的志愿”。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赏析题
原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我把我
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
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
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
2
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
情。
2、诗人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第一句选取了“杨
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答案
1、选择题。D 解析:后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2、诗人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第一句选取了“杨
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点明了是暮春时节,点明主旨,营造悲凉、伤感的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
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故友贬谪遭遇的悲痛之情。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答:修辞及表达情感角度:拟人。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
同情带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
挂。
三、《次北固山下》
3
原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
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翻译: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荡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水涨满,两
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
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
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颔联采用了衬托的手法,描绘了洪水浩瀚、轻风和顺的传神景象。
C、尾联诗人感叹家书无处通达,借大雁北飞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清。
D、诗人触景生情,借波澜壮阔的景色表达壮志未酬的情怀。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
赏析。
答:
《次北固山下》答案
1、D 解析:表达的不是壮志未酬,而是思乡的情怀。
2、“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
析。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现
出春天的消息。写景逼真,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的生活哲理,突现了新
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四、《天净沙、秋思》
原曲: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
翻译: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
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
游子缓缓前行。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 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
诗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 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
的用意吗?
答:
《天净沙、秋思》赏析答案
1、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
的用意吗?
答案: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在一
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令人心生悲凉。潺潺
的溪水之上有一座小桥,经过小桥通向一户人家,正升起袅袅的炊烟,多么温馨
幽雅。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5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
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1、赏析诗歌《峨眉山月歌》,不正确的是 ( )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
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
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B、月只“半轮”,月亮刚刚露出半边脸,使人不禁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C、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
入江水,看似是月亮在随江水流去,这是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意境
可谓空灵入妙。
D、“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
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
2、关于诗歌《峨眉山月歌》,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
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
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B.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
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
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
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
然去雕饰”。
C.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歌处处写景,;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
友之情,令人陶醉。
3、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
5、《峨眉山月歌》李白
1、C 解析:作者暗夜岸边等船时看到的景象错误。是作者月下乘船是见到的景
象。
2、C 解析:除“思君”二字,没有更多的抒情。错误。
3、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答: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用不了多久,就将要到达渝州。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把月亮人格化,并当做亲密的朋友看待,表达了 诗人对故
乡的思念之情。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翻译: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
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1、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
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
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
慨。
2、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7
答:
《江南逢李龟年》答案
1. C 解析:后两句直抒胸臆,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非直抒胸臆,对
照反衬手法。
2.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答: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
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
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原诗: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
有谁能送酒来。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
开放了。
1、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
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
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
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
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
的?请简要分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答案
1、C 解析: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答: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
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
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
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
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意对即可)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原诗: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翻译: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
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上受降城闻笛》沙似雪、月如霜,采用比喻的修于法,无垠的沙漠如同积
雪的荒原,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写出了沙的洁白、月的寒冷。
B.《夜上受降城间笛》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所见的景象,借这寒气袭人的
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
写之中。
D. “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
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2、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
特点?
9
答:
《夜上受降城闻笛》答案
1、B 分析:开头两句近镜头描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景象,但是没有借这寒气袭人
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只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之情。
2、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
样的环境特点?
答: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九、《秋词》
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
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主题: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
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
飘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2、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
3、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
表达作用。
答:
《秋词》答案
1、C 分析:这首通过对秋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豪放、热情的思想感情。
2、请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答: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
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3、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
表达作用。
答:“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
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翻译: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
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
1、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2、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
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
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
时思君的深情。
11
3、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答:
《夜雨寄北》答案
1、D 分析:最后两句是想象,是虚写。
2、B 分析:第二句是真实的景象,是实写。
3、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应用有什么好处?
涨字与夜雨秋池相照应,表面上即景点题,实则说明了淅淅沥沥的秋风使池水都
涨满了。巧妙暗示了诗人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时间之长。这一精细而又富于生活
实感的画面调动了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
痛苦。
十一、《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
原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翻译: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
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
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 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
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
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2. 赏析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答:
12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答:
《十 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答案
1. D 分析: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
用而感到悲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
忠心报国的情思。
2. 赏析诗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我虽然年迈力衰困居在孤独、荒凉的小村里,可是并不为自己不受重用而感到悲
哀,还时刻想着率领干军万马为祖国戍守边疆。这两句述志,写诗人忠心报国的
情思。
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象征了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
“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抒
发渴望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
十二、《潼关》谭嗣同
原诗: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
声。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
是坦平。
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答:
答:
《潼关》答案
1、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示例: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
入滚滚的云涛里。
2、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
历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_
14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4:21: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7594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