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1)

更新时间:2023-11-21 14:20:38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21日发(作者:胡云松)

姓名:范小娟 学号:2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年级:2010 班次:6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一、章节内容: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七

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

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二、课 时:1课时

三、教学目的:

1.能朗读并背诵《天净沙.秋思》这首曲。

2.细细品味,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细细品味,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诵读法、品析法、研讨发。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导入:

老师: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首《天

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元曲。

2.作者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有“曲

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

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

郁郁不志,穷困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二)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还形成了宋诗独具的

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剧曲,一

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1.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划出节奏。

答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

2.请同学们看到这首曲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思考“枯藤、老树、昏鸦”分别指的是什么并翻

译这句,找出还有那些词也给我们带来了秋的味道?

答案:枯藤——指枯萎、没有生命力

老树——苍老、光秃秃的树

昏鸦——指昏昏沉沉、没有精神的乌鸦。而不是说黄昏时的乌鸦。

这句的意思:枯藤缠绕着老树,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在光秃秃的树枝上凄凉地叫着。这句话带

给了我们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觉,也就是秋天的味道。

(古道、西风、瘦马)表现出一种孤独、寒冷的情感,因此给了我们秋的味道。

3.想象一下这首曲之前(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给了人一种荒凉、凄清、没有生命力的感

觉,可为什么诗人往另一边一看,却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这样温馨的一幕,这两种氛围有没有

产生矛盾?

答案:不矛盾,这是一种反衬。不远处的人家那么的温馨、幸福。而作者却骑着一匹瘦马,走在杂

草丛生的古道上,吹着秋风,一股寒冷,孤独之感涌上心头。更一步的衬托出诗人的凄凉、孤寂、

悲愁之情。

4.分析最后一句“夕阳西下,断桥人在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傍晚的太阳正在渐渐向西边落下, 而漂泊他乡的游子流浪于远离家乡的不知处的远方。透露

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把诗人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

5.思考这首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诗人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

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

楚之情。

小结: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

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七、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八、教具:


本文发布于:2023-11-21 14:20: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759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