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古诗
关于母爱的古诗合集
母爱是人类最纯洁、最无私、最珍贵的情感,每一个孩子无不享
受着母亲给予的幸福和快乐。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母爱的古诗
三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母爱的古诗1
《游子吟》
朝代:唐朝|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简介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的诗作。全诗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
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
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
与尊敬。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翻译/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
泽的慈母恩情呢?
注释
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吟:诗体名称。
游子:指诗人自己,以及各个离乡的游子。
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
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
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赏析/鉴赏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
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
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
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
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
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
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
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
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
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
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
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
译文
慈乌失去了它的母亲,哀伤的一直哑哑啼哭。
早晚守着旧树林,整年都不肯飞离。
每天半夜都哀哀啼哭,听到的人也忍不住泪湿衣襟。
慈乌的啼哭声仿佛在哀诉着自己未能及时尽到反哺孝养之心。
其他各种鸟类难道没有母亲,为什么只有慈乌你特别哀怨?
想必是母恩深重使你承受不住吧!
以前有位名叫吴起的人,母亲去世竟不奔丧。
哀叹这类的人,他们的心真是禽兽不如啊!
慈乌啊慈乌!你真是鸟类中的曾参啊!
(注:曾参是孔子弟子中以孝心孝行著称的门生。)
注释
⑴哑哑:形容乌鸦的叫声。哑,音。
⑵经年:终年、整年。
⑶故林:旧林,指往日与母亲所栖息的树林。
⑷夜夜夜半啼:每晚在半夜里啼叫。夜夜,每天晚上。
⑸沾襟:眼泪沾湿衣襟。襟,音 ,同「衿」,上衣的前幅。
⑹反哺:慈乌初生的时候,母亲餵养它,等它长大了,便捕取食物
来餵养母亲,这叫做反哺;引申是说:报答父母的恩情。哺,音 ,餵
养。
来往。
⑽殁: 死亡。
⑾丧不临:即「不临丧」,不奔丧的意思。古代习俗,父母或尊
长过世,从外地赶回料理丧事或祭拜,称奔丧。
⑿嗟哉:叹词。嗟,音。
⒀斯徒辈:这一类的人。斯,此、这。徒、辈都是类的意思--
⒁复 又:这里是加强语气。
⒂曾参:字子舆,春秋时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是当时有名的孝
子。
母爱的古诗3
《无家别》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古诗简介
《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
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
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
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
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
宿。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
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
虽然在本州岛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
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
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她生了
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
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
注释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
引出下文。庐:即居住的房屋。但,只有,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
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
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赏析/鉴赏
《无家别》叙事诗的“叙述人”不是作者,而是诗中的主人公。
这个主人公是又一次被征去当兵的独身汉,既无人为他送别,又无人
可以告别,然而在踏上征途之际,依然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仿佛是
对老天爷诉说他无家可别的悲哀。
从开头至“一二老寡妻”共十四句,总写乱后回乡所见,而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两句插在中间,将这一大段隔成两个小
时的凄惨心境。“但对狐与狸”的“但”字,与前面的“空”字照应。
当年“百余家”聚居,村巷中人来人往,笑语喧阗;如今却只与狐狸
相对;而那些“狐与狸”竟反客为主,一见“我”就脊毛直竖,冲着
“我”怒叫,好像责怪“我”不该闯入它们的家园。遍访四邻,发现
只有“一二老寡妻”还活着!见到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
杜甫却把这些全省略了,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空间;而当读到后
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难想见与“老寡妻”问答
的埋葬,以致委骨沟溪!这使“我”一辈子都难过。这几句,极写母
亡之痛、家破之惨。于是紧扣题目,以反诘语作结:“人生无家别,
何以为蒸黎!”意思是:已经没有家,还要抓走,叫人怎样做老百姓
呢?
诗题“无家别”,第一大段写乱后回乡所见,以主人公行近村庄、
进入村巷划分层次,由远及近,有条不紊。远景只概括全貌,近景则
描写细节。第三大段写主人公心理活动,又分几层转折,愈转愈深,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
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
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谷,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谷,我独不卒!
词句注释
①小雅:《诗经》中“雅”部分,分为大雅、小雅,合称“二
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
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
②蓼(lù):形容植物高大。莪(é):一种草,即莪蒿。李时珍
《本草纲目》:“莪抱根丛生,俗谓之抱娘蒿。”
③蓼蓼:长又大的样子。
④匪:同“非”。伊:是。
⑤劬(qú)劳:与下章“劳瘁”皆劳累之意。
⑥蔚(wèi):一种草,即牡蒿。
⑦劳瘁:因辛劳过度而致身体衰弱。
⑧瓶:汲水器具。罄(qìng):尽。
⑨罍(léi):盛水器具。
飘风:同“飙风”。发发:形容风势凶猛。
谷:善。
害:受害。
律律:同“烈烈”。
弗弗:同“发发”。
卒:终,指养老送终。
白话译文
看那莪蒿长得高,却非莪蒿是散蒿。可怜我的爹与妈,抚养我大
太辛劳!
第三章头两句以瓶喻父母,以罍喻子。因瓶从罍中汲水,瓶空是罍无
储水可汲,所以为耻,用以比喻子无以赡养父母,没有尽到应有的孝
心而感到羞耻。句中设喻是取瓶罍相资之意,非取大小之义。“鲜民”
以下六句诉述失去父母后的孤身生活与感情折磨。汉乐府诗《孤儿行》
说“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从地下黄泉”,那是受到兄嫂虐待产生的想
本文发布于:2023-11-20 13:5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747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