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到《孟子》--论孔孟《诗》学思想的变迁
占青青
【摘 要】Analects and Mencius both quoted the content of“Book of
Songs”, we can e Confucius and Mencius have a great difference in the
habits of using poems、knowing of the poems content and so on. They all
belong to the Confucian system, but their poetry ideas have a process of
huge change. This has both historical reasons,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analysis of their core ideas . This paper chiefly bas on the two books,
focus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ir poetry ideas, combines with
historical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Confucius and Mencius’s overall
thought connotation, clarify the development cour of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 poetry.%《论语》、《孟子》两者引《诗》内容的对比
反映出孔、孟在引《诗》习惯、用《诗》内容与论《诗》观念上的差异。同宗儒学
体系,孔孟《诗》学思想出现变迁,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诗》自身的传播发展是
两大重要原因,而孔、孟核心思想的差异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两者《诗》学观念的不
同。
【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36)004
【总页数】5页(P89-93)
【关键词】《论语》;《孟子》;《诗》学思想
【作 者】占青青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诗经》曾在先秦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歌、赋、引、论《诗》现象常见于日常
生活。人们引《诗》、论《诗》,一是出于《诗》在社会的广泛影响;另一方面是
冀通过《诗》的教化作用,弘扬各自理想的人生哲学,这一点,在先秦诸子引《诗》
中有所体现。引《诗》之余,人们也注意到《诗》的本体、审美、创作过程等,由
此,一系列对《诗》本身的阐述渐渐形成。说《诗》理论与大规模的引《诗》是先
秦诗学思想体系必不可少的两大成分,本文在讨论孔、孟《诗》学思想时也将针对
这两大块重点分析。
作为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对《诗》的创作、鉴赏与运用等进行了开
创性探讨。春秋后期,《诗》的社会低位式微,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孔子
“仁”的思想基础上首次提出王道仁政观,并创设性发明了“以《诗》证史、以意
逆志、知人论世”等《诗》学理论。孔、孟《诗》学思想存在较大差异,历史变化
以中华书局2012年版《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参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十
三经注疏》,汇总引《诗》条目列出下表:
结合统计:《论语》中用《诗》17次:序号2、6、8、13、15、16共6次是对
《诗》的总评;序号10、17是关于《诗》类别的阐述;序号5、9是引用《诗》
的单篇《关雎》;其余7次是对《诗》中具体诗句的引用。
从引《诗》条目分析,孔子引《诗》逻辑清晰、层次全面。虽数量不多,其中对具
体诗句的引用、《诗》的总体评价或者单篇评价相对较平衡。但这并不是说孔子引
《诗》毫无侧重,在引《诗》层次全面丰富的基础上,《风》诗出现了6次,
《雅》出现3次,《颂》出现2次。所有引《诗》中,《风》频率最高。这是第
二个特点。
在具体内容上,一是对修身的强调,《诗》在这里是知识、是非、贫富、伦理等多
种人生经验的凝炼概括,它作为楷模服务于大众,如序号1、4、7、11、12、14、
17等。
修身之外,第二点突出了《诗》的政治功能性,序号13、15、16就是具体阐述
学《诗》可以丰富自己的外交言辞、知道如何去服务君主,均是为政治服务的体现。
第三个重要内容是《诗》与礼、乐之间关系的阐发,这包括了序号4、6、8、10
等内容,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105结合其他三条引
《诗》分析,孔子强调治学修身要从《诗》学起,而学《诗》需立足于礼义,并在
音乐中完善,当时的礼乐文明中《诗》与礼、乐不是孤立存在的。子曰:“吾自卫
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1]113孔子谈到《雅》《颂》
该如何得其所的问题时,提出了必须要乐达到“正”的境界,配合《诗》文本的具
体内容进行传播进而促进社会的礼乐教化,这也是《雅》、《颂》各得其所的目的
所在。
(二)《孟子》引《诗》情况
依然以中华书局2012年版《四书章句集注》为底本,参以杨伯峻《孟子译注》及
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十三经注疏》,汇总引《诗》条目列出下表:
结合统计:《孟子》中用《诗》39次:没有对《诗》类别的阐述;对《诗》的总
评有三次,如:“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1]
300对《诗》的单篇引用有两次,涉及到《小牟》、《凯风》;剩下的34次均是
对《诗》的具体诗句引用。
可以看出孟子偏向对《诗》某篇具体诗句的引用,这是其文本引用的第一大特点;
所有引《诗》中,数量最多的是《雅》27次,其次《风》6次,《颂》3次,孟
子引《雅》诗最多为其第二个特点。
引《诗》内容上主要有四类,第一类:以《诗》论政,这是内容最多的部分。《孟
子》从政治的角度进行论说,把《诗》与史联系起来阐发自己的仁政思想,政教色
彩浓厚;第二类:据《诗》说理。在《孟子》文本中,孟子经常把《诗》原文用于
言语讨论,以此充实自己的某项论点,且往往得到众人信服;第三类:引《诗》评
人。所占比例比较少,仅两处,所评人物为文王和孔子。最后是引《诗》解诗。即
引用《诗》中某个具体篇目进行阐释解读,共计四次,最典型如:公孙丑问曰“高
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1]346
《论语》、《孟子》中引《诗》特点与文本内容的差异可一窥孔、孟《诗》学思想
之不同。
(一)孔子《诗》学观点
1.“思无邪”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53孔子特别用“思
无邪”三字概括《诗》的主旨,认为它们自然健康、无邪纯正。杨伯峻认为“思无
邪”即“思想纯正”。[2]南怀瑾理解为“人只要思想不走歪的路,引导走上正
路就好”。[3]李泽厚的看法是:“不虚假”。[4]在孔子看来,《诗》是礼
乐高度化的社会反映,是周文化的优秀代表,而重视和利用《诗》,可以让人们恢
复纯正无邪的生存状态。但是较少有人能达到这种符合社会道德和礼仪规范的境地,
所以孔子在教授弟子时,高度体现了这一思想倾向。子贡曰:“《诗》云:‘如切
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
而知来者”。[1]52这两句诗本指学问,子贡用它讲修身的道理,孔子赞许其
能举一反三、领悟主旨,就是认可其在思想上达到了心目言《诗》的要求。
2.外交政务交际功能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1]175同时,孔子要求子弟懂得这样的道理: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1]144在他看来就算知道《诗》,但在政治交往中不能熟练地运用,即使熟悉
了《诗》各个篇目也意义不大。孔子作为系统讨论《诗》文本的第一人,他首次将
《诗》体现在内政外交中的独特价值进行理论性总结,这是其《诗》学思想的开辟
性所在。
3.礼乐教化
在具体论《诗》中,修身养性与礼乐文明是孔子引《诗》绕不开的主题,它集中体
现了孔子关于《诗》与人类修身养性以及整个社会礼乐教化关系的思考。关于前者,
孔子以《诗》为教材经典,指出上古接受《诗》、《礼》、《乐》培养而成为有品
才双全的人,都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105对于后
者,孔子认为《诗》有着兴、观、群、怨的能动作用,比如通过《诗》中的引类譬
喻来抒发个人情志,《诗》中关于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的价值取向可
以促进社会教化等。
(二)孟子《诗》学观点
《孟子》侧重引用《诗》的单篇具体内容,已不再是全盘式的教化文本。
1.“以《诗》证史”
《离娄下》:“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1]300这句话表
明《诗》是对“王者之迹”的记载与写照,王者的事迹在世上熄灭了也代表着《诗》
的消亡。这是孟子对《诗》性质的定义,即将《诗》与“史”等值参照,所以《诗》
可以证史,史又可以观《诗》。这种“《诗》史相证”是《孟子》论《诗》的重要
观点。
2.“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1]311即领悟《诗》的关键在于能够做到
“不拘泥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本意”。[2]200“意”
即读者主观情感的体现,“逆”强调了探究追溯的理解之法,“志”就是《诗》作
者的客观创作及其真是的情感表达。孟子倡导“以意逆志”目的是“要探究《诗》
的本意,即‘诗人志所欲之事’,而不是读者的主观判断”。[5]在孟子看來,
诗有文、辞、志三要素,文、辞是语言要素,志是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精神意蕴,是
需要读者重点领悟的部分,因此“以意逆志”最重要的是需要读者结合自身阅读体
验去客观把握《诗》作者们的真实情感。
在此基础上,孟子又形成“知人论世”说。《万章下》篇曰:“颂其《诗》,读其
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1]329原意是讨论士的交友和品格修养
问题,运用到理解作品时,除了颂《诗》本身,还要从具体的作者人生经历与创作
背景进行把握。“知人论世”说在书中就有具体范例,如《告子下》:“公孙丑问
曰:高子曰:《小牟》,小人之诗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1]
346这段记载,高子因从中读出诗人对父母的嗔怨之情便斥其为小人之诗。在孟
同宗儒学体系,孔、孟诗学思想出现这样一个变迁过程。既有历史时代原因,也关
乎两者核心思想的探究,兹总结以下三个因素对其影响最大。
(一)时代背景的不同
孔、孟对《诗》的运用带有各自时代烙印。春秋时期“逐于智谋”。[6]442
《诗》在内政治理、外交斡旋等政治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孔子更多地把关注
点放在了对《诗》的政治功能与礼乐教化功能的倡导上,在引《诗》实践中,对具
体诗句的引用与《诗》的总体评价或者单篇评价相对比较平衡,并且侧重《风》诗,
就是基于这个时代特征产生的极富功利实用特色的《诗》学观点。孟子生活的战国
中期,封建制渐渐取代过去的奴隶制,“争于气力”[6]442成为当时的主流旋
律。孟子结合时代的现实发展情况,摒弃了在他之前尊周复礼的儒家传统道义,致
力于为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社会治理进言献策。在继承孔子“思无邪”、
“兴观群怨”等的《诗》学理论基础上,孟子创设了儒家《诗》学的新标准。
作为一名有思想的学者,孟子选择抛开那逝去的辉煌,他对《诗》的认识基于眼下
《诗》的具体传播发展情况,采用历史学家的角度去洞察这一蕴含着大量历史经验
的《诗》文本,并着力从中探寻出可以为其学说增添说服力的文献佐证。
(三)核心思想的差异从根本决定了两者《诗》学观念的不同
值的材料去引导君主实行“仁政”,从人的内心着手达到感化,而不是关注以“礼”
为代表的外部力量。
对人以及人的内心的探讨促使其更加关注个体命运与个体关系,他开始注意到《诗》
作者这一小群体的思想。不同于孔子时代对《诗》作者有着习惯性忽视,以“性善
心学”为基础,孟子据此总结出“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诗》学审美理论,
强调从整体上感悟作品,把握《诗》作者的生存背景、成长阅历及思想情感等,都
是他的心性之学通过具体的说《诗》实践构建起的更注重诗歌本体意义的说《诗》
理论。孟子不同于孔子仅就《诗》论其道德伦理意蕴的解释模式,为《诗》学发展
带来一次大的飞跃。他一方面使自己的学说寻得思想之源,为正处于诸子百家争鸣
时期的儒家确定了依《诗》(即史)立论的史料依据,丰富了儒学思想体系;另一
方面,这样的结果也使《诗》学披上儒学外衣,后世的《诗》学受其影响逐渐走向
较为闭合的儒学化研究之中。
【相关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52-346.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11,200.
[3]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1.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50.
[5]童庆炳,主编.新编文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35.
[6]王先慎.韩非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442.
[7]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112-128.[8]阮元,校刻.十三经注
疏·论语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0:2354-2536.
本文发布于:2023-11-20 13:41: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747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