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以往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
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成。那么,我们今天说弘扬传统文化,是
不是凡属传统文化或者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呢?对于这个问
题的回答,其实就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在一些人眼中,传统文
化仿佛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要它一出现,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遭
遇的种种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另一些人则更对传统文化顶礼膜拜,对
它既不能有丝毫的怀疑,更不能有取舍之间的犹疑。 而对于传统文化
的态度问题,其实是早在上世纪的五四时期就已经有过反思和激辩的,
那个年代的青年曾经响亮地喊出过“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而陈独秀、胡
适、鲁迅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但是,在高喊抢救和弘扬
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依然有必要回答一下“什么样的传统文化才有弘
扬的必要”这个老问题。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有一种审视的态度,任何的
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都是不理性的。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也表示,抢救
和弘扬传统文化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要更好地认同与养护我们民族文
化的根,并从中找到它的现代价值。 著名学者朱大可说:“传统文化应
当接受普世价值的检验。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被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核
心价值,像爱、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正义和教养等。凡是符合这
些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被继承和弘扬,相反,凡是违背这些价
值的,当然要予以抛弃。”对于一些人以“保卫民俗”为由发表的“磕头和
作揖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需要保护”等言论,朱大可认为这是“文化恋旧
癖”在作怪:“磕头是奴隶人格的表达,它违背了人格平等的普世信念。
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文化中最愚昧的部分之一,正是从这种磕头人格中
产生了家长威权体制和国家专制主义,历史上整个东亚地区都曾受到这
种文化的污染。” 而学者裴钰则对此看法不同:“在法理社会中,我们
需要尊重个人的文化权利。一些旧俗的出现,本身就体现了多元化文化
的兴起,这也是国际文化的潮流,早在198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就把„西
方文明‟这门课程,变为„世界文明‟,引导学生从西方文明的单一视野,
扩展为包括非洲、拉丁美洲、西亚和中国在内的多元化的世界文明。这
是大势所趋。”他表示,传统文化需要理性和真诚的传承,而不是做作
的“弘扬”。 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博大精深的,想要一下就通晓或者无
论是谁都通晓,肯定是不切实际和苛刻的。所以,像“京剧进小学”和某
专家呼吁“全球读经、论语100遍”之类,才会招来那么大的骂声。 一
网友说:“„全球‟这个提法很有创意,就像大跃进时中国的钢材一样,雄
踞世界。除此之外,100遍是个什么概念?假如有耐心来个„论语100遍‟,
一个星期读一遍的话,连续不断就要100个星期,差不多就是两年。如
果比较忙,而且觉得老读一本书乏味,那读一遍休息一个月再接着读第
二遍,大至上需要10年,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在10年时间内完成这
项„伟大的事业‟,总之我是绝对不会的。” 还有网友说,“作为„国粹‟的
京剧,对它的弘扬,肯定不是以中国人人会唱为指标的。没弄清楚这个
问题,我觉得我们的所有国粹恐怕都要遭殃。而喜欢京剧的没人搭理,
不喜欢的偏要填鸭,这个拧巴的局面,我觉得不应该是国粹应得的待遇”。
裴钰则认为,京剧进小学,作为学生选修课是应该被允许的,但是,“我
反对样板戏借着这一进程,僭越京剧的传统。有人说对传统文化的遗忘
是可怕的,我却认为遗忘可以通过普及来弥补,可怕的是文化的僭越,
用虚假和偏见制造的伪民俗、伪文化,这是弘扬传统文化中需要提防的
最大问题”。 今年两会期间,有专家提出应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的建议,
也在文化界激起很大波澜。北大教授孔庆东对此非常不以为然,他在博
客里写道:“孔老师认为他们说得还不够狠,为了不忘我堂堂中华传统
文化之根,政府应该下令,全国人民都写甲骨文,因为那些所谓„繁体
字‟,也是从甲骨文、金文,一步一步简化来的……” 接受记者采访的
大部分专家学者也主张逐步恢复使用繁体字,起码不会写也应该认识繁
体字。朱大可说:“繁体字应该叫„本体字‟,也就是汉字的本原字形。这
是中国文化历史密码的主要承载者之一,也是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
最佳工具。这是中国文化最独特伟大的遗产之一。应该排在四大发明之
后,列为第五大发明。简体字部分地颠覆了„本体字‟的文化密码承载功
能,是对汉字遗产的严重破坏,应当尽快予以纠正。” 裴钰非常认同文
字是文化复苏的核心问题之一的观点,并提出了“处女中文”的概念:“我
们对传统的继承,关键在于继承最精粹、最本色的内容,即没有经过篡
改、扭曲和僭越的最纯洁的部分。”他认为唐代武则天的造字运动就是
对汉字的僭越,她造出了十多个新汉字,结果都失败了。他说:“繁体
字是数千年文化的主流,直到今天也在世界华语圈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
在简繁体的争论中,我们容易有狭隘的情绪,以为两个字体势不两立,
恢复繁体字就要打倒简体字,其实,繁体和简体是同一种文字的变化,
而不是造出了新字,汉字并没有分裂成了两种„字体‟,因此,我主张现
代人会写简体字,会认繁体字。” 近一段时间,最大也最被痛批的就是
山东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了。对于这个经众多院士和专家学者参与,耗资
300多亿也打不住的项目,文化界几乎是群情激奋,许多专家学者更毫
不留情地斥之为“文化赝品”、“民族的羊癫疯”、“最愚蠢最荒谬”,是对
传统文化的无情嘲弄。 朱大可斥责道:“文化标志城是一个荒谬的狂想,
它是权力美学和旅游经济的混合产物,也是近几年各地祭拜狂潮的集大
成者。此前我们已经看到„中华第一祖龙‟和汉高祖塑像之类的水泥怪物,
除了浪费民脂民膏之外,这类建筑物没有任何文化价值。” 而裴钰则把
标志城比喻成鼓捣泰山封禅的宋真宗“文化安全套”,他说:“我刚提到
武则天造字,现在就有造城,伪学术方案只会产生一个新的文化赝品。
有人让我预测这个城的未来,我想起了武则天造字的后果,后人在辞典
中对武则天造的„曌‟字的注解是:同照字,任何的文化僭越最后往往成
为一个黑色幽默。” 北大教授陈晓明也在博客里写道:“传统文化是中
国生存发展的精神底蕴,它存活在中国人的心里,存活在中国人日常生
活的言行中,存活在人们的精神信念和价值关怀中。它首先通过教育来
传承,通过社会中的人们的自我修炼来提升。通过对书籍的阅读、交流
和实践体悟来抵达。耗费巨资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建所谓的文化标志
城,那是旅游娱乐项目,与文化无关。” 而面对中华大地不断冒出来的
像标志城这样的非驴非马的“文化”项目,有人建议干脆由政府出台有关
“文化”用地标准的法规,省得各地像横店造城运动般造假上瘾,造了“天
安门”、“故宫”、“清明上河图”还嫌不够,现在又打算投200亿开始建造
赝品“圆明园”。 非问题 清明节该如何祭奠 今年是第一次实行清明节
休假制度,对此,公众和专家学者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有网友建
议用网祭来替代传统祭俗:“网祭真的是值得提倡的方法。它可打破亲
临现场去祭祀的时间和空间之限制,随时随地,我们坐在家里或在遥远
的他乡就 可进行了;网祭很安全,可避免传统烧香烧纸的火灾事故发
生;网祭比传统的祭祀方法,成本更是省到了最低;网祭比传统的祭祀
方法更真诚,因为传统方法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去送点东西了却个人心愿
而已,而以写祭贴和祭文方式,其内容可是我们发自肺腑最真心的祭语。”
80后的王可一进3月,就开始筹划自己的清明节假期出游行程。她说:
因为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已为这个节日定了“悲伤”的调,所以人们
早就忘了清明节其实是古人一个踏青寻春、进行户外运动的节日。而民
俗学家还表示,清明节其实还是一个社交的节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专家委员会委员赵书说:“如果追本溯源,就会发现,清明其实既是悲
伤的日子,又是欢乐的日子,还是社交的日子。” 而专家学者普遍比较
认同传统的祭奠方式。朱大可说:“在作为亡灵节的清明追思先人,这
是人类的共同情感需要。”但他对纳头祭拜表示了深深的厌恶:“纳头祭
拜不是继承历史传统的最好方式,尤其是那种盲目的膜拜,只能制造出
新的文化奴隶。只有在普世价值的基础上,对旧事物进行阐释、辨认、
甄别、取舍、改造和推进,才能完成对历史垃圾的清除和对文化精髓的
弘扬。” 裴钰则一如既往地反对伪文化的僭越行为,“今年清明节,西
部要推出祭祀黄帝,它是又一个臆造的伪传统,新的文化僭越。因为人
们在清明节最重要的是祭扫„父母丘墓‟和私家祖先,清明时节祭祀黄帝
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且,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还需要历史
科学的进一步考古印证,推出黄帝清明祭祀,用世俗血缘传承对待文化
符号,是非常荒谬的”。他表示,清明节根本的人文意义在于对个体的
关怀,只有切实落实到个人心灵的层面,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所在。
对于近两年的国学热、各地哄起的祭孔和寻祖热潮,专家学者表示是新
的文化恶搞,除了跟风炒作,最重要的还是利益的角逐,其本身的精神
实质早已丧失殆尽。朱大可表示,大规模的公祭活动是“经济与政治的
亲密联盟,而文化虽然被打扮得楚楚动人,却永远只是一个受利用和奴
役的婢妾”。裴钰说:“„国学‟这个概念早就被民国学术界废除了,今天
哪来的„国学班‟?因此,我引用西方学界的„阐释学黑手党‟概念,来评
价这些伪文化的制造者。”
本文发布于:2023-11-17 02:43: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707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