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 10

更新时间:2023-11-14 22:49:01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14日发(作者:欧亚平)

《海燕》 10

四川省渠县文崇镇第二中心学校 王强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体会比喻、

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对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无

畏而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

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方式:教师由《雷电颂》中的风、雷、电的形象导入。

教师讲述:在第7课,我们学习了《雷电颂》谁能说说文中的风、雷、电代表了哪类人物呢?

(学生抢答后教师继续讲述)可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时期,我们的革命先烈

常常借自然界中生物的呼喊来表达对革命的向往与呼唤,比如,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家高尔

基就是借海燕对暴风雨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那么作者高尔基是怎样借海燕对暴风雨

的呼唤来表达对革命的渴望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高尔基所写的《海燕》吧!(教师板书

课题《海燕》

二、新课研读

1.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

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

2.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让学生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写对海燕进行歌颂)

1)让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向全班同学作一交流。

2)教师.总结: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

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

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

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

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

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

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夕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

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

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

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3.整体感知,描摹活动场景。

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

要求:学生听读(不看书,仔细聆听),并在班上交流听后感,谈自己在听读时的所感所想。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教师个别指导:

示例一: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在飞翔。高傲要重读,语速要快一些。

示例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要带着满腔激情来读,更猛烈要重读。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以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

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

教学目标:

了解文言文中主语的省略,掌握等副词,辨认妻子

无论鲜美绝境等文言词语。

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本文为课内自读课文,内容易掌握,重点应放在词汇和朗读教学上。

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同时有目的地进行

叙事的口头训练。

因本文为文言文,学生自学有难度,故安排两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读阅读提示,导读课文一、二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导入新课

1.指导学生读阅读提示的作者介绍部分。

2.教师介绍课文。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

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

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

章。这就是《桃花源记》(板书课题、作者)

导读课文

1.对照注释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懂疑难字词。

2.(出示小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垂髫() 要() 俨然() 邑人()

阡陌() 骥() 怡然()

3.教师概述文章大意,学生对照原文。

4.散读课文后,讨论线索,各段段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板书。

1)线索:渔人的行踪(进出桃源)

2)段意:

1段,渔人缘溪行,欲穷桃花林。

2段,舍船从口入,发现桃源景。

3段,应邀得酒食,了解桃源人。

4段,既出说如此,不复得其路。

5.导读第1段。

1)集体朗读。(或指名朗读)

2)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3)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是什么意思?

行:行船,划船行走。从下文便舍船,从口入既出,得其船可证实的解释。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异之:异,诧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6.导读第2段。

1)指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文章大意。

2)讨论: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教师点拨: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7.猜读课文:想象一下,当渔人来到桃源,桃源人将会有何反响?

◆设计意图

李白为什么梦游?为什么留别?运用诵读、点拨、讨论等方法弄清这两个问题,体会诗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操守,认识封建社会埋没正直之士、压制贤能之才的落后本质。

◆设计提要

本设计紧扣诗题的梦游留别,主要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诗人为什么钟情于天姥

2.诗人如何梦游3.如何理解留别

◆设计实施

导语: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

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

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作者、听全诗录音)

提问:步入中年的作者为什么写梦游呢?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

什么钟情于天姥?(范读我欲因之梦吴越,……仙之人兮列如麻

点拨:从梦游中可以看出,历史上谁游过天姥谢公是谁?作者与谢公有哪些相似

之处?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一?

明确:作者是如何梦游的?从静谧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万转千折的山径到令

人战栗的层巅,从山景幻入仙境。

提问:梦游天姥使人目眩神迷,抛于梦境,天姥在诗人眼里是什么样子呢?天姥真的

很高很大吗?(范读海客谈瀛州,……对此欲倒东南倾

点拨: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东,是一座并不巍峨的山,可作者极言其巍峨,也许这山名

激起了作者的情思,这是否是作者钟情于天姥的原因之二?

提问:李白写眼中天姥梦中天姥时,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组成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图

提问:以上我们简析了梦游天姥那么吟留别是什么意思呢?(范读忽魂悸以魄动,……

使我不得开心颜

点拨:刚才朗读的这段诗写梦境破灭,慨叹述志,归到留别题面。留别难道仅仅是以此

诗留赠给分别的人吗?

明确:这首诗写于公元745年,往前追三年,即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应诏赴长安,

供奉翰林,但不到两年,即被赐金放还,又开始了漫游生活。本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怀

才不遇的痛苦和对开明、自由的渴求,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留别一词

既有留赠之意,也有对长安三年痛苦的留恋和凛然地作别之意。这是作者钟情于天姥

的原因之三。

(跟着录音齐读全诗)

讨论归纳:作者为什么钟情于天姥(1)借古喻今(“谢公宿处……清猿啼”)(2)天姥

喻(天姥连天……东南倾(3)梦游抒情(我欲因之……开心颜

板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眼中 梦中

天姥

&nb


本文发布于:2023-11-14 22:49: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681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高尔基海燕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