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引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
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下面是小
编整理的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欢迎大家点击阅读。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以读—讲—赏
—评—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中内涵以
及作者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饮酒》,使学生对陶渊明形成
正确认识,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启示学生培养乐观向
上的生命态度,学习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的处世方法。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理解陶渊明以及他的处世态度,并学习借
鉴于自身。
[教学媒体] 播放器、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
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
厌恶官场,辞官回乡,归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
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
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
(九江县)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
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
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多在外祖父度日。时代思潮和家庭环
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
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
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直到二十九岁的“高龄”才出仕
为官任江州祭酒、参军、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当时门阀制度森严,
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容
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当他做彭泽县令时,不为五斗
米而折腰,当天职官回乡,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
首,《饮酒》二十首,等大量诗作。从做官到四十二岁挂冠归田共十
三年。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
人产生很大影响。
三、赏析诗歌
1、播放《琵琶语》听音频朗读
2、划出节奏、韵律范读朗读
明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
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小组讨论,通译全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怎么能做到这样呢?因为心与世俗远离,自然就觉得地处偏远
了。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菊花,悠然自得地可以看见南边的庐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雾霭中,越发得美妙神奇,
而一双双飞鸟借着暮色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穴。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没有合适的语言表达。
4、分析每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一二句深情而自得其乐;三四句恬静而闲适;五六句满足而得意;
七八句陶醉而悠然;九十句深长而感慨。
四、问题探究
1、诗歌前四句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原因是“心
远”,那么为什么“心远”?远离什么?
诗人身居人世,但无俗事纷扰,是因为民主协商超脱世俗,不为
名利所惑,不为荣禄所累,拥有平和的生活。远离官场,远离尘俗,
这四句肯定了自己心远是正确的选择。“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
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
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
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描写什么?有何深意?
夕阳西下,山色迷人,飞鸟结伴,知倦还巢,景物描写。鸟飞倦
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仍奔波官场,追名逐利,乐不思返美丽宁静
的大自然怀抱。诗人《归园田居》中写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
然”,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
知“反璞归真”。
4、最后两句的理解
本诗的主旨句,抒怀。
忘言是指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形容出来,只可意会,妙不可言。万
物运转,各得其所,人生真义,反璞归真,辞官归隐及人生的真谛。
五、指导背诵
六、课堂练习
1、诗中表明远离官场,不慕荣华,只求反璞归真超脱自然的诗句
是-----------------
2、诗中写归隐之乐的诗句是-------------------------------------
--------------
3、诗中表明作者结庐人境,悠然自得的诗句是------------------
------------------
七、小结拓展
教学反思: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念。
语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从语文课的学习中感受学
习的乐趣,体味一种人文精神的关怀。教师用美的艺术形象和充满诗
情画意的语言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审美情操,使
学生受到艺术美的熏陶。然后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观察能力、
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次,教学一篇文章要选好突破口或者切入点。
我觉得《饮酒》以陶渊明为什么能成为士大夫的一座精神堡垒作
突破口,有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而且也贯穿着一种人文精神。
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积极主动探求未知,课堂会诗意盎然的。
这次教学《饮酒》也使我认识到:要让学生入境学习,教师必须
首先入境。这方面我觉得做得还不够。另外,学生对陶渊明的介绍有
些流于形式,这也与教师指导不够有关。如果能够结合陶渊明的生平
事迹来解读陶渊明,使诗人形象铭刻学生心中,知人论世,就可以很
好的把握诗歌形象极其诗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陶渊明《饮酒》公开课教学设计篇2
但也有人厌恶官场,辞官远居田园,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称之为
隐士。
那么什么样的地方才能吸引这些隐士们,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他们
所追求的生活呢?
陶渊明曾经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过这么一幅美好的生活
画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
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这里环境优美,远离尘世而没有争斗,小孩可以快乐成长,老人
们可以颐养天年。但是,当时真的存在这么一方净土吗?——对,这
只不过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世外桃源,用来表达他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
往罢了。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作者是怎么来调和的呢?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他的《饮酒》,看他是怎么做到在现实的环境中,过上理
想的生活的。(课本第212页)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
名诗人、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
为“陶谢”。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
田居》、《饮酒》。
三、诵读
五、品读诗句
(都说酒后吐真言,但有时也会胡言,既然是酒后写成的诗,我
们就来看看到底是真言还是胡言?)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难道诗人真的醉了?怎么诗句一开头就好像前后矛盾了?)
① “人境” :(课文注释③)人聚居的地方。
(都说人多热闹,没有喧闹声似乎是不可能的。到底可不可能,
我们还是到东晋去看一看。古代的人出行一般靠什么?——双脚。车
马——达官显贵。)
②“车马喧” :代表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无
车马喧”即没有这种应酬和交往。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呢?作者用了哪个词来回答?)
③ “心远”。即心志高远。“远”,有远离的意思,远离官场,
远离名利,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脱尘世。可知他心志高远、
淡泊名利。
小结:由此可知,作者虽然身居闹市,但因为他心志高远、淡泊
名利,并没有被那些喧闹困扰,仿佛是生活在幽静的田园中一样。
(那么作者过的是怎样的田园生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你喜欢哪一个字,哪一个词或哪一句诗?为什么?)
①篱笆、菊花、南山、夕阳、飞鸟、人。——优美、宁静、惬意
——一幅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图,使人心生向往。(与《桃花源记》
中的画面相似)
②“采菊”:“采”,是因喜欢而采,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
心情是愉悦的,心灵是自由的(公园里的花是不可以乱摘的)。
“菊”,让人想起了周敦颐的“菊,花之隐逸者也”,“采菊”可见
作者的归隐之心,超脱尘世的情趣。作者一心要回归田园,当置身于
大自然当中时又满怀着喜悦,可知他对大自然的热爱。
(那么此时作者的心境是怎样的呢?诗中那个词语可以看出他的
心境?)
③“悠然”:悠闲的样子。作者的心境是悠闲自得的。说明诗人
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④问:“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
明确:不能。“见” 表现出诗人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
入眼帘,而不是故意停下手中的活去“看”、“望”南山,这正好与
诗人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盛开的菊花让诗人流连其间,时
不时摘下一朵细细欣赏,正当他沉浸在采菊的惬意时,不经意的一回
头,哦,原来南山景色也如此迷人。可见作者的心和自然是如此的亲
近,俨然已经成为了大自然的一部分了,即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而“看”或“望”字则将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是心中先有南山,
才有意去望,少了田园生活的闲适趣味。
哪位老师曾经关心过你等等,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充满了美,充满幸
福。
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①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我却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世界上美
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它。就是说,
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人们复杂的感受。语言的尽头就是音乐,
就是舞蹈,就是无声的沉默。
即:此时无声胜有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六、主旨把握(总结)
作者通过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生活的悠闲自得
的心境。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
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结束
1、看视频朗诵
(让我们在视频朗诵中再次体会诗人的悠闲自得与淡泊名利,体
会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2、集体朗诵《饮酒》
(最后,让我们在朗朗的书声中再次品味诗中的意境及诗中的情,
结束我们这次的诗歌之旅。)
八、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三)领会“陶诗两首”的风格特点。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字词释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年少,从小。适,适应。俗,世
俗。韵,气质、性格、情趣。性,本性,性格。本,本来。丘山,这
里指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大自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尘网,尘世的罗网,指仕途。仕途有
如罗网一样,使人不得自由。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荫,这里作动词,遮蔽。罗,排列。
在“后檐”和“堂前”的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户庭,门庭,家里。尘杂,灰尘杂物,
这里比喻做官时乱糟糟的繁杂之审。虚室,空室,静室。余闲,空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结庐,建房子。人境,人居住的地方。
车马,这里泛指人世间的繁杂之事。喧,喧闹,干扰。
(二)难句注译。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被束缚于笼中的鸟。池鱼,被
养于池中的鱼。这里是诗人以羁鸟和池鱼来比喻自己过去仕途生活的
不自在。旧林、故渊,比喻诗人向往的田园,即下文的“自然”。全
句可译为;被(从树林里抓回来)关在笼子里的鸟想回到原来的林子里去,
被(从大河里捕回来)养在池塘里的鱼想回到原来的大河里去。
(三)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具有怎样的艺术风格?
分析:从这两首诗看,陶渊明的诗歌最明显的艺术风格就是平淡
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的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歌
(四)《归园田居》和《饮酒》在.写作方法上有何不同?
答:首先,在选取角度上,《归园田居》着重描绘客观环境,借
客观来表现主观;而《饮酒》则着重写诗人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感受。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归园田居》主要用反衬、对比的方法,显得
质朴而坦露;而《饮酒》多用比兴之法,显得婉曲含蓄。
(五)《陶渊明诗两首》的结构层次是怎样的?
分析:
(1)《归园田居》全诗20句,可分三层。
1~6句:.写作者的个性和思想,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形象地表达
了陶渊明渴求摆脱束缚、向往归农的急迫心境。
7~18句:描写田园生活的喜人情趣,表现了作者鄙视利禄、洁
身自好的清高品格。
19~20句:写诗人回答人们的疑问,说明官场是禁锢人的牢笼和
罗网,只有冲破它,回归自然,才会乐趣无穷。
(2)《饮酒》全诗10句,共分两层。
1~4句:第一层,.写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
境界,所以,觉得所在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第二层,说明美丽自然的景物欣赏,能获得无限意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
本单元主要介绍我国诗歌古体诗中最优秀的几篇代表作。古体诗
指唐朝以前包括春秋战国、秦汉、魏晋这一历史阶段的诗歌作品,其
体裁主要包括四言、五言、杂言、乐府、民歌、楚辞、七言诗等。其
发展的轨迹主要是由民间创作到文人创作,其中又包括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作→陶诗等田园诗一
类的明显足迹。
我国的古体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宝贵的财富,它成就辉煌,群
芳斗艳,绚丽灿烂。如果按题材分类,它有田园诗、山水诗、政治诗;
如果按情节分类,它有叙事诗和抒情诗;如果按创作分类,它有文人
创作和非文人创作(民间收集)等等。
本文发布于:2023-11-13 20:05: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675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