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放鞭炮有哪些讲究?
过年燃放爆竹,在中国的历史相当悠久。民俗学认为,爆竹起源
于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活动。古人燃放爆竹,一般要从大年三
十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然而燃放习俗各个朝代有所不同。
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
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
宗教行为。《周礼·春官》篇所记载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
(炮)祭”。“爆”,其实就是烧,但其与一般烧火不同的是燃烧时
要发出声响,这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用火”方式。
富:“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陈与义《除夜二首》)、
“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
村》……然而,这时广泛流行的爆竹并不是用火药制成的,而是当时流
行的一种“燎竹”风俗,即烧真竹子,又叫爆竿。现代乡村仍能看到
的烧“岁火”现象,便是此遗俗,岁火越旺越吉祥。
“封门炮”“迎神炮”“报旺鞭”各有说法
从宋代起,中国的“爆竹文化”丰富起来,燃放更讲究,民俗目
的更明确。过年,从除夕之夜起,一直到正月十五,不同日子要燃放
不同的爆竹,不同日子所放爆竹的意义也各有不同。
除夕之夜,燃放的爆竹叫“封门爆竹”。放过这道爆竹后,家人
不能再到外面出去行走,而是一起围着火盆守岁,等待着新年的到来。
有的地方“封门爆竹”又叫“封门炮”。过去穷,债主在大年三
十都不忘上门索债,欠钱的都关门躲起来,故有“封门”一说。封门
爆竹燃放后,再恶的债主都不会再上门讨债,让穷人过个安心年,此
即俗话说的,“三十夜头不见面,不过十五不问钱”。
除了“封门”说外,另有“辞旧”说,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
到了新年,燃放爆竹的日子和理由更多了。
正月初一早上所燃放爆竹,叫“开门爆竹”,或“开门炮”。早
期是为了驱恶避邪,《荆楚岁时记》所记南朝人燃放爆竹表现的就是
这种诉求。后来则是为了“迎新”,表示“开门大吉”“开门有喜”。
但“开门炮”的燃放更有讲究,只放三响,不像今人噼里啪啦,乱放
一通。
正月初五放的爆竹叫“开市爆竹”,又叫“烧利市”。正月初五
是传说中的财神爷生日,在财神的生日开门做生意,喻意“新年发
财”。在这一天,古人都会早早起来“接财神”。财神民间又叫“路
头神”,所以接财神又叫“接路头”。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23:40: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664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