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解释及赏析

更新时间:2023-11-12 18:44:45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12日发(作者:袁承业)

《望岳》解释及赏析

《望岳》解释及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

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

创作的诗。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以

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望岳》解释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解

1、题解: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

(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

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

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

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2、望岳:遥望泰山。

3、岳:高峻的大山,这里指东岳泰山,为五岳之一。

4、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5、夫:语气词。

6、齐鲁:泰山之北为古齐地,之南为古鲁地。

7、青未了:青翠的山色连绵不断,望不到尽头。

8、了:尽。

12、神秀:秀美而有灵气。

13、阴阳: 山为北阴,山南为阳。

14、割:划分。

15、荡胸:使心胸动荡。

16、决眦:眼眶裂开、尽量睁大眼睛去看。

17、决:裂开。

18、眦:眼眶。

19、入:没。

20、入归鸟:极目远望,归林的飞鸟尽入眼底。

21、会当:终究要。表示将来终要登山。

22、凌:跃上。

23、一览众山小:这句本于《孟子·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

下。”

24、一览:一望。

25、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26、另注:“曾云”也作“层云”。

题解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

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

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

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

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

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

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

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

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

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句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

“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

“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

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

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

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

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

栏目。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

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

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杜甫抓住这两个景物细

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

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

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杜甫要攀登泰

山极顶的誓言,也是杜甫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杜甫早年就“窃比

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

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

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


本文发布于:2023-11-12 18:44:4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662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望岳赏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