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端午》赏析
浣溪沙·端午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原文: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释
①碧纨(wàn):绿色薄绸。
②芳兰:芳香的兰花,这里指妇女。
③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杜牧《阿房宫
赋》:“弃脂水也”。
④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
⑤再少:重又年轻。(该词没有“再少”句)
赏析
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太平御览》卷
31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亦名“端午”、“重五”、“重
午”。民间有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吊屈原等风俗。
本篇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
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端午,是时,东坡被惠州已是第二个年头了,在端
午节这个团聚的日子里,想到自己的侍妾朝云,于是作此词送给她。
名家点评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
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
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
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
等。
生平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
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
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
“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
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
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
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要南返常州
时,神宗驾崩。常州一带水网交错,风景优美。他在常州居住,既无饥寒之忧,又
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能与家人、众多朋友朝夕相处。于是
苏东坡终于选择了常州作为自己的终老之地。
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以王
安石为首的新党被打压。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
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
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所谓旧
党与新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家庭成员
王弗
苏轼的结发之妻叫王弗,四川眉州青神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生十有六岁,而
归于轼。”十六岁嫁给苏轼以后,她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有“幕后听言”的故
事。苏轼为人旷达,待人接物相对疏忽,于是王弗便在屏风后静听,并将自己的建
议告知于苏轼。苏轼的《亡妻王氏墓志铭》中记载着这样的故事:轼与客言于外,
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
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
速。”已而果然。 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
便从旁提醒。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王弗侍亲甚孝,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
意笃,恩爱有加。
苏轼曾写过王弗对他的诤言:
某官于岐下,所居大柳下,雪方尺不积;雪晴,地坟起数寸。轼疑是古人藏丹
药处,欲发之。亡妻崇德君曰:使吾先姑在,必不发也。轼愧而止。
治平二年五月(1065年),年仅二十七岁的王弗去世,苏轼依父亲苏洵言“于
汝母坟茔旁葬之”,在王弗迁墓与苏母合葬时所写的墓志铭中哀叹说,“君得从先
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
哀哉!”,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以寄哀思。
十年后,熙宁八月,苏轼已因与当权者政见不和,被转迁至密州任知州,苏轼
为王弗写下了被誉为悼亡词千古第一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当了解到苏轼与王弗的爱情故事后,再读这首词,可知其中的情感沉痛深切。
王闰之
王朝云
熙宁七年(1074),时在杭州的苏轼夫人王闰之把王朝云从歌舞班中买出,收为
侍女,当时王朝云年仅十二岁。她长大后,大约是在黄州,被苏轼收为侍妾。苏轼
为她起字“子霞”,比苏轼小二十六岁。二十二岁为东坡生了个儿子。东坡老来得
子欣喜若狂,对友人说:“云蓝小袖者,近辄生一子,想闻之一拊掌也。”给孩子
取名苏遁,乳名“干儿”,出生三日按习俗洗浴时,写下了《洗儿戏作》:“人皆
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但天有不
测风云,干儿十一个月大时因病不幸夭折。他哭道:“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归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朝云墓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区孤山之上,苏东坡纪念馆旁,如今已成
为名胜。
苏辙
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
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
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
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
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
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河南
省平顶山市境内),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
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
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
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 2006年被评
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发布于:2023-11-09 07:12: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618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