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大树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探究文章主旨,领悟生命应当追求“大树”的境界。
2.把握关键词句,理解作者笔下大树的形象。
说明:对初中生而言,这并不是一篇容易读懂的文章。广袤的大地涵养了作者诗人的气
质,恣 意汪洋的文字间裹挟着深邃的思考。文中既涉及到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战争与
和平》、文言名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又涉及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同时,还有
左宗棠的历史功绩。文史哲,样样齐全,任何一个话题都足以耗去许多的精力。然而,文章
的精髓在于作者向读者展示大树的完美形态,既而点明,这种完美来之不易,是在与各种苦
难的抗争中铸就的;接着由树及人,告诉读者,一个伟大的人也往往是具备大树精神的人。
而这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魂,是我们这个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是年轻的学子应该注入到血
脉中的。由此,在设计教学中,越过会对学生阅读造成障碍的内容,抓住能体现作者写作意
图的部分展开教学。循着作者的思绪,沿着文字,带领学生一步步走入作者思想的更深处,
在学生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大树的投影。
课时: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研读文本,把握大树“伟大、高贵和智慧”的具体表现。
2.难点:对“人树合一”理念的认识。
说明:通过对关键词句的体悟,感受作者笔下大树的美好形象,这是读懂文章的前提。
同时,这一过程也是训练学生文字感受和领悟能力的绝佳时机。“寓情于树”是本文的写作
特色,作者的写作目的并不停止于树,而是旨在告诉读者:大树的美好形象缘于同苦难抗争,
体现的是一种“大树精神”,一种一个人或是一个民族都该拥有的精神。“人树合一”是文章
的精粹所在,也是教学过程中该重力突破的核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设置情境 1.鲁智深倒拔垂杨柳1.欣赏电视连续既激发学生的学
导入课题 和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剧“水浒传”中节选习兴趣,又使学生把
的故事呈现了人类对树的的“鲁智深倒拔垂杨目光集中于大树上,
不同态度。 柳”片段。 知道人们对于大树的
2.引出“一棵大树将2.感受大树可以态度并不统一,引发
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使我们远离“麻木”该如何对待大树的思
影响”的话题。 “随波逐流”,是我们考,直奔主题。
3.在作者的心目中,学习的对象。
1
大树的形象义是如何的3.明确:大树在
呢? 作者心目中的形象是
“伟大、高贵和智慧
的”。
阅读课文 1.作者认为大树是“伟1.针对3.4.5结合文本,感受
把握形象 大、高贵和智慧”的,课文段内容进行圈画、批词句意蕴,这是阅读
是如何具体体现的?阅读注,并做好交流的准的必经之路,也是学
3.4.5段。 备。 生必须形成的阅读能
2.作者对大树的形象2.交流,探讨作力。
持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者之所以认为大树是
找出相关词句品析。阅读6、“伟大、高贵和智慧”
7、8段。 的理由。
3.重点欣赏6、7、83.由6、7、8
段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段中知作者对大树的
感受作者对大树的情感。 情感态度,用文章第
2段的词语来概括的
话就是“敬畏和感
激”。
4.注意力集中于
以下句子:“它像一个
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
着,襟怀博大。”
“它的枝干如同
无数巨蟒纠缠盘绕、
四处爬伸。”“它达到
了它这种植物的极
致,造就成、编织成
一座自己的宫殿。”感
受蕴含其中的“敬畏
和感激”之情。
研渎课文 1.要成为棵大树必须1.通过阅读,明探寻文章的主
探究主旨 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阅确:要成为一棵人树,旨,吸纳其精华,为
读9、10、I1.段。 必须要经受得住人自自己的生命增添钙
2.一个“伟大、高贵和然的考验,与苦难抗质,应成为学生阅读
2
智慧”的人与棵人树有着怎争。 的重要目标。而这样
样的关联,一个“伟大、高2.抓住关键词的意识必须在课堂上
贵和智慧”的民族呢? 句,如“银雪、绿叶予以强化、渗透,避
免浅阅读。 3.出示多媒体课件。 之下,被劈折后露出
的白生生的枝丫内
质,望过去就像人的
白骨被折断后的模
样,一样的惊心动魄”
等,感受这种抗争的
惨烈。
3.齐读课文“石
缝间的生命”中关于
松树的的片段。
4.结合左宗棠的
历史功绩,理解:任
何“伟人、高贵和智
慧”的形象都必须缘
于同苦难惊心动魄的
抗争。
拓展延伸 1.读这样的文章,你1.可以从多方面意在反馈课堂生
布置作业 有何收获? 涉及自己的收获。 成,以便调整接下来
2.写一段话:“大树对2.“大树对我说”的教学。同时,也为
我说”。 主要谈对文章主旨的了强化课堂教学的预
理解。 期目标。
【思路点拨】
借助标题进入课文教学既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教学方法,也是阅读时必须具备的一种意
识。本文就可从标题“大树和我们的牛_活”入手,探讨其间的关联,把握大树的形象,理
解作者对大树的情感,领悟大树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而读懂作者,读出自我。
另外,文章开始之前引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句话:“我们不但今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
而且过去生活在,并目还要永远生活在那里,在整体之中。”这句话意蕴丰富,可思考其内
涵以及与本文内容、主旨的关系。这也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切入口。
【练习举隅】
1.作者笔下的大树让你想到哪些人?说说你的理由。
2.查找“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话出处,抄录原诗。
3
3.查资料,了解托尔斯泰和左宗棠。
4
本文发布于:2023-11-06 13:4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585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