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全文原文

更新时间:2023-11-04 21:37:19 阅读: 评论:0


2023年11月4日发(作者:安特生)

《三字经》全文原文

这部一千多字的《三字经》,似是万千精华被浓缩。更可贵的是,

这部经典一直在被不断扩充、不断进步。这才是真正的包罗万象,蒙

学典范。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三字经》全文原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点击对应目录可以直接查阅《三字经》全文的内容哦)

▼※目录:《三字经》全文原文※▼

《三字经》全文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

山之名。

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

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

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

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舆图广,超前代,九十载,

国祚废。

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

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

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

宜勉力。

《三字经》全文译文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

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

的差别。

【解释】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

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8、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解释】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

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9、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解释】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10、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解释】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

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弟”通

“悌”,尊敬友爱。

11、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解释】人生急当首务者,莫大于孝悌,故人事亲事长,必要尽

16、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解释】东、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解释】“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国古代用

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

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释】“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

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19、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

【解释】中国汉时以辖九州统管全国,现为省,总共三十五个。

25、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

【解释】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

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26、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释】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

法则作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葆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

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

【解释】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

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28、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释】鼻子可以闻出东西的气味,气味主要有五种,即羊膻味、

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解释】中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匏瓜、黏

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

【解释】中国古代把说话声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种。

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听起来才能使人舒畅。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解释】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

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43、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

【解释】礼法、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数是古代读书人必

须学习的六种技艺,这六种技艺到现已经没有人能同时具备了。

44、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

【解释】在六艺中,只有书法现今社会还是每个人都推崇的。当

一个人认识字以后,就可以去研究《说文解字》,这样对于研究高深

的学问是有帮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

【解释】中国的文字发展经历了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

这一定要认清楚,不可搞混乱了。

46、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

【解释】假如想广泛地学习知识,实在是不容易的事,也无从下

手,但如能做大体研究,还是能了解到许多基本的道理。

平天下”的主张。

53、四书熟,孝经通。如六经,始可读。

【解释】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

这样深奥的书。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解释】《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

《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解释】《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

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

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这些是解释《春秋》的书。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解释】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

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解释】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

的书,便称为子书。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解释】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

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65、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解释】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

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66、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解释】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

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解释】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

秋时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

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73、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解释】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

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

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74、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释】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

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80、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解释】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战胜了各路的

反隋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81、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解释】唐朝的统治近三百年,总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

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从此灭亡。为和南北朝时期的梁

相区别,历史上称为后梁。

82、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解释】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

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83、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解释】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

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90、由康雍,历乾嘉,民安富,治绩夸。

【解释】顺治皇帝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

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91、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

【解释】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发生了变乱,英军挑起鸦片战争。

英法两国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法国神父被杀为由组成联军,直攻北京。

92、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殁。

【解释】同治、光绪皇帝以后,清朝的国势已经破败不堪,当传

到第九代宣统皇帝时,就被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93、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

【解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废除

了帝制,建立了宪法,成立了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学习上,才能真正学好。

99、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解释】从前,孔子是个十分好学的人,当时鲁国有一位神童名

叫项橐,孔子就曾向他学习。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尚不忘勤学。

100、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解释】宋朝时赵中令——赵普,他官已经做到了中书令了,天

天还手不释卷地阅读论语,不因为自己已经当了高官,而忘记勤奋学

习。

101、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解释】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公孙弘将春秋刻

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102、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释】东汉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

【解释】宋朝有个梁灏,在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在金殿上对

皇帝提出的问题对答如流,所有参加考试的人都不如他。

108、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解释】梁灏这么大年纪,尚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惊

异,钦佩他的好学不倦。而我们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定志向,努

力用功就一定前途无量。

109、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解释】北齐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吟诗,后来当了秘书监

著作郎。另外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以下棋为题而作出诗

赋。

110、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解释】他们两个人的聪明和才智,在当时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

【解释】蚕吐丝以供做衣料,蜜蜂可以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

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真不

如小动物。

117、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解释】要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

用,上替国家效力,下为人民谋福利。

118、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解释】如果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就会得到赞扬,自己的父

母也可以得到荣耀,给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样。

119、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唯一经。

【解释】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钱财,但应该教孩子精

于读书学习,长大后做个有所作为的人。

120、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解释】反复讲了许多道理,只是告诉孩子们,凡是勤奋上进的

为有用之材;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

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从“知

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

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

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而且简单明

了;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介绍中国古代的重

要典籍和儿童读书的程序,这部分列举的书籍有四书、六经、三易、

四诗、三传、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诸子的著作;

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讲述的是从三皇至清代

的朝代变革,一部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

句,《三字经》则以三言形式出现,读起来轻松愉快,更符合儿歌特

点,明朝赵南星称其“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故此为蒙学第一

书。《三字经》在古代被称为“小纲鉴”,可以将零散的知识贯穿起

来,使读书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一个清晰知识体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三大国学启蒙

读物。

2、作品在国际上产生的影响:

从明朝开始,《三字经》就已流传至中国以外的国家。

根据记载,世界上最早的《三字经》翻译本是拉丁文。1579年,

历史上第一位研究汉学的欧洲人罗明坚,到澳门学习中文,他从1581

年就开始着手翻译《三字经》,并将译文寄回意大利。

1727年,沙俄政府派遣一批人士到中国学习儒家文化,首先研读

的就是《三字经》。其中一位学生罗索兴将它翻译为俄文,后入选培

训教材,成为俄国文化界的流行读物。1779年,彼得堡帝俄科学院又

公开出版了列昂节夫(1716~1786年)翻译的《三字经及名贤集合刊

本》,因其内容与当时女皇叶卡捷林娜二世推行的讲求秩序的“开明

专制”等政治策略不谋而合,政府遂正式“推荐给俄国公众”并走向

民间。

“俄国汉学之父”俾丘林(1777~1853年)曾在北京生活14年,

深谙经史,更明晓《三字经》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他在1829年推

出《汉俄对照三字经》,并称《三字经》是“十二世纪的百科全书”。

1603~1868年)已印行由中国商船带来的各种版本的《三字经》。

从江户时代到明治初年(1868~1921年),日本的私塾已采用《三字

经》,后更大量出现各种仿制本,如《本朝三字经》、《皇朝三字经》

等,多达二十多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三字押韵,介绍日本历史地理

文化道德的《本朝三字经》。

英国的马礼逊(1782~1834年)翻译的第一本中国传统经典就是

《三字经》。1812年,他出版《中国春秋》英文版,包括《三字经》

和《大学》。修订后,1917年又在伦敦再版。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在他主办的《中国丛报》上刊载《三字经》、

《千字文》等启蒙读物。

在法国,犹太籍汉学家儒莲(1797~1873年),在1827年担

任法兰西研究院图书馆副馆长后翻译出《孟子》、《三字经》、《西

厢记》、《白蛇传》、《老子道德经》、《天工开物》等中国典籍。

后来,新加坡出版潘世兹翻译的英文本《三字经》,被推荐参加“法

兰克福国际书展”,并成为新加坡的教科书。

1990年,《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组织选编入《儿童道德丛书》,

向世界各地儿童推介学习,成为一本世界著名的启蒙读物。


本文发布于:2023-11-04 21:37: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564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三字经故事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