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的历史典故
转载
(2012-10-11 14:22:40)
标签: 杂
谈
▼
《三字经》用许多历史典故传达这样一种信念,通过勤奋学习获得成功,你也
能做到。
《三字经》用简短的言辞道出了不少历史典故,其中尤以劝学立志的典故为最。
这些小故事中,有勤奋的学子,有德的少年,才华横溢的少男少女,教子有方的慈
母严父。《三字经》希望通过这些古人的故事传达这样一种理念:只要坚持勤奋的学
习,任何人都能获得成功。那些古人可以做到,你也一样。
孟母教子 五子登科
黄香温席 孔融让梨
孔子相师 赵普夜读
悬梁刺股 囊萤映雪
负薪挂角 苏洵发愤
梁灏夺魁 祖莹学诗
李泌赋棋 文姬辨琴
道韫柳絮 刘宴正字
《三字经》典故:孟母教子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前317),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3岁丧父,
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
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孟母教子三迁,孟子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
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孟子的母亲是位伟大的女性,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
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
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
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属于典型的中国良母。
孟母三迁
(其一)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
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之。
(其二)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
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
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o,夏
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白话]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
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
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
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
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
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断机教子
“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孟子少年读书时,开
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
《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
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
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
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
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
到本领。”说到伤心处,孟母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孟子很受触动,从此以后,他牢牢地
记住母亲的话,起早贪晚,刻苦读书。
孟母施教的种种作法,对于孟子的成长及其思想的发展影响极大。良好的环境使孟子
很早就受到礼仪风习的熏陶,并养成了诚实不欺的品德和坚韧刻苦的求学精神,为他以后
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而稳固的基础。
《三字经》典故:五子登科
《三字经》: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相传窦禹钧心地善良。仆
人盗钱二百千,担心事发,具字将12岁的女儿卖给窦宅,以偿负钱,逐遁去。禹钧见小女
甚怜,收为养女,成年后,为其择配良婿并陪嫁二百千钱。正月初一晚,禹钧游延庆寺,
拾遗银200两、金30两,等候多时,不见失主。次日,持遗金、银复去延庆寺等候失主。
禹钧家业丰裕,经常救济穷人。资助棺椁埋葬者27户,资助陪嫁者28户,资助做买卖
维持生活者数十家,经济柴米而得活者不可数计。
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
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 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都成为有
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
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
丹桂五枝芳。”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和颂扬。
窦燕山的五个儿子
禹钧有5个儿子,家教甚严,建书房40间,买书数千卷,聘请文行之士为师授业。四
方有志学者,听其自至。5个儿子聪颖早慧,文行并优,时人赞为“窦氏五龙”。
长子仪,字可象,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举进士。后汉时,官至礼部员外郎。
后周时,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北宋时,任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北宋建隆三年(962
年)奉命主撰《建隆重订刑统》(即《宋刑统》)三十卷、《建隆编敕》四卷。北宋乾德四年
(966年)秋,病逝,宋太祖赠仪右仆射。次子俨,字望之,后晋天福六年举进士,历仕后
晋、后汉、后周各朝,屡任史官。后晋时,定朝会乐章、二舞及鼓吹十二案。后周初,修
后晋高祖,少帝和后汉高祖《三朝实录》。后周显德四年(957年),俨上疏陈“礼、乐、刑、
政、劝农、经武”治国六纲之言,周世宗纳之。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任礼部侍郎,奉
旨撰定祠祀乐章、宗庙谥号。俨一生著有《周正乐》一二O卷,文集七O卷。三子侃,文
行并优,后晋天福六年举进士,在后周官至起居郎。四子称,字曰章,为人刚直不啊。后
汉乾祜二年(949年)举进士。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拜为比部郎中,力主“休兵牧马,
以徐图之”,阻拦宋太祖北征,被采纳,授予枢密直学士。后充职左谏议大夫,任参知政
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秋卒。宋太宗亲临吊唁,赠工部尚书。五子僖,在北宋任左补
阕,为官清廉,名扬城内。
《三字经》典故:黄香温席
《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
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
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
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
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孔子曾说:“孝
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黄香的这种品行正符合封
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
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因此,自明清以来,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位历史名人,由于年代久远,其生平履历中却留下
了许多疑问。如关于他的生年,他的家世等,史书缺载。特别是他被罢免魏郡
太守一事,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按《后汉书》黄香本传载,延平元年(106),
全国普遭水灾,朝廷敕令各地,不准虚饰灾情,掩匿盗贼,草菅人命,中饱私
囊。黄香终因此事受牵连而被免职。数月后,卒于家。这其中的详情后人不得
而知。
《三字经》典故:孔融让梨
《三字经》: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
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
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
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
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
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融四岁,能让梨。”就是出自这个典故。
神童小孔融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
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
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
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
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
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
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
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孔融小传
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
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
故事),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
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处),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
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年),
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
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
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
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他的
文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文章以议论为主,
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
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
作品只有散文和诗。《荐祢衡表》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
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
临敌有余";《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
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
纣,以妲己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矢,丁零
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
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
"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临终
诗》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风格与无名
氏古诗相近。题一作《折杨柳行》(《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见当时古诗与乐府
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诗3首叙汉末董卓作乱及曹操迁许史事,为咏史一类,而语言通俗,
叙史简明。此外,《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
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
曾作《郡国姓名离合诗》分扣“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在灯谜界被尊为文人诗谜的开山作。
《三字经》典故:孔子相师
《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孔子师项橐的传说
一天,孔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
“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孩子眨了眨眼睛回答:“咱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
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
呢?”
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你的嘴很厉害,我想考考你——
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
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
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
名?”
问完,孔子盯着项橐露出微笑。
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
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
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
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问。”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
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
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
尚勤学。”盖出于此。
《三字经》典故:赵普夜读
《三字经》: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夜读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宰相,一生喜爱读书。有天晚上,宋太祖赵匡胤前去看他,一进门,
见赵普正在挑灯夜读,赵匡胤见他读的是《论语》,十分奇怪,就问他:“《论语》是儿童
们读的书,你怎么还在读它?”赵普说:“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全在这本书中。我
只用半部《论语》为你打天下,现在,还要用半部《论语》为你治天下,就能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死后,用一部《论语》为自己陪葬。赵普读《论语》读了一辈子,可以说他对
《论语》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并成为他治国、平天下的资本。
赵普小传
赵普,字则平,北宋政治家。后梁龙德二年(922)生于幽州蓟州(今北京城西南),
后唐末年,相继迁居常州(今河北省正定县)、洛阳(今河南省洛阳)。
普智谋多,读书少,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善吏道,后周显德年间,先后
为永兴军(治今陕西西安)节度使从事,滁州、渭州(治今甘肃平凉)军事判官,同州(治
今陕西大荔)、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节度使赵匡胤推官、掌书记。显德七年(960)
正月,普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北宋),
普受封为右谏议大夫,充职枢密直学士。是年四月,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反宋,普建议宋
太祖亲征。宋得胜还师后,升普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
宋太祖依普计,于建隆二年(961)“杯酒释兵权”,削夺朝中诸将兵权;建隆四年
(963),加强中央集权;乾德三年(965),削弱地方财权;乾德五年(967),加强中央禁
军建设;开宝二年(969),削夺节度使兵权;统一全国,先南后北。乾德二年(964),普
任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负宰相责任。乾德五年(967)春,普加职右仆射兼
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普入相后,坚于职
守,对宋太祖忠贞不二。有当用者,普荐其为官,一奏不用、二奏、三奏,直至太祖准奏。
有立功应升迁者,太祖不予升迁,普为其力请,直至宋太祖从其请。开宝六年(973),普
接受吴越王钱镠所送10瓶瓜子金,又违法从秦陇买来木材营建官邸,庇护部下贪赃枉法,
宋太祖大怒。普被罢相,出为河阳三城(治今河南商孟县)节度、检校太尉、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二年(977)三月,普升任太子太保,继迁太子少保。太平兴国六年(981)
九月,普升为司徒、梁国公,二次入相。太平兴国七年(982),宋太宗依普计,不再传位
于皇弟赵廷美。太平兴国八年(983)十月,普再次免相职,出任武胜军(治今河南邓县)
节度、检校太尉兼侍中。雍熙三年(986)春,宋太宗伐辽久未班师,普上疏力谏收兵息战。
雍熙四年(987),普移山南东道(治今湖北襄樊)节度,改封许国公。
端拱元年(988),普被册封为太保兼侍中,三次出任宰相。普整顿吏治,惩治不法官
员,直至戳其身。宋太宗按普建议,对党项人采取糜政策。淳化元年(990),普因病三次
上表辞相职,宋太宗不准,任普为西京留守、河南尹、依前守太保兼中书令。淳化三年(992)
春,普又三次上表,请求辞归故里,宋太宗不准,拜普为太师,封魏国公,给宰相俸禄。
是年七月,普卒。太宗闻之震悼,废朝五日,赠普尚书令,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
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咸平元年(998),追封普为韩王。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
庙。
《三字经》典故:悬梁刺股
《三字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孙敬悬梁
孙敬是成语“悬梁刺股”中“悬梁”的主角人物(另一个主角人物为“刺股”的东周
纵横家苏秦。)
汉代孙敬为了刻苦学习,用绳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梁上,以防瞌睡。一旦自己读书觉得
疲倦想睡觉,系在梁上的头发就会被拉痛,提醒自己坚持学习。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
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
《太平御览》卷六一一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
梁以自课。”
孙敬到洛阳,在太学左右一小屋安置其母,然后入学,编杨柳简以为经。见《文选.任
昉<为萧扬州荐士表>》“至乃集萤映雪,编蒲缉柳”李善注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
后因用作苦学的典故。
苏秦刺股
苏秦是战国时期洛阳人。洛阳是当时周天子的都城。他很想有所作为,曾求见周天子,
却没有引见之路,一气之下,变卖了家产到别的国家找出路去了。但是他东奔西跑了好几
年,也没做成官。后来钱用光了,衣服也穿破了,只好回家。家里人看到他趿拉着草鞋,
挑副破担子,一付狼狈样。他父母狠狠地骂了他一顿;他妻子坐在织机上织帛,连看也没
看他一眼;他求嫂子给他做饭吃,嫂子不理他扭身走开了。苏秦受了很大刺激,决心争一
口气。从此以后,他发愤读书,钻研兵法,天天到深夜。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
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 虽然很疼,但精神却来了,他就接着读下去。这就是后来人们
说的“锥刺股”,用来表示读书刻苦的精神。就这样用了一年多的功夫,他的知识比以前
丰富多了。
公元前334年开始,他到六国去游说,宣传“合纵”的主张,结果他成功了。第二年,
六国诸侯订立了合纵的联盟。苏秦挂了六国的相印,成了显赫的人物。
《三字经》典故:囊萤映雪
《三字经》: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车胤囊萤
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
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
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
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兴奋的他
立即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果然,如此还真的管用。
正是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学识日渐长进,并最终入朝为官。
孙康映雪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这令他觉得光阴
虚掷。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
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于是他倦意顿消,这不正可以借着
这难得微光看书吗?于是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
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
车的一代名士。
《三字经》典故:负薪挂角
怒地说“像你这种人,终究要饿死在沟壑中,怎能富贵?” 朱买臣不能挽留他,只好任凭
她离去。之后,朱买臣一个在道路上边走边唱,背着柴在墓间行走。他的前妻和丈夫都去
上坟,看到朱买臣又冷又饿,召唤给他饭吃。过了几年,朱买臣跟随上报帐本的官员押送
行李车到长安。到皇宫上送奏折久未回答,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粮食也用完了,
上计吏的兵卒轮流送给他吃的东西。正赶上他的同县人严助受皇帝宠幸,严助向皇帝推荐
了朱买臣。召见之后,被授予会稽太守。朱买臣于是乘坐驿站的车马离去。会稽的官员听
说太守将到,征召百姓修整道路。县府官员都来迎送,车辆有一百多乘。到了吴界,朱买
臣看见他的前妻及丈夫在修路,就停下车,叫后面的车子载上他们到太守府并安置在园中,
供给食物。过了一个月,他的妻子上吊而死。朱买臣给她丈夫银两,让他安葬。
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
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
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
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三字经》典故:苏洵发奋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苏洵发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
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
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
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
大家。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扌卑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祐
集》十五卷。
苏洵小传
苏洵,北宋散文家。汉族,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试不举,经韩琦荐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
县主簿。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佑集》。亦有一女,名唤小妹,
人称苏小妹。
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
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
等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
因而大盛。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嘉佑五年,
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与陈州项城(今属河南)县令姚□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书成不
久,即去世,追赠光禄寺丞。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
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他
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
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由于苏洵比较了解社会实际,又善
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
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
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
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
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革
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
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阳的战略错误。他还强调避实击虚、以强攻弱、善用奇兵和疑兵、
打速决战、突击取胜等战略战术原则。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
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
《三字经》典故:梁灏夺魁
《三字经》: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相传宋人梁灏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在朝廷进行的进士考试中,战胜了所有的考试者,
夺得了状元。
梁灏(963~1004)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州城)人,出身宦家。少年丧父。
曾从学于王禹恬,初考进士,未中。留居京城,曾进谏宋太宗,选拔人才不要单凭诗赋,
要注重治国治民的才能,未被采纳。雍熙二年(985年),考取状元,任大名府观察推官,
时年23岁。灏有吏才,每上朝进奏,辞辩明敏,对答如流,真宗甚为嘉赏。群臣奏章,多
教灏参议。景德元年(1004年),任开封知府。同年6月,暴病卒,时年42岁。著有文集15
卷。
凡是读过《三字经》的人,都知道:“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说梁灏
八十二岁中状元,那是讹传。《宋史》记载,梁灏,字太素,963年生于郓州须城(今山东
东平州城),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文度早逝,由其叔父抚育成人。雍熙二年(985年),梁灏
23岁考中状元。曾任翰林学士、宋都开封知府等职。其间,曾与杨励、朱台符、李若拙同
掌科举事务。又与钱若水等人同修《太祖实录》及《起居注》。灏有吏才,每上朝进奏,词
辩明敏,对答如流,且见地高远,倍受真宗赏识,时论称赞。景德元年(1004年),暴病卒
于开封知府任上,年42岁。所著文集15卷。
虽然《三字经》中“梁灏夺魁”的典故与真实的历史有冲突,但因其中所含的坚持发
奋学习,终能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寓意,至今为人们传颂。
《三字经》典故:祖莹学诗与李泌赋棋
《三字经》: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祖莹学诗
祖莹八岁的时候能够背诵《诗》《书》,十二岁时是中书的学生。喜欢学习,迷恋读书,
日日夜夜的学习,他的父母害怕他会生病,禁止他但是不能够使他停下来读书,他经常偷
偷地在暗地里藏着蜡烛,赶走童仆,等到父母睡着之后,点燃蜡烛读书,用他的衣服遮盖
窗户,害怕漏光,被家里人发觉,因为这件事情他的声誉更加被传开了,里里外外的亲属
都叫他圣小儿,他特别喜欢写文章。中书监的高允每次感叹说:“这个孩子的才能不是大
多数人能够达到的,最终会大有作为的。当时中书博士的张天龙在讲解《尚书》,把其中的
内容都讲解了。学生们都聚集来听,莹在夜里读老倦,不知道天亮了,老师催促着讲课十
分急切,他于是就错拿了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学生赵郡李孝怡的《曲礼》卷就去听课了。博
士严厉,他不敢再回去,于是就在前面行礼,背诵多篇《尚书》,不遗漏一个字。凭借着自
己的才能任职作为太学学士。
李泌赋棋
李泌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开元十六年(728),刚刚七岁的李泌就能为文赋诗,
一次儒、道、释三教学者聚会,玄宗把他也召人宫中,而此时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学才能
征服了与会的君臣。《新唐书·李泌传》记载:“泌既至,帝方与燕国公张说观弈,因使说
试其能。说请赋‘方圆动静’,泌逡巡曰:‘愿闻其略。’说因曰:‘方如棋局,圆若棋
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张说是当时一位才华横溢的名诗人,被时人称为“燕许大手笔”,他与李泌的这两首小诗
都是即兴之作,相比之下,七岁李泌的作品在立意方面远远超过已经五十多岁的张说的作
品。也难怪诗成后,“说因贺帝得奇童,帝大悦曰:‘是子精神,要大于身。’赐束帛,
敕其家曰:‘善视养之。”(《新唐书·李泌传》)其后,重臣张九龄、严挺之等对他都非
常器重。七岁儿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三字经》典故:文姬辩琴与道韫咏絮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音yan),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开封
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蔡文姬字昭姬,
为避司马昭的讳,改为文姬。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还精
于天文数理,妙解音律,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
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
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却生儿育女。十
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想到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
嫁给了董祀,并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
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
蔡文姬的一生是悲苦的,“回归故土”与“母子团聚”都是美好的,人人应该享有,
而她却不能两全。
蔡文姬也确实非常有才气。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
蔡文姬告诉他原来家中所藏的四千卷书,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时,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
望,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出四百篇时,又大喜过望,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篇文章,
文无遗误,可见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把蔡文姬接回来,在为保存古代文化方面做了一件
好事。历史上把“文姬归汉”传为美谈。
道韫咏絮
谢道韫(约376年前后在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女诗人。东晋后期
打败苻坚的百万大军的一代名将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
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公元399年王凝之为孙恩起义军所杀,她一直寡居会稽。谢道
韫识知精明,聪慧能辩,叔父谢安曾问她:“《毛诗》何句最佳?”答:“吉甫作颂,穆
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称赞她有“雅人深致”。一次谢安召集儿女子侄讲
论文义,俄而大雪骤下,安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安侄谢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
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这一咏雪名句,盛为人所传诵。咏絮才的典故便
出于此,后人多用“咏絮”称赞女子善于吟咏的才华。
《三字经》典故:刘晏正字
《三字经》: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刘晏(约公元716—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东明县)人。历任吏部尚书同平章
事、领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是唐代著名的理财家。刘晏七岁举“神童”,八岁时唐玄
宗封泰山,因献《颂》,授太子正字,据《东明县志》记载,刘晏十岁那年,“一日玄宗御
驾勤政楼,大张鼓乐百妓,罗列教坊,有王大娘者,能戴百尺竿,竿施木山状,瀛州方丈,
令小儿持绛节出入歌舞”。这时刘晏被唐玄宗诏于楼中,“使贵妃施粉黛如巾栉”,打扮
停当,玄宗目视刘晏发问,“正字,正得几字?”刘晏答道:“天下字皆正,唯有朋字未
有正得。”此话一语双关,不仅说出了“朋”字的字形结构特点,还寓意深刻地指出了朋
党相互勾结的时弊,真不愧是有风趣的字谏。接着贵妃又让刘晏针对勤政楼下百戏争新和
王大娘头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作诗。刘晏应声吟道:“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
神,谁谓绮罗翻有力,尤自嫌轻更着人。”博得了唐玄宗、杨贵妃和嫔妃等人的一片赞颂。
为此,唐玄宗赏赐了刘晏一制象牙笏和一领黄纹袍。
刘晏少年时期十分勤学,少年时期才华横溢、名噪当时。宋代王应麟在他的《三字经》
里写道:“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
者,亦若是”。把他树立为当时青年才俊学习的榜样。
本文发布于:2023-11-04 21:32: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564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