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1
语言与文化研究
(
第十一辑
)
回溯性编码:当代流行音乐的传统审美回归
◎
刘小波
摘要
:艺术普遍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
同时具有历史的延续性
。
流行音乐严格来说是
西方舶来品
,,
但是为了迎合中国最广大的受众群体
中国流行音乐在编码的时候却挪用了大
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
加之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潜移默化的影响
,
当代流行音乐整体上呈现
出传统审美的回归姿态
。
总体来看
,
当代流行音乐中大部分的音乐是
“
回溯型”的
,
即从以前
的传统文化和音乐艺术中汲取灵感
。
具体来看有三个明显特征
,
一是当代流行音乐编码使用
大量的传统修辞策略
;
二是当代流行音乐编码的诗性回归;
三是流行音乐传统审美基调的沿
袭
。
最终,使得流行音乐文本呈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质
。
关键词
:
当代流行音乐编码策略传统审美回溯性
引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艺术
,
但是艺术的内部,存在着审美的连续性
,
古今中外
莫不如此
。
“
19
世纪的街头民谣和
20
世纪的流行歌曲存在着各种技术上的差异
,
但
是内部的审美是延续的
。
”
①李静嘉在对中国古代流行歌曲进行鉴赏的时候也列了一
个
“
今古对
唱”
②
的条目
,
为每一首古代的流行歌曲寻找出一首当代流行歌曲进行对
比
,,
古今歌曲放在一起比较
意境
、、
表述方式
情感竟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
以此可见这
种音乐审美的延续性
。
流行音乐中大部分的音乐是
“
回溯型
”
③的
,
即从以前的音乐
艺术中汲取灵感
。。
中国流行音乐的根基仍是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
“
中国民
族民间音乐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重要根基,也是中国流行音乐区别于西方流行音乐的
标志
。
”
④
人文视界
101
国的音乐一直以来都延续着本民族的传统
。
崔明淑认为民族音乐融入流行歌曲这绝
非是一种偶然的音乐文化现象,它反映出文化的承传和变革之间深刻的辩证关系
"
她将
““
西北风
””“
、
西藏风
、“
戏歌风
”
、
红太阳歌曲
”
现以及对民歌进行摇滚化处理
的崔健
、
阿里郎组合
、
臧天朔与斯琴格日勒等都归为此类
,
揭示民歌艺术的现代美
。⑥
除了传统音乐的直接影响
,
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都有
深远影响
"
无论是中国风歌曲的出现,还是古风歌曲的盛行
,
抑或是近几年持续火爆
的民谣歌曲,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生发出来
。
当代流行音乐发展早期
,
陈
小奇的歌点燃了用古典意象入流行歌曲的火把。
⑦从古典意象中寻找资源成为一种创
作趋势
,
2015
年举办了
“
首届世界互联网音乐大赛暨
’
中国意象'音乐创编大赛
”
⑧
,
进一步推动了当代流行音乐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
当代流行音乐的编码对传统审美的
回归体现在中国式比喻
、
中国风元素
、
中国民族音乐挪用以及中国传统审美品格等方
面
。。
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正是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
总体来
说
,
回溯性编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
一是传统修辞的运用
,
二是传统诗性的复兴
,
三
是审美传统的回归
。
一
、
传统修辞的运用
流行音乐特别是其中的歌词
(
)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
,
对修辞的要求极高
,
修辞和音
乐之间有很多天然的相似点
,
从古代开始
,
修辞与音乐的关系就已经很普遍
。
到后来
更常见的情况是修辞学变成了音乐家的样板
。
音乐与修辞的类比也常常出现在音乐
理论之中
。
沙伊
贝
()
Scheibe
在其研究古典音乐的著作中列举了十余种修辞格
,
包括
惊叹省略重复
、、
迟疑
、
倒装分散
、、、
、
对比
悬置等
。
很多修辞格与流行音乐也是相同
的
。、
庄据华将歌词的修辞分为消极与积极两类,积极的修辞格按材料
、、
意境
词语
章
句分为四大类、
,
具体包括譬喻格
、、
借代
摹状格
、、
双关格
比拟格
叠字
、
排偶等数十种
。
这本书写于20
世纪
70
年代
,
之后的相关分析大多在这一基础上进行
。
吴颂今指出
,
歌词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
、
比拟
、、
对比反复
、
对偶等数十种
。
曾大兴也在他的著
102
)
语言与文化研究
(
第十一辑
)
提出了反讽
、
复义复调
、
曲喻
、
、
互文等多种修辞技巧
。
中国传统修辞在当代流行音乐使用较多
,
尤其是中国式比喻在流行音乐的文本
修辞中极为常见
。
比喻是最常见也最主要的修辞手段
,
整个人类表意都是建立在比
喻的基础之上
。
“
艺术和游戏,都必须使用大量的经
验
材料
,
但却是用一种比喻的方
式
,
也就是说并不绝然当真地再现这些材料
。
”
⑨
流行音乐的歌词是语言文字组合而
成,整个流行音乐的构成还包括大量的社会经验与个体情感
,
这些经验材料组合而成
流行音乐
,
这种组合必定是比喻的
,
经过了艺术化的手段处理
,
很多时候更是所言非
所指的
,
形成一种反讽
。
从一般的明喻
、
暗喻
,,
到转喻概念对喻
%
提喻
再到曲喻
%
,
直
至上升到象征
。
日常生活中比喻无处不在
,
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
身是以比喻为基础的
。
⑩
比喻在艺术语言中更是十分常见
。
隐喻在音乐理解中无处不
在
,叙事弧线(,
古克在分析古典音乐时
,“
对肖邦的前奏曲分析出了
拱形
)
”
格雷在分
析贝多芬的
《“
第
七交响曲
》
的时候分析出了
建筑式的楼梯形
”
。
⑪
塔拉斯蒂在解读巴
赫的
《“
平均律钢琴曲集
I
*
时解读出了
十字架
”
⑫
这一隐喻
。
这种对古典音乐的隐喻
式解读相对抽象
,
而有了文字介入的流行歌曲隐喻解读则较为清晰一些
。
中华民族是最喜欢和最善于运用比喻的民族之一
。
“流行歌词的比喻呈现出喻
体的自然化
、、、
人文化和实用化的鲜明特色
。
以山
水花
、草
、
风
、
月等自然之物为喻体
来写物图貌
,
抒情言志
,
可以说是中国修辞的一大特色”
。
⑬
中国人无论是在艺术
、
宗
教
、
社会还是文化上都与自然保持着一种和谐的关系
,
中国图像式和隐喻式的思想逻
辑与此相关
。
⑭
音乐创作也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自然现象是主要的书写对象
并且
从自然对象的选择上已经蕴含了许多比喻意义
。
而且很多比喻是像生像的
。
例如
“,尤其是早期的抒情歌曲
花
”
是美好的事物
描
写美好的
东
西一般用花这一比喻,
,
因
为对时代的走向还拿捏不准
,
只能寄情与物
,
而
“
花
”
则是最常见的寄托物
,
当时的歌
名如
《
花等等
》
《
芙蓉赞
》》》
《《
啊,玫瑰
丁香花说我爱你
⑮
。
再如雨水和泪水具有像似
性
,
流泪是伤感的生理反应
,
于是大量的歌曲用
“”
雨
这一意向表达感伤
。
流行音乐中常见的比喻除了明喻
,
还有曲喻
。
人文视界
104
泪
一
已经成灰一容易消逝,六月的雪花和眼泪稍纵即逝
,
类推爱情容易消逝
,
同
时也有只要曾经绚烂过哪怕稍纵即逝也是幸福的意味
。
《
母亲
》
()
茸芭莘那
,
2016
用
旋律一小河
一
母亲之歌
一一一
母爱、
雕像
一
大山
母亲之歌
^爱这样
_
连串的比喻
,
形成曲喻
,
如小河般舒缓的旋律是母亲之歌
,
母亲的歌曲充满了慈祥
与爱
。
对喻在流行音乐中也十分常见
。
对比手法是初级的对喻,流行音乐创作惯用对
比手法
,
在对比中凸显张力
,
凸显深意
。
《、
春天里
》
()
汪峰,
2009现在
通过人生过去
、
未来的对比书写)
,《
思索人生的意义
。
窦唯的歌曲
高级动物
》,
(
窦唯
1995
,
歌词连句
子都没有
,“
全部由负面意义的词汇组成
,
末尾笔锋一转
,
突然唱出
幸福在哪里
”
两
句
,
有了振聋发
a
的效果
。
负面意义的词汇和幸福一词形成鲜明对比
,
表达张力也在强
烈的对比中凸现出来
,
上升到意义层面
,,
歌曲是对时代的深刻描摹
对幸福的彻底
绝望
。
比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
更是一种人类的知识现象
,
它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
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知识活动
。
⑰
流行音乐本身是一种巨大的
概念比喻
,
流行音乐歌词编码也几乎全是概念比喻
。
特殊意象在流行音乐中十分常
见,不断地使用会形成概念比喻
。
如方位
,
东南西北这几个方位成为了重要的比喻
,
莱考夫与约翰逊的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第四章专门探讨方位隐喻,方位隐喻是跟
空间方位有关的比喻
。
方位比喻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存在
。
隐喻方向并不是任意的
,
它们以我们的自然及文化经验为基础
。
,
中国流行歌曲的方位凸显也是人类这种比喻思维的共性
。
歌曲中所涉及的方位
比喻也与我们对方位认知的经
验
有关
。
《张岭
北方过客
》》
(
,张
1993
)
、
《
南国的孩子
(
悬
,))
2009
、
《(
南方姑娘
》
(》,、
赵
雷,
2011
、马頤
《)《
南山南
2014
北方的女王
》
(
尧十
三等等歌曲直接标出了方位
,)
2015
、
《2015
北国
》
()
燕池,
。
南北的方位对比在歌曲
中十分常见
,,《
例如丢火车
《,
你梦见了年轻
》)》。
(
王喂马
20152014
白兰鸽巡游记,
(
)
《“
斑马斑马
》
(
宋冬野
,)”
2013
中也有
我将背上吉他离开北方
的描写
,
也有直接题为
《)
北归
》
(
苏紫旭
,
2016
的歌曲
。
相对应的是
《
米店张玮玮
》“”
(
,)
2012
中
飘摇的南方
等历史上一直有南北民歌的
,
南北方位成为重要的比喻
,,
这是地域文化差异的延续
区
10
5
)
语言与文化研究
(
第十一辑
)
《《《》
北京北京
》》
、、。
犀安路
999
号
安河桥
等
地素在当代流行音乐中比较凸显
,
歌曲
成了城市的另一张名片
,
如
《、
听见
•
广州
》》
()
C.
NK
,,
2016
《
成都榜样(
王铮亮
201620052004
)
、、
《《
合肥的石头摆渡人之歌
》》
(
飘乐队,
)
()
范宗沛。
,
等
西藏题材的
流行歌曲
⑲
、
村歌
6
等也是地素歌曲的范例
。
音乐层面也涉及此类问题
,、
曲调编码
、
伴奏
、
配器
演唱方法都形成了自己的特有
比喻
。,
如小调与悲
伤
情歌
民谣与口琴
、
木吉他
,
摇滚与电声乐器
,
土摇滚与密集的
节
奏鼓点等
,
都已经成为特定的比喻
。
歌词对比喻的使用是对意象的征用
,
所有的比喻
本体都是基于意象而引出带有象征意味的喻体
。
歌曲惯用
“
意象叙事
”
,
调动意象符
号的文本间性
,
促使读者在阅读中读文本进行附加解码
中国流行音乐最大的比喻是中国风比喻
。
比喻上升到一定程度成为一种象征和
概念,中国流行音乐最大的概念比喻是成品的中国特色
。
流行音乐倾向了商业属性
一边,但是所有的环节依然无法回
避
艺术性和文化属性
,
生产阶段必须遵循文化法
则
,
如传统文化的摄入
,,
民族音乐的继承
,
传播阶段的人文传播因子
消费阶段的文化
阐释等
。
二
、
传统诗性的复兴
“”
集风而雅
,
集雅而颂
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即是说文化都是由低俗走向高雅
,
,
最
终被主流接纳
。
音乐中明显的例证是大量的民间歌曲
,
原版粗俗不堪,甚至无法将歌
词印刷成文本
,
而经过不断的修正
,
最终纳入主流文化体系
,
广为传唱
。
所有的文化
都有朝向雅的方向发展的内在动力
,
流行音乐也是如此
,
诗性传统的复兴正是如此,
当代流行音乐的诗性传统的复兴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歌诗传统复兴
。
陆正兰教授提出
,
当代的
“
歌诗
”
是诗与歌词相互靠拢的一
种体裁
,
它是一种诗,也是一种歌词
,”“”
兼有歌诗
““
诗性
与
歌性
”
。
是中国文学史几
千年的传
统
,,”
它的断裂
表明
“损
诗教和
“乐教
”
的传统衰微
,
这是中国文化的重大
失
。
近年来,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
,”
新的文化语境促成
“
歌诗
复苏重生
。
当代
“
歌
诗
”
作为文学新体裁
,
应成为当今学界关注的课题
。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礼乐文明
之邦,古代艺术形态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
。
人文视界
100
直没有割裂中国的歌诗传统
。
盛极一时的
“
西北风
”
歌曲正是加入了诗的元素
,
表达民族命运之类的宏大主题
。
20
世纪
90
年代的摇滚乐更是媚雅的典型
,
唐朝乐队的古风式重金属
、
魔岩三杰的含
混
、、
多义的摇滚歌词
,
后来的舌头乐队
、
痛仰乐队
苍蝇乐队的歌大都具有讽喻诗的特
点如
。,》
窦唯单飞之后的一些先锋作品最终将诗性推到极致
《
雨吁
》《
山河水
《
箫乐
冬炉墨痕
》
等作品
,
《
间听监
》
则将音乐的诗化进一步深化
。
刘珂矣的
《
》《
、
马頤的
皆
非
》
、
崔子格的
《
思美人
》
等音乐都呈现出一种古典美和诗性美,是一种典型的诗化走
向
,
郭顶的专辑名字
《
飞行器的执行周期
》
也有象征诗歌的意味
。
当代音乐中
,、
民谣这一小众风格逐渐大众化
,
选秀节目
音乐节以及一些网络音
乐平台的造势让民谣为广大听众知晓
。
民谣的胜利是一种风格的胜利
,
也是歌诗复
兴的结果
。•
民谣歌手一般都被称作诗人
。
鲍勃
迪伦是以诗人身份被研究
。
周云
蓬
、、
左小祖咒
程壁等民谣歌手也是被称为民谣诗人
,
崔健等摇滚歌手也和北岛并置
而被研究
。
当代流行音乐普遍追求一种高雅与诗性
,
使文本最终呈现出一种诗的姿
态
。
这正是从中国传统诗学与音乐中获得的灵感
。
宋冬野的
《
董小姐
》
大众化之后
,
他本人便朝着小众化的路子继续迈进
,《《》
新发行的
空港曲郭源潮
》
等歌曲被很多听
众抱怨听不懂
。
歌词的意境深邃
,》
值得玩味
,
如
《
空港曲
:,
脏水洗身
,
浊杯赴宴
欲辩
忘言
,,
忘言欲辩
戏子与警察又念起诗篇,盗贼王臣谎言
,,
如来的饭碗
荒诞世间你我
登船
,,
送命或寻欢
草庐高堂
,,
金光大道
。
几乎句句含诗
字字用典
。
《
郭源潮
》
则通过
虚构人物将人生的悲剧命运呈现出来同时又不失梅妻鹤子的闲情逸趣与庄周梦蝶的
洒脱采菊东篱
。
董贞的
《
清平闲事
》
也是如此
,,
歌词追随陶渊明的脚步
,,
身居陋室
琴
声
一
曲
,
把
酒
言欢
。
二是大量的改编自古诗词和现当代诗歌的歌曲流行
。
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是当代
流行音乐创作的一座富矿
。
大量的改编自古诗词和现当代诗歌的歌曲在今天广为流
行
。
《
诗经
》》
、唐诗
、。
宋词
、、
元曲等古典诗词资源都有改编
黎锦晖的
《
我侬词
邓丽
君的
《
你侬我侬
》《
与
元代管道升的
《
我侬
词
》
。
《
兼葭
》》
(
孙奇
)
伊人
(
叶
'
)
化诗经
《
兼葭
》
而来
。
琼瑶创作
、
邓丽君代表歌曲
《》
在水一方也取自
《
诗经•兼葭
》
,
《
烟花
三
月与
》
(与
吴涤青
)
《
送孟浩然之广陵
》
《。
寄扬州韩绰判官
》《
等诗歌
相思
》
()
毛阿敏
王维的
《《)
相思
》
。《》
清明雨上
》
104|
语言与文化研究
(
第十一辑
)
进酒
》背后
其
它》》
还的
有
《》
涛声依旧
背后
的
《《
枫桥夜泊
,
《
白云深处
》
山行
,
《
巴
山夜
雨
》
背后
的的
《》五
夜雨寄北
。
《
为爱成泥
》》
背后
《
己亥杂诗
•
其
和
《
卜算子•咏梅
》
,
《
月圆花好
》《
(
周璇古风歌曲
)(
背后
的
行香子
》,
,
等等
罗列不尽
。
如刘珂矣的歌曲
)
成为近几年乐坛的一道
亮最
丽风景
,
这些歌曲的
大特
点
就是模仿古典诗词
,
营
造
一种
古典气息
。
金玫岐的思美人兮
《
X
2017
)
从题目的文言虚词的使用到内文的歌词
,
几
乎都是化用古典诗词而来
,“
整首歌曲的意境也具有浓郁的古典气息
,
江山美人
”
的概
念比喻已经成型多年
,
音乐中也多有表达
,》《
比如
《
爱江山更爱美人
》
《
念奴娇
等
。
思
美人兮
》
继续延续这一主题
,,
在当代社会整体趋利的大环境下
这种对美人的追逐对
江山
的放
弃
更多的还是表达了一种
理
想情
怀
。
除了古诗词,很多歌曲也与现代诗歌互文
,
正午阳光乐队的
《
相信未来
》
(
正午阳
光乐队
,
2004
))
直接改编自食指的同名诗歌
。
《
在那东山顶上
》
(
谭晶
,
2000
来自仓央
嘉措的同名诗歌
。
程璧与野孩子乐队的
《
一切
》
(
程壁,
2015
;
野孩子乐队
,
1999
)
来自
北岛的诗歌
《
一切
》
。
程壁的
《》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直接来自李元胜的同名诗歌
。
程
璧
2016
年的专辑
《2016
早生的铃虫
》
(
程
璧,
)
全部以日本童谣女诗人金子美铃的诗
歌为创作素材
。
汪峰的汪峰,
《
光明
》
()
2009
则对食指的诗歌
《
相信未来
》
进行改变,
歌词对比诗歌会发现
,
绝大部分取的是相同的譬喻(
。
《)
从前慢
》
燕池,
2014
改编自
木心的
《,
从前慢》
对比之下也会发现相似度很高
。
三是大量的富含诗意的歌曲诞生
。
除了直接改编,也有大量的音乐作品直接按
照传统的审美模式进行创作这些歌曲的
,
古风歌曲成为近几年乐坛的一道亮丽风景
,
最大特点就是模仿古典诗词
,
营造一种古典气息
。
窦唯的专辑
《
山水清音图
》
将传统
音乐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
刘珂矣的
《
墨皆非
痕
》》》
、
马頤的
《
、
崔子格的
《
思美人
、
霍尊
的
《
粉墨
》
等音乐都呈现出一种古典美和诗性美
。
当代荧屏古装剧轮番上演
,
相关插
曲也多以古风歌曲的面貌示人
,
如
杨
宗
纬
、
张碧三三
晨的
《
凉凉
》
(
《
生花
世十
里
桃
》)
,
邓紫棋《》月
的
桃花诺
(《
上古情歌
》
,
金玫岐的
《《
思美人
》《
、》
关晓彤
的
明
人文视界
105
合
,
整个歌词呈现出一种诗化倾向
,
一种雅化
,
与一般的口水歌词不同
"
在诗性传统传统复兴的浪潮下,当代流行音乐的诗化倾向较为明显
。
。
如民谣女
诗人程壁
,'《
程壁被誉为
“”
民谣女神
、
“
离诗歌最近的声音
,
2014
年专辑被命名为
诗
遇上歌诗人北
》。
,
是最为明显的歌诗附体
2015
年的专辑
《,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
中
岛
、
李元胜
、
张定浩的诗作给了女歌手旋律的灵感
"
专辑同名歌曲直接取自诗人李元
胜的诗歌
《
我想和你虚度时光
》
。
歌曲的制作演唱与莫西子诗合作
"
莫西子诗的歌曲
也是诗一类的
,
其作品
《
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你
》
更多的解释应朝向诗歌
。
因为流
行歌曲的主题主要是向上向生的
,
中国自古忌讳谈死
,
而只有诗歌喜欢思索生死
。
草东没有派对的专辑
《
丑奴儿
》
名称取自宋词词牌,所收录的歌曲大都是诗化歌
曲
,
除了歌词具有的诗性特征
,
更为主要的是歌曲表达的主旨是一种诗性的思考
。
其
它的如落花不
《,》
过
身外客
流水从来是凉薄
《》
遇见你的时候所有星星都落到我头上
等都是刻意追求一种诗化的感觉
。
苏打绿的音乐创作也是如此
。
他们的作品向古典音乐靠齐
,
歌词诗化十分明显
,
甚至比一般诗歌还含混,还难以捉摸其意义
。
女口
《
他举起右手点名
》
,
几乎看不出歌曲
的痕迹了
,《,将故事
再如
《
未了
》
,
歌词化用了萨特作品中的经典故事
西西弗斯神话
》
用诗化的语言整齐排列出来
。
新的文化语境促成歌词与诗融合成的趋势正在形成
“
歌诗
”
。
这种变化体现出来
的是一种媚雅的文化走向
。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
一是群体的教育
水平
和知识结
构
有了很大改观,“
识字权
”
曾是区隔精英与大众的磋码,在中国古代以
及当代不少农村地
区
,
写封家书都要依靠他人
,
但这一现状得到很大改观
。
教育普及
让每位个体都有了这一权利
,
尤其是高校扩招,读大学已经不是难事
,
硕士
100|
语言与文化研究
(
第十一辑
)
蕴
、、、。
神韵
品味
、
明快
朴实等是主要特征
㉒中国当代流行音乐延续了这种审美特色的
民谣音乐渐渐赢得了听众
,
就是因为其含蓄的表达
!
很多情歌太过赤裸裸显得感情苍
白
,
而很多民谣也是表达爱情的
,》
却因含蓄的意指让听众愿意慢慢品味
,
如
《
米店
(发爬上桅杆
张玮玮
,
2012
)
中对爱情的承诺是
“
我会洗干净头
,,
撑起我们葡萄枝嫩
叶般的家
”
,
《
声律启蒙
》
()
赵照
,
2015
表达爱情是
“
弯月对长
虹
,我对你嘴对心
,
九夏
对三冬
”
,
《
转世的守候
》。
(“
小娟和山谷里的居民
,
2016
)
是
一念在天边一念在眼前
”
《
情人
》》
/刀郎
,
2004
))
《,
头发儿
/颗粒
,
2016
是对身体欲望的含蓄表达打情色的擦边
球
。
如果太过直白187.
,
就不符合大众审美
,
难以流行
,
如
INC
的说唱音乐等;或是流
传很广
,,
也不认为具有艺术水准
如凤凰传奇的歌曲
。
中国特色美学应该成为流行音乐必须坚守的美学底线
。
在重建文学理论的大
潮
下,诗性传统被再度提及
,
吴兴明指出
“
可以以中国传统诗意论的入思方式和知识基
础为本底
,
融惯近代以来诸种文学论观的广阔视野和批判性展开而创建一个新时代
的文学理论体系的
。
”
㉓
周宪也提出
,
审美回归是对理论对艺术的一种反抗
,
是对
印象式批评的回归
。
审美论再次提出了文本分析的审美体验而非政治概念解析的重
要性
,
强调文本审美层面的细读愉悦
,
这就使得文学艺术的研究和批评更加接近审美
而非思辨
。
审美论的一个重要取向就是使研究向审美倾斜
,
恢复文本细读的审美愉
悦
,
“
反对阐释
”
不是反对对艺术作品的感悟与解读
,
而是反对理论先行
,
反对用一系
列公式
、、
框架
表格来强加在艺术作品上面
,
恢复文本细度的审美愉悦而这种反对
理论先行
,
追求审美愉悦的细度也是以中国传统的诗意化审美为旨归的
。
陆正兰也
指出了音乐领域的
“
歌诗传统
”
的复兴
,
这些都指向一点
一
中国的艺术最终还是要
以自己的特色为旨归
。
流行音乐之父黎锦辉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
,
即民间
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
。
从创作技法看
,
歌曲创作中民族音乐的起兴手法一直
延续着
,
《
关先
雎
》,,,,
言情不先说情
谈
“
关关
雎鸠
在河之洲
”
《
叫我如何不想他
》
先不
说想他
,
先来一段
“
天上飘着些白云。
,
地上吹着些微风,
”《
泉水叮咚
》
言情
也不先
谈
情,先说
“
泉水响叮咚
”,《
。。
到了流行歌曲中
起兴手法也是一脉相承
毛毛雨
》
主题
是情人间的
卿卿雨1996
我我
人文视界
(
5
笛子和打击乐木鱼等
。
整首歌曲能感受到独特的情歌魅力
,
还有一丝禅意
,
极富韵
味
。
在李宇春音乐中,其核心制作概念是西方音乐的节奏
、
编曲加上中国传统音乐
,
甚至戏曲的结合
。
《
冰菊物语
》
(
李宇春
,
2006
)
中二胡的使用以及歌词蕴含的中国传
统茶道文化;
《)
我的功夫
》
(
李宇春
,%
2007
中
,
主题选择了最有中国特点的功夫
,
锣鼓
笛子2008
、
吉他
、
加上
Rap
的说唱融为一体
。
《
花容瘦
》
()
李宇春
,
是对古典诗词的回
归,
,
《
蜀绣
》。
()
李宇春
2009
是对传统起舞的描摹
旋律层面Everyone
,
主流的音乐一打击乐和吉他为主
,《
他们突出弦乐
。
如
》
有别
于一般的编曲风格
,
这首歌以厚重磅礴的弦乐作为歌曲整体架构
,
辅以电吉他
、
鼓
、
贝
斯等苏打
绿传
统元素
,
与一
般
的流行音乐不同
。
从嗓音上来说
,
一
般
的歌者要么是女
声
,
要么是男声
,
或者是反串
。
但是苏打绿确实一种典型的中性嗓音,用一种娘娘腔
唱摇滚
,
极具个性化
。
传统的
“
词曲咬合
”
技巧在流行音乐中也十分常见
,
许多歌曲
“
依字行腔
”(中国的
,
如李宗盛的
《山丘
》
李宗盛
,
2013
)
。
音乐上
,
也具有中国特征
。
曲式
、、
调式
旋
律
、、、
节奏
和弦进行
、
演唱方法
编
曲
、
配器等在很多流行歌曲中保留了
下来
,
如野孩子乐队摇滚歌曲中的西北
“
花儿
”()与
元素,
《
三
十里铺
》
布衣乐队,
2007
西北民歌
,》
《
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
(
郝云,
2010
)《
的京味
,
在梅边
》
()
王力宏,
2005
将
京剧
《
霸王别姬
》》。
、
昆曲
《
游园惊梦
()
《》
牡丹亭
之一出
与当代说唱乐杂糅,等等
具有狂欢性质的现场音乐在中国也呈现出特有的
“
中国式
”
㉕
。
即便是
MTV
,
中
国的也有自己的特点
,
“
中国语境下的
MTV
在中华民族深厚而绵长的文化漩涡中
,
以
其特有的节奏旋律
、,
画面构思
、
审美追求与价值崇尚
显示出其与欧美
MTV
迥然不同
的文化韵味中常见的暴力
。
”
㉖国外
MTV
、、
血腥
裸露等镜头在中国的
MTV
中几乎很
少出现
,
取而代之的是中国特有的美感与韵味
。
对中国特色的选择
,
对中国符号的挪用是艺术家们带有一定目的性而刻意为之,
主要是为了迎合市场
,
尤其是国际市场
,
“
为了在国际艺术市场中获得更加有利的位
置
,
许多艺术家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来表达自我的感受
。
”
114|
语言与文化研究
(
第十一辑
)
伦也是将中国曲获
的
功夫棍等引入歌
,
双节
得
了海外听众。种刻意引起诸
这
的挪用
多争的国外市
论总进
,
体而言,一步推
对
中国歌曲走向广,只要
阔
场值进
大有裨益得
,
不忘了加点所指
进
去
。
例如升温的民与中国
,
近几年持些音
续传统审
谣风
格音就是因
乐
,
为这
乐
美情趣
相一致大多含蓄隽永,主
。歌昧不明美距离
民
谣词审
题暧
,,
延具有多重解
长
了的
读
可能性。从
。、
对传统审
美的回性等
归
,如比古典况味郁
兴
的使用美角度看,
,
浓诗审
中国,延了
传统审伤
美,美民
坚
持含蓄而不淫
乐这审
,中国当代流行音
哀而不
乐
续
种
谣渐渐赢苍
得了听众,
,
就是因
为
其含蓄的表达,很多情歌太
过
赤裸裸得感情
显
白
而
很多民如》
谣爱对爱
也是表达情的,,
却因含蓄的意指米店
让
听众愿意慢慢品味
《
中情
的承是,声律启蒙
诺
“
我会洗干《》
净头
发
爬上桅杆表
,
撑起我
们
葡萄枝嫩叶般的家
”
,
达心
爱对
情是三冬世的守候一念在天
“虹,我《“
弯月”
对长
你嘴,
对转
,》
九夏
对
是
边
一念在眼前,
”是典型的“”
。些表达
这
隐
晦含蓄
格
调优
雅
,中国品格
。
最近几年古
风风
行的古中国中
音的最大化挪用承了
乐
是音
对风蕴
风继
。含、
乐
一些音文化的
传统
乐对传统传
基因和元素
,
这风创
种古
流行音
乐
的
作和表演,音
乐
承承
、
传发
播和
展具有一定的裨益一种弘我国古老
,成文化的形式
为
传
、
扬
传统乐
音
与途径的追求和复不啻
。
这
种一种民
对乐风间
于古老青年小众知
兴
,
为
的的
、
自
发
、
识
群体的文
艺
复
兴
。4
除了
这
些明
显
的受到大部分的流行音
传统
文化影响的音
乐
,都有中国
其
实绝
乐
独特的品格
,等
如歌、中
词调
意境
、、
意象器的使用
选择
传统乐
唱片封面以及感情基
。
国流行音
乐
的主流中激的
还
是平和的抒情歌曲
,、
国外流行音
乐
进
摇滚
、叛逆的朋克
死亡重金属唱等在中国始
、
嘻哈。
说
终这
是支流文化的滋养不无关系
,中
与中国
传统
国流行音。
乐
更多地从中国
传统寻资创
文化中
找多
源,造出
许
时
代之作
中国民族民
间乐
音
是中国流行音
乐乐乐
的重要根基
,
也是中国流行音
区
别
于西方流行音
的志
标
。
当代流行音正明
乐视
也一直秉持
“”““
听和,,哀而不
则聪
则乐伤
、
而不淫
”
、舍律而任
声淫新并存
则创
,野与开拓,
舍永而任言
则
”
等古本土的音
训传统乐资
。
恪守
源与西
方
资
源兼收并蓄音主,呈
,出中国当代流行音
而尤以中国民族民的最大特
间
乐为
现
乐
征,
。上也是一种
对传统归实际
文化的回
审
美的的普遍呈出
变
迁与型
转艺术
当代
现
产业
化的加上使得当代
趋势艺术丧
,与社会
艺术对审
问题
的密切关的
联
,
失了美准
则
关注,美的回文化回
传统
的回是一条
归这归
也是
审
归
,
传统
之路
。
人文视界
111
结语
“
在中国能够流行的流行歌曲
,
绝大部分都是带有民族音乐烙印的歌曲
,
中国的
老百姓还是本能地喜欢带有民族色彩的歌曲
。
这也是文化基因的因素在起作用
。
”
5
中国流行音乐的这种民族特色一直存在着
,
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如此
。中国的流行音
乐要奠定自己在世界行业的地位,一方面必须要培育出中国音乐产业自己的市场;另
一方面必须要创造本土的音乐内容
。
+
无论怎样商业化
、
西方化
、,
全球化
中国当代流
行音乐中民族音乐的根基始终存在
。
正是这种斩不断的民族艺术情怀使得中国当代
流行流行音乐按照自己的模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
源于意象理论的情象安排
,
民族
旋律的使用
,
民族修辞的安排等
,,
都使得中国流行音乐长盛不衰
这是音乐进行编码
的秘诀
,
也是受众愿意接受的文化基因
。
国外研究中国流行音乐的学者也指出
,
大量
的流行歌曲有西方的和弦
,
但是大都保留了传统音乐的旋律模式和乐器伴奏
,
甚至还
包括传统的审美方式
,
西方舶来的流行音乐具有本民族音乐基本特性
。
8
在
2014
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
,习总书记谈道
,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
的灵魂
,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
,
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
。
中华优秀传
统是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
涵
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
也是我们在
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
对传统的传承是任何艺术形式都需要的
,
是
艺术永葆活力的关键
。
流行音乐更多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资源,创造出许多时
代之作
。
流行音乐正是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格
。
传承中华文
化
,
绝不是简单复古
,、
也不是盲目排外
,
而是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
辩证取舍
、
推陈出
新
,
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
,“,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实现中华文化的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模式与审美心态
只有遵循民
族审美规律,弘扬
传统创
文化的精髓
,
才
能
造出人民喜爱的
、
无愧于时代的
、
经得起
历
史检验的作品
。
注释
:
(
2
1
语言与文化研究
(
第十一辑
)
②
李静嘉
、
洪江:
《
情歌的时光隧道一古代流行情歌今赏
》
,
凤凰出版社
2005
年版
。
③
5]
法
亨利
•
斯科夫•托尔格
:
《
流行音乐
》震
,
管
湖译年版
,
商务印书馆
1997
,
第
25
页
°
④
《
尤静波:
中国流行音乐简史第
》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5
年版页
4
°
⑤
匪石:
《,
中国音乐改良说
》》
载明言,
《
20
世纪中国音乐批评文献导读
,
上海音
乐学院出版社
2010
年版
。
⑥
崔明淑:
《
新时期中国流行音乐中的民族因素研究
》
,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
2007
年
。
⑦
《(
曹桦:
中国大陆流行歌曲的文化轨迹与审美流变)
1978
—》
2014
,
暨南大学
博士论文
,
2015
年
,
第
23
页
。
⑧
《
栾家:
中国意象
-com
—
从首届互联网音乐大赛看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趋
向
》
,
《
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
》
2016
年第
2
期
。
⑨
赵毅衡:
《》
艺术与游戏在意义世界中的地位
》
,
《
中国比较
文
学
2016
年第
2
期
⑩
⑱
5
美
]
乔
治•莱考夫
、
马克•约翰逊:
《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
,
何文忠译
,
浙
江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
,
第
1
%
11
页
。
⑪
王旭青:
《,
言说的艺术:音乐叙事理论导论
》
人
民音乐出版社
2013
年版
,
第
30
页
。
⑫
5
芬兰
]
埃罗•塔拉斯蒂:
《
音乐符号
》
,
陆正兰译
,
译林出版社
2015
年版
,
第
7
页
。
⑬
马树春:
《《
流行歌词的比喻特色及其文化透视
》
,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
》
(
学版年第
)
2004
3
期
⑭
林信华:
《
社会符号学
》
,东方出版中心
2011
年版
,
第
1
页
。
⑮
陈占彪:
人文视界
110
⑳
杜亚雄
、
陈
i
:,
《《°
民歌的消亡及村歌的兴起
》
艺术百家
》
2016
年第期
2
㉑
陆正兰:中国风
《”(
“
歌词的性别诉求:一个符号学分析
》
,
《
四川大学学报
》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年第期
2
°
㉒
江明惇:
《
中国民间音乐概论
》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6
年版
第
19
页
。
㉓吴
兴明:
《《
重建意义论的
文文
学理论艺研究
》
,
>°
2016
年第
3
期
㉔
周宪:
《
审美论回归之路
》
,
《
文艺研究
》
2016
年第
1
期
。
㉕
李
明明:
《,
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狂欢性的反思
》
载
黄汉华
编
,
《
符号学视角中
的音乐美学研究
》
,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
㉖
郑建丽等
:
《,
花园声音
,
MTV
的意义空间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年版
,
第
3
页
。
㉗周计武:
《
当代艺术中的中国符号与身份想象
》
,
《
艺术百家
)
2015
年第
6
期
。
6
周显宝
、:
熊楚月
《
民间文艺复兴:草根乐风与多元审美中国网络古风流行
一
音乐考察与研究
》
,
《音乐与表演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
》
2016
年第
1
期
。
㉙
陈小奇
、:
陈志红:
《
草堂对话
中国流行音乐与公民文化
》
,
新世纪出版社
2008
年版
,
第
102
页
。
㉚吴
越:
《
探讨
数码时代的中国音乐产业
》
,,
载中
张新建
、
赵
大新编
《
国国
际音像
博览会高级论
坛文
集
(
2004
)
》
,
文
化艺术出版社
2004
年版
。
㉛
Nimrod
Baranovitch.
China's
New
Voices
:
Populas
Musio
,
Ethnicity
,
Gendes
,
and
Politics
,
19781997.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2000
本文发布于:2023-11-04 16:35: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56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