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游泳》赏析及写作背景
《·游泳》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
最早发表在《诗刊》,该词描绘了1956年中国积极建设的现象,下面是《水调
歌头·游泳》赏析及写作背景,供大家参考!
《水调歌头·游泳》
赏析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长沙》中的“到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
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
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
兴。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
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
泳的地点。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
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
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和“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
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
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
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总之,作者对这
两句古语的妙用,妥帖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
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词的下阕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建
设的瑰丽图景,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开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
脉,瞩目两岸景色: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
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
“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
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
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
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
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
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
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
写作背景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
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
武汉长江大桥工程于1950年起就开始勘测设计,1953年2月15日毛泽东
曾登上黄鹤楼,视察了正在设计中的大桥桥址路线。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
正式决定兴建,1955年9月开工,12月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5月
毛泽东巡视南方,5月29日视察了广州,30日视察了长沙,31日又到达武
汉,乘轮船视察了长江大桥的施工情况。在武汉期间三次畅游了长江。第一次
是6月1日从武昌蛇山一带下水,游到汉口谌家矶,游程13公里,历时2个小
时零4分钟。第二次是6月3日从汉阳鹦鹉洲附近下水,游过龟山一带江面,
到达武昌八大家附近,游程14公里多,用了两小时。第三次是6月4日从汉阳
下水游到武昌。这首《水调歌头·游泳》是在畅游长江之后写下的。[1]
主题
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
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06:00: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507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