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运用于小学古诗教学的依据

更新时间:2023-10-31 04:08:10 阅读: 评论:0


2023年10月31日发(作者:童诗白)

吟诵运用于小学古诗教学的依据

大兴区第九小学 孙静

作为汉语言文字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吟诵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与中国

古代文化具有鱼水交融的关系。吟诵作为古典诗歌最本色的表达方式,是中国人

学习古典诗歌的高效方法。可是,到了近代,吟诵却淡出了语文教学舞台,学校

的古诗教学课堂奉行现代朗读方式,“只读不吟”,甚至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

连读也变得稀松了。吟诵这一传承千年的宝贵文化遗产,如果就此远离语文教学

课堂,将是语文教育的一大损失。笔者从如下四个方面对吟诵运用于小学古诗教

学的依据分别作了具体阐述。

一、汉语言的特点

汉语言作为汉民族社会的主要交际工具,与其他国家的语言有着很大的不

同。首先,汉语是单音节语素语言,汉语言文字的最大特点是“独体单音”,即

一个声音对应一个方块字。这一特点决定了汉语言具有节奏的美感。其次,汉语

语言的音节具有由声母、韵母两部分组成和固定声调的特点。汉语的每个音节都

对应一个声调,声调使得每个音节的界限十分分明,而声调的升降变化又使汉语

语音呈现跌宕起伏的旋律美。这一特点决定了汉语言具有音乐的美感,而这种音

乐美与同样具有节奏和旋律美感的吟诵结合在一起,将带给人们极大的艺术享受

和感染力。

综上,汉语言在语音上的特点决定了吟诵是我们的语言所特有的表现方式。

汉语言在历史发展中可分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二者的词汇特点有所差

异。古代汉语主要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为主,而且古今的词义差

别很大,这是我们在学习古诗和古文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二、古诗语言的特点

古代诗歌语言注重节奏和声调,天然具有一种音乐的美感。下面笔者就以近

体诗为例来说明古诗语言的这一特点。如下现象同样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古体诗

和词作中。

近体诗格律要求严格,在字数、平仄、押韵、对仗及音节划分等方面有很多

讲究。近体诗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律诗有五律和七律之分,即每句五个字或

者七个字。绝句则分为五绝和七绝。律诗一般是八句,绝句是四句。近体诗在字

数上有严格的规定,这一特点为古诗的平仄、押韵、对仗及音节划分等格律的要

求奠定了基础。古诗中的平仄来源于汉语言的四声,近体诗创作很讲究声调,

声调的交错中古诗呈现了节奏的美感。吟诵规则中的“平长仄短”则将古诗的这

一特点贴切地表现了出来。此外,古诗中的押韵一般要求押尾韵,韵脚在吟诵中

是要求拖长了声音来表现的,并且不同的韵部所表述的情感也是不同的,且跟其

发音特点密切相关。这样一来,古诗吟诵在声音的抑扬顿挫、起伏跌宕间无形中

更贴合了古诗的情感表达。对仗则在回环往复的唱和中带给人优美的旋律美感。

再者,古诗中的音节划分,如四言诗以二二划分为主,五言诗以二三划分为主,

而七言诗则以二二三划分为主等。古诗的音节划分不仅与诗句的涵义相关,也同

样体现了古诗语言的节奏感与音乐美。综上,古诗语言具有节奏和旋律的美感,

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吟诵是古诗语言最本色的表达方式。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大多处在6岁到12岁之间,正是喜欢嬉闹玩耍、不喜欢被约束的年

龄,只有在教育中让孩子心情愉悦,才能更好地鼓舞其进步,开启孩童心中对美

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小学生喜欢不拘一格、生动活泼的学习方式。吟诵作为一种

集音乐、歌咏乃至舞蹈于一体的诗歌表现形式在小学阶段是很容易被悦纳的。

正如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阳明先生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

中所指出的:“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

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所以,古诗吟诵不但能激发孩童学习的兴趣,同

1

时也可以让他们通过吟唱宣泄蹦跳呼喊的天性,通过抑扬顿挫的音节更好地体会

诗歌中的情感。

四、成功案例经验分析

笔者在参加“中华吟诵初级培训班”学习时,获赠的电子资料有《2011

华吟诵教育论坛文集》(上下编),在上编中按照小学、中学、大学和幼儿四

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分别收录了吟诵教育的典型成功案例及实践经验交流与分析。

笔者认真研读了其中“小学吟诵教育”这一板块,获得了很大的启发,对所做的

研究论题很有帮助。

来自广州市天河区银河小学的杨杰老师和我们分享了自己和学生一起学习

吟诵一年来的收获:一年来,吟诵带给孩子们最大的变化是自信和高涨的学习热

情,吟诵还有利于记忆古诗文并带给孩子成就感。杨老师的教学实践和笔者所做

的吟诵评价分析是相吻合的,这也增强了笔者从事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的信心。

外,杨杰老师还分享了吟诵教学中教师积极正面引导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家校合作

中的经验,都很有实践价值。

来自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的马凡美老师则指出:“立足于语文古诗教学

课堂,让吟诵回到大雅之堂应该是推广吟诵教学的根本。马凡美老师在进行古

诗吟诵教学设计中很重视搜集小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如小故事、与古诗意境相

配的音乐和国画等)及古诗声韵分析。认为即使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结合字面

意思的声韵分析也是有必要做的。而教师怎样在教学实践中把艰涩的理论知识转

1

2

2

【明】王阳明.传习录[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226

第二届中华吟诵周论文集.2011中华吟诵教育论坛文集[C].北京, 2012

化为孩童乐于接受、易于记忆的形式则尤为重要。

这本论坛文集还收录了合肥市优秀教师薛瑞萍(网名:看云)老师的一篇吟

诵教学日志。曾经拜读过薛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被她对学

生、对生活的真挚热爱所感动。近年来,薛老师先是进行《日有所诵》儿童诵读

课程建设教学实践,之后逐渐接触到了吟诵,到现在正在进行小学吟诵教学模式

实验,该模式是以《我爱吟诵》为吟诵教学课程化校本。笔者同时还阅读了薛老

师的另一本书《吟诵课》该书的配套光盘中有很多薛老师吟诵教学日常课堂的

录像,正如该书序中所言:“佐藤学认为,观看或互相观看这样的日常课堂,能

够给予教师成长以巨大帮助。”吟诵教学课堂上,孩子们神情专注地一边吟诵

3

一边挥舞着双臂向我们展示“云式”吟诵手法,真的恰如薛老师所说:整个课堂

是“载歌载舞”的,也是充满生机的。

还有来自上海的须强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传统吟诵启蒙教学初探》来自青

岛的高芳老师向我们分别展示了低、高学段的吟诵教学示例……这样的例子不一

而足。

综上,笔者认为吟诵引入小学古诗教学课堂势在必行,这不仅可以引导学生

在古诗吟诵中感受诗歌的美和意蕴悠长,从而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与素养。虽然现今的吟诵教学还处于探索、

试阶段,可是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凭着自身对吟诵这一传统绝学的热爱,

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竭力将其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为吟诵的发扬光大做

出不懈的努力。

2016/10/4

3

薛瑞萍.吟诵课[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本文发布于:2023-10-31 04:0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507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诗句网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