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读后感范文400字
“我与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
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这首由杨绛翻译的兰德的诗,也能够看作她一生的写照。
任人争奇斗艳,她始终淡雅如菊。
手捧《杨绛传》,看着封页上老年杨绛的照片,觉得她脸上
自然而然地散发着一种淡定从容的气质。很多人过了中年往往一
脸戾气,那是由于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而杨绛经历了那么多
的风霜,却始终能化戾气为祥与。岁月把她打磨成了一颗珍珠,
散发出的光芒并不那么夺目,却内敛而温润。人们怀念杨绛,不
仅仅是由于她写出过《我们仨》《洗澡》等足以传世的作品,更
是由于她活出了很多人理想中的生活状态:不管时局如何变化,
大多数人仍然希望拥有宁静与平与的内心,而杨绛恰恰做到了,
她一生作品不多,但最好的作品事实上就是她的人生。而写作关
于杨绛来说是纪念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她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
她是通过写作来回忆她经历过的每一件事,并因此而留住她的经
历。读着杨绛所写的一篇篇文章,仿佛在听一个老人细细地讲述
自己身边发生的故事,她用笔轻淡,从无一句血泪控诉,即使在
文革时写“文章”往事,也做到了“哀而不伤”“婉而多讽”。
在那个群芳荟萃的民国时期,杨绛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她像
一缕清风,一杯香茗,一杆翠竹。淡泊与温润是她的底色,她编
剧、写作,都是“随遇而作”,并无争名逐利之心。她把写作当
作一种乐趣。她每次说自己只是是试着写写,没想到一试之下,
写出来的不乏精品。
读书,是为了优雅地活着,而真正的优雅,能够抵抗世间所
有的浮躁与不安。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里,
杨绛的父母没有随波逐流,他们对儿子女儿同样对待,让他们同
意最先进的教育,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杨绛自身的努力。记得还
在读振华女校时,她就不像其他小孩子那么贪玩,而是贪读书,
在她小小的心里,没有什么事比读书更好玩,诗词小说、中外名
著她都读,生病没法去上课就躺在床上读。
父亲有次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
“不好过。”
“一个星期不让你看书呢。”
“一个星期白活了。”
婚后她不忘初衷,坚持自己的追求,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中,
除了尽心尽力照顾好家庭之外,一有闲暇的时间,她就捧起书本
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在常人看似庸俗的家庭妇女生活中不断地积
存知识、丰富自己,为她此后的创作夯实了坚实的基础。即便是
在人心惶惶的“文革”期间,杨绛被剃了阴阳头,她拿起女儿剪
下的辫子,细细织了一顶假发戴上,被发配去扫厕所后依然随身
携带旧诗词本,在动荡的岁月中寻找自己的一份安宁,静心阅读。
而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她着手翻译的《堂吉诃德》后来被
称之最好的译本。她热爱生活,在苦难中秀美自己;她热爱知识,
在艰险中不忘初衷。她在回顾“文化大革命”这段岁月中说:
“支撑我驱散恐惧,度过忧郁痛苦的,仍是对文化的信仰。”因
此,人不光只追求舒适的生活,还要学会用知识与智慧武装自己,
不管遇到如何恶劣的环境,我们只要有自己的追求,并朝着那个
方向努力,就能活得精彩,活出优雅。
谁说女子不如男。杨绛师从朱自清,学于清华,回归清华。
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师出同门,与钱钟书比翼双飞留学于英、
法两国。即使只能作为牛津大学的旁听生她也学得如痴如醉。她
沉迷于牛津大学图书馆,恣意阅读;她与钱钟书玩背诗游戏而略
胜于钱钟书;每读一本好书偶有所得他们就在一起交流“读后
感”。读书于她既是生活的基础,是乐事,也是趣事。在钱钟书
完成《围城》同时,她的《堂吉诃德》也问世了。谁说女子不如
男。杨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了“巾帼不让须眉”。因此,作
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加需要努力学习各科知识,做一个智慧的女
性,优雅地“生活”着。
杨绛先生走了,“我们仨”终于能够在天上团聚了。我们为
她高兴,却禁不住失落,由于先生终究与我们永别了。
本文发布于:2023-10-29 10:05: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487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