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5篇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1
杨绛被人们尊称为先生。一位高知女性,被这样尊称,是因为人们由衷地敬
仰她的学识、品德和修养。
偶然看到她的百岁感言,平实的文字,竟然带着那么强烈的一种穿透力,贯
入我的胸膛,有什么被逼出了眼睛……
我们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对自己的总结来对照成长: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
十而知天命……当青春渐行渐远,在诚恐诚惶中,在懊恼悔恨中,在被拍在沙滩
的路上,扮着过来人,扮着无所不知的样子。当你忽然看到活了一个世纪的杨绛
先生淡定从容的样子,你会作何感想?
说到杨绛先生,就不能不提钱钟书先生。他们夫妻两个,我们最早知道的,
是钱钟书,是他诙谐幽默的《围城》,是他那段围城理论。他的渊博和聪颖光芒
四射,以至于盖住了他的身后那个温柔敦厚的才女杨绛。
《干校六记》和《我们仨》沉定简洁的文字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位淡定从容
的学者。
活了一个多世纪的她,见证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惨烈和风暴,今天
都落满尘埃,定格成画面。她亲身经历的那一段段痛苦,今天都被她用诙谐幽默
的文字表达出来,少了当时的凌厉和残酷。
在她玲珑瘦弱的身体里,有着怎样的胸怀?在她淡然微笑的眼睛背后,有着
怎样的睿智?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
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
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2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105岁生日。杨绛是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
称她为先生,是因为她老人家不仅仅是钱老的夫人,而且是著名的翻译家、戏剧
家、学者,更是人生智者,她是一位安静、优雅、博学的女性,高贵、生动而深
刻的灵魂,扣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老百姓的心。她是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
却有着一个世纪令人感动的平民情怀,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楷模。
杨绛先生出生于1911年7月17日,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
的最后一年宣统三年出生的。她在100岁时发表了自己的《一百岁感言》,并以
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向世人道出了她的人生感受,让我们读来受益匪浅。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走多远,寿
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
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
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
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
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
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
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
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
与他人毫无关系”。
当我读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时,如醍醐灌顶,惊叹杨绛先
1
生这位百岁老人,大彻大悟,以自己所走过的人生之路,总结提炼出人生真谛。
杨绛一辈子与清华有缘,她与清华同龄。年少时一心想上清华,结果当年清华不
向南方招文科生,只得上家乡的东吴大学,后来向父亲软磨硬泡,硬是到清华外
文系借读,圆了清华梦,又促成了中国文坛上一对传世姻缘佳话,与钱钟书结为
伉俪。夫妇两人携带周岁的女儿,远渡重洋,赴英伦牛津大学留学。本可以继续
读博士,但是夫妇二人在烽火抗战中回到祖国,不做亡国奴,表现出文人的爱国
情怀。1949年新中国成立,夫妇俩坚定地留在大陆,用杨绛自己的话说:我们
是倔强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她从大家闺秀、留学生、教授,回国后成为家
庭主妇、“灶下婢”、中小学代课教师,无怨无悔。上世纪50年代末下乡时,她
居然学会了掌握平衡难度很大的推独轮车,装载着比人还高的秫秸秆上坡下坡。
文革中,夫妇俩受到冲击,被批斗,住大杂院,为羞辱杨绛,造反派让她打扫厕
所,可她却能安然处之,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当自己的爱女钱瑗、爱人钱老
接连去世,92岁高龄的她在悲痛之中,把自己的思念写成著名的回忆录《我们
仨》,寄托思念。之后又出版了《走在人生边上》散文集,编撰钱钟书笔记二十
卷出版。近十年来,她把钱老和自己的稿费捐献给清华大学,成立“好读书奖学
金”,共有基金一千多万元,恩泽学子。
我们都知道钱钟书有著名的小说《围城》,但是杨绛其实出名比钱老还早,
她的成就也非常突出。特别是她47岁自学西班牙语,翻译出塞万提斯的作品《堂
吉诃德》,而且在第一次翻译到七章半(总共八章)接近尾声的时候,自己感觉不
满意后,推倒重来。《堂吉诃德》中文版后来作为国礼,由邓先生赠送给西班牙
国王。1988年,她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顶峰之作《洗澡》,时年77岁。问及
她艺术上得来成就的”秘诀”时,她说:”艺术就是克服困难”,而珍惜光阴和
自强不息就是她克服困难的重要法宝。
对于一位度过105岁生日的老人,估计她所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还要
多。对人生、生死、荣辱、苦乐,有着自己的切身体验,这不是她的”研究成果”,
而是她实实在在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体验出来的。她认为人要有”念想”,就是
要有信念。人活一辈子,总是为理想信念活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想,谈不上
高低、贵贱,文人雅士有自己的家国情怀,凡夫俗子有自己最通俗、最实际的想
法,有念想,就有希望,就支持着自己走得更远。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满意,我
们常常祝愿万事如意,其实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不满意怎么办?杨绛说:”保
持知足常乐的心态”,”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
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知足者常乐,人生不满意是常有的事,要学会忍耐,
学会忍受,学会接纳,精神上的享受大于物质上的享受。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让我们淡定、从容地面对人生、面对一切!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3
近日,读杨绛的《一百岁感言》,颇有感触。杨绛在文章中说,“我们曾如此
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和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文中的两个“到最后”,是她内心世界的剖析和解读,也是她对人生过往的归纳
和总结,句句都触及到生命的本质。
也许你认为,她的观点里面有些宿命的成分;也许你觉得,这只是她的一管
之见,没有什么代表性。可是,作为一位百岁老人,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知识女
性,她的这种领悟,至少是肺腑之言,至少是洞察世事的人生体验,如果说够不
上你所认为的什么人生真谛,那它至少是真话实话,她不会参假。
2
杨绛曾著有《我们仨》一书,书里记载和讲述了其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和情
感故事。人们知道钱钟书,却未必知道杨绛。杨绛贤淑聪慧,甘为嫁衣。钱钟书
是个书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到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是夫人杨绛一直
扶持他,陪伴他,照料他,她始终融入并拥抱着钱钟书这个“围城”,没有也不
愿意走出来。
人不到一定阶段,是不会盘点过去的;人不到一定年龄,也是不会沉下心来
思考人生的。因为,人是带着梦想来的,是带着新奇来的,从年少到年老,总想
潇洒走那么一回。人是一种过活,各有各的活法,各有各的理解,只有吃过了馒
头,才知道馒头的味道,哪怕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是头撞在了南墙上。酸甜苦
痛总要个人去感知,喜怒哀乐总得自己去体验,别人代替不了,也代替不得。
既然自己的人生自己走,别人的体验当然也就代替不了自己的体验,我们不
可能沿袭和套用别人的老路。但是,别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借鉴,他人的精神成果
可以分享。当我们面对同样一个世界,同样需要寻求生命本真的时候,那些先哲
们,许多大家们,其实已经给我们留下了答案,他们的人生感悟,是历练成真的
思想精华,是赖以传承的文化瑰宝。
滚滚红尘,世事变迁,浮躁的往往是人心;诱惑世界,物欲横流,纠结的往
往是心态。人啊,都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喜悦或忧伤,或逍遥或沉重,或
盲目或轻浮地过活,何时能够沉淀内心,不随波逐流,不为杂念所困,不为繁碎
所累,认认真真地做回自己,聆听和感受一下宁静的内心,明白自己的来去和归
路?
世事维艰,静观人间沧海桑田;千古昭昭,闲看天上云卷云舒。虽然我们达
不到也不必追求这种超然的境界,但我们深知,每个生命总有了结的时候,每个
人生总有走完的那天,人生的经历不同,其生命的精彩程度和价值份量也不相同。
尽管谁也无法预知自己的人生能走多远,但是,正像杨绛说的,“一个人经过不
同程度的锻炼,就会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和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
细,香得愈浓烈。”当我们慨叹人生几何的时候,是否愧对和遗憾曾经的过往?
杨绛终身与书为伴,平生喜爱看书与写作,孤单的晚年更是如此。她看似形
影孤单,精神却非常丰富和充实,内心强大而坦然。她的心里装着一个特立的世
界,她本身也是一个特立的世界。她凝结人生精华,所散发出的,始终是知识的
力量和品格的芬芳。她与世无争,心静如水,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把一切快乐
的享受都归于精神。这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我们是否也能够炼出自己的香精,榨出生命的香味来?
注:杨绛女士,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是著
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
有《唐吉歌德》、西班牙流浪小说《小癞子》等译著。20xx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
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她不为名利所动,
不受来访干扰,甘愿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清苦而平静的生活。她将自己和钱钟
书的全部稿费和版税,捐献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励基金,表现出
了崇高的思想境界。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4
近日读了网上流传的《杨绛一百岁感言》,如果真的出自杨女士的手笔,就
这篇文字本身,我有很多问题想问她:
您说“我得清洗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可这世界是污秽与美好共存的
世界,并不完全是个污秽的世界。您说您沾染了污秽,是想说您原本是没有污秽
3
的吗?难道污秽和美好的秉性不是每个人先天就并有的吗?您通篇怎么没提到您
在这世界上曾经历了很多的美好呢?人们都把家当做生命中最温馨、最安全、最
想去的地方,可您把您将要去另一个世界说成“回家”,您这么说是因为在这个
世界上您没有家的感觉呢,还是认为自己本不属于这个世界呢?通常人在晚年都
想回老家入土、“落叶归根”,难道您觉得您的根不在这个世界,而在您将要回的
“家”?您在世时使用了这世界的资源,成了名家、获了美誉、得了利益,到最
后说了句“我得清洗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您对在这世界上享受的、获得
的美好的东西,就不心怀感激或者没有一点感慨吗?
您接着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这话对很多普
通人来说,可能都会有同感。可您“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
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这说明您这一生什么都享受了,您非常地幸运啊,
您不该说“够苦”呀?您这么描述您的一生,看似一种自谦,其效果让不知多少
读者羡慕您的一生啊!就算您“文革”中受了点“苦”,其间您也能和您的丈夫经
常“密会”呀?就算您的丈夫、女儿先于您去世了,您也是有过一个美满的家呀?
您应该知道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成不了个家吧?
紧接着您解释的“够苦”,就是因为“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
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
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
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难道受欺负、
受排挤、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与人周旋以及吃亏这些,比起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颠沛流离、流落街头等等,也算得“够苦”吗?难道您活到100多岁了,还不认
为这些都是普通人活着要经历的常态吗?
稍后您说“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
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可是,物质的进步提高了人的精神享受水
平,精神境界的升华使人创造出更为精美的物质产品,这样的例子您应该知道吧?
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不仅不是对立矛盾的,两者恰恰是互相依存、互相提
升的,不存在谁胜谁负的问题。再说,怎么“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呢?
我们每天由食衣住行、吃喝玩乐带来的“快乐的享受”,您说说哪一样离得开物
质?您是想说自己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自己是个不物质的人吧?可您这一生名利
双收,物质享受是没有缺着呀,您不能说您的一切享受都属于精神吧?就算您享
受的都是精神的,怎么还是由忍受变来的呢?好像您过去的享受是受委屈似的。
如果您这句话是想表达您个人的一种人生观,倒可以让人理解,但说“这便是人
生哲学”,有些言过其实了吧?
您既然说人会经历诸如被利用欺侮、被损害、与人周旋以及吃亏等等的“苦”,
您怎么又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呢?引用一句一般人常说的话:
“没有人活在真空里”,每个普通人都逃脱不了与这世上的他人有或多或少的、
不确定的关系,难道您感言里说这句收尾的话,就是想告诉大家您不是一个普通
人吗?可是不论是普通人还是伟人,不是常常离开这个世界了也不得安宁吗?这世
界上的哪个人、什么时候与他人毫无关系啦?您可是名人呀,您这话如果让涉世
不深的年轻人解读成“我自己的世界和他人毫无关系”,形成自私、自利、自大、
自负、自我、自恋和我行我素的人格,其负面影响多大,您能估测得了吗?
杨绛百岁感言读后感5
今天上午在翻阅报纸时,读到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虽然只有短短的
那么几句,可我还是有些深思。
4
我现在三十岁,读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在想自己到一百岁的时候,也会
有她这时的感慨吗?当然,我是啥学历,啥身份,啥水平,怎么能和杨先生比,
我只是想说,到自己一百岁之后又会怎么样呢?我不曾知道了。但是,杨老师的
一席话,确让我深有感慨;是的,“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
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说的真的好好啊,我虽然到现在也是一事无
成,但有时我内心是淡定的,我现在在一个地方有一个居所安定下来,不要跑来
跑去,不在不知道明天会居住那个地方;我现在也有了宝宝,我只想陪在他的身
边,和他度过每一分每一秒就好,一起感受着他的喜怒哀乐、健康平安!
在家一年没有上班了,这一年真的让我从当初的抓狂,自己就这么废了,大
学白上了,自己的雄情壮志就这么结束了,等等,到现在的淡定,难受不是自己
的转变吗,日子都是这么一天一天的度过啊,我不图过上怎样的富裕生活,只求
家人都有饭吃,家人都健康平安;可能有人会讲,你也太颓废了,怎么一点都没
有志向,呵呵,这个问题我也知道怎么说了,自己通过努力去达成自己的梦想、
志向当然是高兴、快乐的事;可话又讲回来,我们的目的不都是让自己最后开心
快乐吗,怎么做都好啊,不是吗?呵呵
不知道,又有些语无伦次了,但多少有些让我反思,一段时间内让自己停下
来,好好的反思下,或者回头看看最近一段时间自己的行程,总感觉蛮好的,呵
呵,去掉不好的,总结好的,再继续后面的生活……
5
本文发布于:2023-10-29 10:04:5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487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