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书笔记
第一篇: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
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
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
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
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
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
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
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
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
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
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
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
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
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
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
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学生看起来最不值
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
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
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
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
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
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
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
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
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
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
的奉献!
第二篇: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我体会
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光荣,因为孩子像是一块块未经雕琢的
璞玉,自然而美好,教师的工作就是结合孩子们自身的特点,
将他们雕琢成一件件艺术品,同时,教师又是一个对人的素
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没有学识、品德、智慧等一把把“刻刀”
在手,是不能完成艺术品的创作的。但苏霍姆林斯基做的很
好。究其原因,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他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当其他的孩子被勒令坐在
教室里听老师讲解枯燥无味的知识时,他却带孩子们去野外
玩耍,在黄昏时分看着夕阳和云彩编者自己的故事,以此来
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他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建造城堡,去看
望生病的老爷爷……在这些过程中,他逐步地启发孩子们去
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他的理念是:不要
二、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是生活中美的发现者。教师
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通过课堂上教授的知识体现出来,更多
的是体现在潜默异化的生活影响上面。他带孩子们去大自然
中旅行,是因为作为教师的他自己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并通
过旅行发现的方式向学生传达这种美的体验,如果他自己对
此没有深切的感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没有在他的心中产生
过激动、兴奋、美好的情感,那么,即使把孩子们带进森林
业中去,教师不仅是最光荣的人,而且是最幸福的人!
第三篇:
前几日,终于把苏老的这本着作完整地拜读了,下面是
我的一些感触,与大家共勉:
苏霍姆林斯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教育实践的爱,包
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
育,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
献给他们!”
的确,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高尚的结晶。父母对孩子的
爱,有着本能之爱的情感成份,往往较多地渗透着长辈对下
一代的保护、支配的情绪色彩,甚至掺杂无原则的将就和溺
斯基那样把孩子放到心灵的深处,和孩子们共同活动,在活
动中与孩子们进行活跃的、自然的、不中断的交往,才能成
为孩子的知心的朋友,到达教育活动的至高境界。 爱孩子
首先要接触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以为“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
教导者,而且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
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刚上班时的一些事:我们开
始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教师,结果却不是那样,哪
怕你满腹经纶,口若悬河,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我
们当时在想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题目,随后的教学中自己更加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教育代
表作,是他对他多年的“快乐学校”的教育工作的总结。这
本书记叙了苏霍姆里姆斯基与一个班级的31个学生朝夕相
处的5年生活。它和《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一起
被辑为《育人三部曲》。在左老师给我们布置了要读一篇教
育名著时,我选择了这本书。因为在刚刚接触它时,我就被
他的话所触动“这部著作是多年学校工作的总结,是沉思、
焦虑、担忧和不安心情的总结······我把自己的一生
献给了孩子们,所以考虑很久之后给这本书题名为《把整个
心灵献给孩子》······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爱孩子。五年来,我拉着你们
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把整个心都给了你们。”
方。我们也是学生,我们也曾被困住在那厚厚的围墙里,
隔绝在讲台之外,我们曾渴望去拥抱蓝天,渴望去回归自由。
这一切都在这个“快乐学校”中实现了。他告诉我们儿童时
期是一个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时期,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孩子
在儿童时期的发展。所以在“快乐学校”里,苏霍姆林斯基
与他的学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交流,应
为他觉得“如果我跟孩子们没有共同的兴趣、喜好和追求,
那么我那通向孩子心灵的通道将会永远堵死。”并且他们之
间的关系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因为“只有当教师在共同
活动中长期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时,才会产
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并且他认为一个校长在学校的
作用应该最基本的是一个主要的教育者,再来才是一个领导
么领域获得什么样的成功,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人与人是朋
友、和兄弟。”
第五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__读书笔记
一、教育思想简介
1、基本教育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先后提出过许多条教育信念,但这些信念
都是围绕着实现教育总目标而进行论证和阐述的。这些信念
可以总结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1、坚信教育的力量,相信孩子的可教育性。
2、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3、自我教育在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
2、体育和健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把关心学生健康,特别是关心小学低年级
学生的身体的正常健康发展,作为他领导和管理学校教育工
作的首要任务。这是由于在他看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
世界观、智力发展、认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
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都要以他们身体的健康
3、道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它在全面和谐发
展教育中应居核心地位。道德教育内容问题是苏霍姆林斯基
道德教育的中心问题,是其论述的重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培养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
想。这些内容都与公民基本道德素养和最高道德准则密切相
连,而习惯、情感、信念和理想四者之间又是互为促进,相
辅相成的。
“为人们做好事这是陶冶孩子情操的巨大道德力量。”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道德教育是其全部教育理论的灵魂,
与此同时,在这一理论上的认识,也充分反映在他的教育实
践工作中。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在所阅读的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论述较少,倒是在《帕夫雷什中
学》和《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多有涉及,归纳起来有以下
几种:
1、通过学习各种科学基础知识进行道德教育
2、xx和利用《道德价值文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起巨大作用
4、智育
智育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中
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明确地肯定,不论过去和将来,智
育“都永远是教学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智力的培养和智能的培养主要指
掌握知识,发展智力。
培养智能,形成概念。这些都是智育最主要、最基本的
任务。
智育的任务和作用,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体系中可归
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这些内容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
着墨较多,并且在他的《帕夫雷什中学》、《给教师的一百
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中也有很多介绍。
1、获取和积累科学知识
智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智育的其
牢固掌握和记住所学知识,必须真正理解,首先有赖于阅读,
其次是积极的思维,细致的分析。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认为带孩子到大自然去旅行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是让
他们注意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学习看出它们之间的依赖
关系来。”。
2、发展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把发展智力作为智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
发展智力的任务是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的。他主要从其长
期的学校教育实践工作经验中,总结出对智育和教学任务的
对学生的情感触动越深入,记忆也就越牢固。
4、劳动和劳动教育
从教育的角度看,劳动教育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有机
组成部分,没有劳动的教育,至少是片面的教育。“教育,
这首先是一种劳动,一种十分艰难却又十分高尚的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劳动,既指体力劳动,也指脑力劳
动,还包括日常工作和活动。但更多的是指体力劳动,指以
创造物质财富为主要内容的体力劳动。
苏霍姆林斯基确认,实施劳动教育,必须完成两个方面
的最基本的目的,这就是劳动的社会目的和劳动的思想目
的。
在谈到劳动或劳动教育问题时,苏霍姆林斯基常常使用
“创造性劳动”这一
词语。这说明他要求的劳动已不完全是普通意义上的体
一个合格的老师,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素
养:
1、不断充实知识,用以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
2、善于思考问题并善于教会儿童思考
3、以个性影响个性
一、 总评
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地位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完全确
立,在此之前,苏联的普通教育理论曾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
历程。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标志着苏联教育理
论推向了一个新的时期。
i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终生潜心研究的主题是人的全面发展,他
的全部理论正是围绕着这一主题而展开的。所以,把学生培
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全部教育理论
体系的核心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相信,要实现这以核心内容,必须提供和
创造某些必备的外在条件和客观因素,注重学生的内在精神
世界,并联合智育、德育、劳动教育在实现个性发展中的作
用。
iii、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特点
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辩证求全
用全面的思想、辩证的观点看待教育问题,分析和处理
教育问题,这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
点。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理论上始终是这样理解的,而且在
实践上也一直是这样坚持贯彻实施的,即对每一个受教育者
都提出同样的要求。从苏霍姆林斯基的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
不难看出,他在实现其全面和谐发展教育这一主体性原则
中,尤其注意避免片面性、形而上学思想的局限,力求做到
主次分明,有主有从,轻重有别,有先有后。
2、不断创新
苏霍姆林斯基在整个教育生涯中,不论是在教育实验进
程中,还是在教育理论探索中自始自终都贯穿着实践者、探
索者的奋斗不懈、创新不已的思想和精
神。“自我教育”理论就是他的一项重大创新。苏霍姆
霍姆林斯基完全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儿童,全面深入地研
究和了解儿童,从而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细
致周到地培养教育学生。
二、 读后感
看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颇受触动。作者从自己
平凡的教学生涯中提炼出自己对教育的研究,于实践又回归
于实践。令我感动的是他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孜孜不倦的追
求。在战争结束之后,他的领导问他战后想要从事什么职业,
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要回到学校去当老师,这本来就是
我的职业。”于是,他就一直从事教育研究,直到去世。我
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尺度。而作者正是站在儿童的角度,
在快乐中教育,在孩子的世界里陪同他们成长。在孩子面前
作者不是老师,不是校长,是朋友,顶多是一位大朋友,能
够牵着孩子们的手玩耍、学习、成长。而作为明日之师的我
们,从中学习的不仅是思想,而更重要的是行动,切合实际
的作为。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
名著, 我深深被他的理论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引。苏霍
姆林斯基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激励
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在这本书中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教育实践字里行间流
露出他的爱,这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
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他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
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
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
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
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当把关心留
给社会,把热心留给学校,把中心留给教育,把真心留给同
事,把耐心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学生;让我们真正做到:
把整个心灵献给每一个孩子。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教育
名著, 我深深被这位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其教育实践所吸
引。万千感慨化作一句话:高素质的教师应该真诚地热爱每
一位学生,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应该永远不对任何
学生言放弃,应该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
给孩子”。大师用自己的行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激励我们用童心唤醒爱心,用爱心滋润童心。
师爱是教育的灵魂。教师给予的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开
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通往学生内心世界的桥梁。
《把整个心灵先给孩子》启发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
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
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清香宜人的玫瑰,它们是哺育
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老师
啊,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像苏大师那样,用我们的真心、
爱心和责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种子,以
一颗智慧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去拥抱我们的事业,拥
本文发布于:2023-10-28 16:48: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fan/82/11478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